卷第六 伊川先生
2024-09-26 11:52:24
作者: (宋)程顥,程頤
論語解
學而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習,重習也。時復思繹,浹洽於中,則說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可樂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孝弟順德也,故不犯上,豈復有逆理亂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則其道充大。孝弟於其家,而後仁愛及於物,所謂親親而仁民也,故為仁以孝弟為本。論性,則仁為孝弟之本。
「巧言令色,鮮矣仁」,謂非仁也。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仁矣。
曾子之三省,忠信而已。
「道千乘之國」,今之諸侯能如是,足以保其國矣。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為弟子之職,力有餘則學文;不修其職而學,非為己之學也。
子夏曰:「賢賢易色。」見賢改色,有敬賢之誠也。事親事君與朋友交,皆盡其誠,學求如是而已。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不厚重則無威儀,所學不能安固。所主在於忠信,所親者必忠信。遷善不可不速,君子之自修當如是也。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居喪盡禮,祭祀致誠,慎終追遠之大者也。凡事能慎其終,不忘於遠,足以化民,歸於厚德矣。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溫、良、恭、儉、讓,盛德之輝光接於人者也。溫,和厚也。良,易直也。恭,莊敬也。儉,節制也。讓,謙遜也。德容如是,是以諸侯敬而信之。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孝子居喪,志存守父在之道,不必主事而言也。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恭而安,別而和,為可貴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信能守約,恭能遠恥,近於禮義也。因其不失於相近,亦可尚也。
「敏於事」,勇於行也。
貧無諂,富無驕,能處其分也。樂與好禮,能自修也。切磋琢磨,自修各以其道也。告之以樂與好禮,而知為自修之道,知來者也。
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聖人言己亦由學而至,所以勉進後人也。立,能自立於斯道也。不惑,則無所疑矣。知天命,窮理盡性也。耳順,所聞皆通也。從心,則不勉而中矣。
「溫故而知新。」溫故則不廢,知新則日益,斯言可師也,所謂「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也。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踐言則可信。
「周而不比。」周為遍及之義,君子道弘,周及於物而不偏比。小人偏比,故不能周。
「學而不思則罔。」學不思則無得,力索而不問學則勞殆。
攻求異端,則害於正。
人苟恥其不知,而不求問,是終不知也。以為不知而求之,則當知矣,故云「是知也」。
多見而闕其不安者,寡悔之道也。君子行己能慎,得祿之道也。
「舉直錯諸枉」,舉錯得義則民心服。
「書雲孝乎!」《書》之言孝,則曰「惟孝友於兄弟,則能施於有政」。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不當祭而祭之,諂於鬼神也。時多非禮之祀,人情狃於習俗,知義之不可而不能止,蓋無勇耳。
八佾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忍為是,則何所不能為也?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
「林放問禮之本。」飾過則失實,故寧儉;喪主於哀,故寧戚。
「夷狄之有君。」夷狄且有君,不如諸夏之僭亂、無上下之分也。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射者正己而已,非有爭也。「其爭也君子」,言君子其爭乎?
「巧笑倩兮」,美質待禮以成德,猶素待繪以成絢。子夏能諭,故曰「起予」。
「夏禮吾能言之。」夏、商之禮未盡亡也,而杞、宋之文籍法度不足考證矣,故夫子不能成之。
「褅自既灌而往者。」灌者,祭之始也。自灌而往,皆不欲觀,蓋非一事之失也。先儒皆謂以魯逆祀,而雲逆祀固失禮之大者,其節文皆失也。天下之事,苟能使之中禮,則治之如視諸掌也。「不知也」者,不欲顯言之也。非止褅也,因稀失禮之甚而言耳。
奧喻貴臣,灶喻用事者。夫子知其意,抑之云:若獲罪於天,求媚何益也?
「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射有五善,不必專以主皮為工也。工力非一端,苟有可取,不必同科也。古者取善之周也。
「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當時事上之禮簡也。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樂得淑女,非淫其色也;哀思之切,無傷善之心也。切於善,乃傷善也。
「管仲之器小哉」,謂管仲器小,非止謂不知禮也。或問其知禮乎?故答以不知,器大則自知禮矣。
樂始翕如、純如、皦如,至於繹如,非通於樂者,孰能知之?
「子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一有傳之失者,故未盡善。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居上以愛人為本,主於寬厚,禮主於敬,喪主乎哀。不然,是無本也,何以觀乎?
里仁
子曰:「里仁為美。」居以親仁為美,處不擇仁,焉得為知?
「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得其公正也。
「苟志仁,無惡也。」苟志於仁,則無不善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去仁,則不得名君子矣。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得善弗失也。「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言道也。「造次顛沛必於是」,言守道也。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欲仁則仁斯至矣,不系乎力也。用力於仁者,固嘗有之,己未嘗見耳,豈敢謂天下無仁者也?
