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道德經》其實很好懂> 第六十八章 最小的力量,能達到最大的效果

第六十八章 最小的力量,能達到最大的效果

2024-09-26 11:40:35 作者: 度陰山

  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①。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②古之極。

  注釋

  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士,武士;武,逞勇,耀武揚威,盧裕說,武,是以武凌人的意思;不與。河上公說:「不與敵爭,而敵自服。」大有不戰而屈人之兵之意。為之下,對人謙下。李霖說:「戰,危事也,善戰者,弔民伐罪而哉?豈有私怒以用危事而害民者。」即是說,善戰的人,必須先占領道德制高點,即使私人恩怨,也要打著替天行道的幌子。

  ②配天:與天道相配合。

  譯文

  善統兵的人,不以武凌人;善作戰的人,不逞一時之氣;善於戰勝敵人的,不待交鋒;善於用人的,對人謙下。這叫作不爭的品德,這叫善於用人,這叫合於天道,是自古以來的最高準則。

  度陰山曰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你知道支點在哪裡嗎?在不爭。

  前354年,魏國大將龐涓率領魏兵團主力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第二年,齊國出兵。總司令田忌和軍師孫臏商議說:「直接救趙國沒意思,我們去圍攻魏國首都大梁,龐涓一定回救,就在他回救的路上,設下埋伏,一擊必中。」

  於是,齊兵團進入沒有重兵防衛的魏國本土,迅速包圍大梁。龐涓在前線邯鄲得到消息,立即回兵解救。當他走到桂陵(河南長垣)時,掉進齊國設計好的埋伏圈,魏國兵團大敗,龐涓被活捉。很快,齊、趙、魏三國坐在一起談判,魏國賠款,龐涓被釋放。

  前342年,魏國又對韓國用兵。韓國國君韓武(韓昭侯)向齊國求救。齊國再次出兵,田忌、孫臏故技重施,圍魏救韓。同時,孫臏在龐涓回救的必經之路馬陵道(河北大名)設下埋伏。龐涓進入韓國本土後,順風順水,正要奪取最後勝利,突然聽說孫臏又去圍困大梁