人之過也,各於其類:君子常失於厚,小人常失於薄;君子過於愛,小人傷於忍。
「朝聞道,夕死可矣。」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聞道,雖死可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志於道而心役乎外,何足與議也?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之於天下,無必往也,無莫往也,惟義是親。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在上者志存於德,則民安其土;在上者志在嚴刑,則民思仁厚者而歸之。
「放於利而行多怨。」心存乎利,取怨之道也,蓋欲利於己,必損於人。
禮者為國之本,能以禮讓,復何加焉?不能以禮,將如禮何·無禮讓,則不可以為國也。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君子求其在己者,故患身無所立,不患無位以行也;求為可知之行,不患人之不知己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忠,體也;恕,用也。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惟其深喻,是以篤好。
「德不孤,必有鄰。」事物莫不各以類聚,故德必有鄰。
公冶長
「斯焉取斯。」斯,助語,《詩》云:「恩斯勤斯。」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器者尚飾之物,子貢文勝,故云器也。復問何器,曰:「瑚璉也。」瑚璉貴器。飾之盛者皆從玉,見其飾之美。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佞,辨才也,人有之,則多入於不善,故夫子云:「焉用佞·」
子使漆雕開仕,使求祿也,對以己學且未能信,信謂自得,故夫子說其篤志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也與!」浮海居夷,譏天下無賢君也。子路勇於義,故謂其能從己。子路以為實欲浮海也,故喜夫子與己。夫子許其勇而謂其不能量度事理也。「取材」,裁度也,「材」「裁」通用。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子貢喜方人,故問其與回孰愈,子貢既能自謂何敢望回,故云「吾與女弗及」,所以勉之進也。
宰予晝寢。人既耽惑,難以語學矣,因責其不踐平日之言也。
人有欲則無剛,剛則不屈於欲也。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仁也。」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恕也。恕或能勉之,仁則非子貢所及。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子貢聞夫子之至論而嘆美之言也。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子路果於行者,故有聞而未能行,惟恐復有聞也。
「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人之交久則敬衰,久而能敬,所以為善與人交也。
世謂臧文仲知,僭上失禮,安得為知?
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其然,豈其然乎?人不能見其色則可矣,謂其無喜慍則非也。苟無喜慍,何以知其未仁也?夫子獨稱其以政告新為忠,斯可見矣。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使晉時也,其再慮當矣,至於求遭喪之禮,則過矣。
子在陳,曰:「歸與·」夫子之刪《詩》《書》,使群弟子編緝之也。
伯夷、叔齊之節,至高峻也,然其居之以寬,故怨希,不然則不可以處世矣。
「孰謂微生高直·」君子敬以直內,所枉雖小而害則大。
「足恭」,過恭也。左丘明,古之聞人。
顏淵、季路與夫子之言志,夫子安仁也,顏淵不違仁也,季路求仁也。
夫人能自知其過者鮮也,然知過非難也,能自訟之為善,自訟不置,能無改乎?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忠信,質也。語生質則不異於人,人不若己之好學耳,所以勉人學也。
雍也
「雍也可使南面」,仲弓才德可使為政也。
子桑伯子內主於敬而簡,則為要直;內存乎簡而簡,則為疏略。仲弓可謂知旨者。子桑伯子之簡雖可取,而未盡善,故夫子云「可也」。
顏子之怒在物而不在己,故「不遷」;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不貳過」也。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夫子之使子華,子華之為夫子使,義也,而冉求乃欲資之而為之請粟。夫子曰「與之釜」者,所以示冉求以不當與也。求不達而請益,則「與之庾」,求猶未達夫子之意,故自與之粟五秉,故夫子非其繼富。蓋赤苟至乏,則夫子必周之矣。原思為之宰,則與之粟九百,思辭其多,故謂之曰:「苟有餘,則分諸鄰里鄉黨。」夫子之使子華,義也;原思為宰,有常祿也。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疑多「曰」字。角,始角也,可用時也。
回三月不違仁,得善則服膺弗失也;其餘則日月至焉,至謂心存於仁,非能至於仁也。
季康子問仲由、子貢、冉有其才可以從政乎,夫子答以各有所長。非唯三子者,人各有所長,能取其長,皆可用也。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仲尼之門,能不仕大夫之家者,閔子、曾子數人而已。
顏子之樂,非樂簞瓢陋巷也,不以貧窶累其心而改其所樂也,故夫子稱其賢。
冉有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夫子告以為學由己,未有力不足者。所謂力不足者,乃中道而自廢耳:今女自止,非力不足也。
君子儒為己,小人儒為人。
行不由徑,動必從正道。
「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無鮀之巧言與朝之令色,難免乎今之世,必見憎疾也。
道,不可離也。事必由其道,猶出入之必由戶也。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之道,文質得其宜也。
人類之生,以直道也,欺罔而免者,幸耳。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非有所得,安能樂之?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才卑而語之高,安能入也?
樊遲問知。能從百姓之所義者,知也。鬼神當敬也,親而求之,則非知也。以所難為先,而不計所獲,仁也。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樂者,好也。知者樂於運動,若水之通流。仁者樂於安靜,如山之定止。知者得其樂,仁者安其常也。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夫子之時,齊強魯弱,孰不以為齊勝魯也?然魯猶存周公之法制,齊由桓公之霸,為從簡尚功之治,太公之遺法變易盡矣,故一變乃能至魯。魯則修廢舉墜而已,一變則至於先王之道也。
「觚不觚,觚哉!觚哉!」觚而失其觚之形制,則非觚也。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則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職,則為虛位。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宰我問仁者好仁,不避患難,雖告之以赴井為仁,亦從之乎?夫子謂不然,君子可使之有往,不可陷之於不知,可欺以其方,不可罔以非其道。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博學而守禮,雖未知道,亦可以道弗違畔於道矣。
南子非正,而衛君以為夫人,使見夫子。夫子雖不願見,安能拒之乎?子路以夫子之被強也,故不說。夫子為陳不得已之故而謂之曰:吾道之否塞如是,蓋天厭之,猶天喪予也。
中庸,天下之正理。德合中庸,可謂至矣。自世教衰,民不興於行,鮮有中庸之德也。
「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博施,厚施也。博而及眾,堯、舜病其難也。聖人濟物之心無窮已也,患其力不能及耳。聖人者,人倫之至,惟聖人為能盡仁道。然仁可通上下而言,故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恕者為仁之方也。
述而
傳,述而不作;信古而好之,自比於老、彭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默識而無倦者,有諸己者也。「何有於我」,勉人學當如是也。子貢曰:「學不厭,知也;教不倦,仁也。仁且知,夫子既聖矣。」以仁、知而言也。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憂如是,則德日新。
申申,和適之貌。夭夭,溫裕之貌。
「吾不復夢見周公。」夢見周公,夫子盛時,寤寐常存行周公之道;及其老也,志慮衰矣。存道者,心無老少之異;行道者,身老則衰矣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學者當如是,游泳於其中。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苟以禮來者,無不受也。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待其誠至而後告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既告之,必待其自得也。憤悱,誠意見於辭色也。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食甘矣,則飫飽。有喪者在側,豈能甘也?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用、舍無所預於己,安於所遇者也。或曰:然則知命矣。夫曰安所遇者,命不足道也。君子知有命,故言必曰命。然而安之不以命,知求無益於得而不求者,非能不求者也。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路自負其勇,謂夫子必與己,故夫子抑而教之。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富,人之所欲也,苟於義可求,雖屈己可也;如義不可求,寧貧賤以守其志也。非樂於貧賤,義不可去也。
子之所慎,齊、戰、疾三者,夫子所重慎。人之事為多矣,能察知所慎,善觀聖人矣。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當食而聞,忘味之美也。三月,乃音字誤分為二也。「不圖為樂之至於斯」,嘆其美也。作「三月",則於義不可。
「夫子為衛君乎·」問與輒否乎?二人者,讓國而逃,諫伐而餓,終無怨悔,夫子以為賢,故知其不與輒也。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雖疏食飲水,不能改其樂,故云「樂亦在其中矣」,非樂疏食飲水也。不義而富貴,視之輕如浮雲也。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此未贊《易》時言也。更加我數年,至五十,以學《易》道,無大過矣。古之傳《易》,如《八索》之類,皆過也,所以《易》道未明。聖人有作,則《易》道明矣。雲「學」,雲「大過」,皆謙辭。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世俗之言,失正者多矣,如吳、楚失於輕,趙、魏失於重。既通於眾,君子正其甚者,不能盡違也。惟於《詩》《書》、執禮,必正其言也。
葉公不知仲尼,故問於子路。子路以其不能知聖人也,故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發憤至於忘食,自樂能忘其憂,老將至而不知,好學之篤耳。聖人未嘗自居於聖也,惟自謂好學耳。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亦自謂好學也,所以勸人學也。敏,速也,謂汲汲也。
「子不語:怪、力、亂、神怪異、勇力、悖亂、鬼神之事,皆不以語人也。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人莫不知有命也,臨事而不懼者鮮矣。惟聖人為能安命。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孔、孟之道一也,其教人則異。孔子常俯而就之,孟子則推而高之。孔子不俯就,則人不親;孟子不推高,則人不尊;聖賢之分也。二三子不能窺見聖人,故夫子告之以無隱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教人以學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一心之謂誠,盡心之謂忠,存於中之謂孚,見於事謂之信。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才德出眾,謂之君子。善人,良善之人也。有常,雖無善,守其常分者也。若實無而為有,以虛而為盈,處約而為泰,則妄人也,難謂之有常矣。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聖人之仁,不盡物,不驚眾也。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不知而作,妄作也。聖人固無不知也。在眾人,雖未能知之,若能多聞擇善而從,多見而記識之,亦可次於知之者也。
互鄉之人,習於不善,難與言善也。今四方之俗,有頑惡難治者,皆習使之然也。互鄉之童子,見夫子,而門人怪之。子曰:與其進之志善,不與其退而不善也,拒絕之,則太甚矣。人潔己而來,當與其潔也,豈保其往而不善乎?聖人待物之弘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為仁由己,欲之則至,未有力不足者也。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夫子以「知禮」答司敗之問,而以為黨,在所不答也。而復自雲「有過」者,蓋巫馬期約以復告也。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歌必全章也,與「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同也。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常人於文飾則皆欲勝人,實行則未之見也。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夫子謙自謂不敢當仁聖,然行之而不厭,以誨人而不倦,不厭不倦,非己有不能也。公西華見聖人之道遠,而誨人不倦,故嘆曰:「正唯弟子不能學耳。」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謂有是理乎?子路以古人之誄告。夫禱者,悔過遷善,祈神之祐也。聖人未始有過,無善可遷,故云:「丘之禱久矣。」
「奢則不孫,儉則固。」奢、儉皆失禮也,而奢之害大。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循理,故舒泰蕩蕩然。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德容之盛也。善哉,門人之能觀聖人也!
泰伯
「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之讓非謂其弟也,為天下也。其事深遠,故民不能識而稱之,而聖人謂之至德。不立,一讓也;逃之,二讓也;文身,三讓也。
恭而無禮,則不安,故勞。慎而無禮,則多懼,故葸。勇而無禮,則不順,故亂。直而無禮,則好訐,故絞。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而樂仁;故舊不遺,則民化而篤厚。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君子保其身以歿,為終其事也,故以全歸為免矣。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不問而自言,故曰「言曰」。鳥畏死,故鳴哀;人將死而言出於誠也,故善。君子所貴者,慎之於身,言動之間,皆有法則:容貌莊敬,則可以遠暴慢。顏色正,則自知其信。辭氣之出,不使至於鄙倍。鄙謂偏僻,倍謂違咈義理。「倍」與「背」字通用,孟子曰:「師死而遂倍之。」籩豆之事,則有司存焉。政在修己,身正則官治,若乃事物器用之細,則有司存焉。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顏子能無我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節操如是,可謂君子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弘大剛毅,而後能勝重任而遠到。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發於人情,止於禮義,言近而易知,故人之學,興起於《詩》。禮者,人之模範,守禮所以立其身也。安之而和樂,德之成也。
民可使之由是道,不能使之皆知也。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好勇而不安其分,與不仁而無所容,皆必為亂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居貴富而驕吝,無德之甚也。雖才美奚為?才美謂威儀技藝。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君子處身如是。知無道而富貴為可恥而不處,特立者能之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則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問而告者,則有矣。
「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師摯之始,必定公始,仲尼自衛反魯時也。哀公之世,則摯適齊矣。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狂則必直,侗則必願,倥倥則必信,自當然也。而有不然者,偽妄之甚,不可得而知也,謂非常理也。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舜、禹得天下,而己不與求。巍巍,其德之高也。
「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崇高,其大與天同也。蕩蕩,其德之廣大不可得而名言也。其成功可見者,則巍巍崇高;其文章,則煥然至盛。
舜有臣五人,而武王有亂臣十人。以唐、虞之際方之,周為盛也。然又有婦人焉,惟九人耳。才之難得如此。婦人,邑姜也。
三分天下有其二,而尚服事於殷,可謂至德也。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禹德之至,不可復有加矣。再言「無間」,稱美之深也。
子罕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計利則害義,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所罕言也。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常人之學,多以一長而得稱成名也。達巷黨人大夫子之博學,而怪不以一善得名於時,蓋其不知聖人也。故夫子聞之,而謂門人曰:欲使我何所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御,藝之最下者。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麻冕用純,儉而無害,從眾可也。拜乎上,泰也,泰謂簡慢。事君不可泰也,寧違眾也。君子處世,事之無害於義者,從俗可也,害於義則不可從。
按時氏本,伊川先生作《論語解》,止此。然以大全集校閤本,詳略不同。後人又自「子絕四」以下,至「堯曰」,纂集《遺書》《外書》之有解者以附益之。今因重出,故從閤本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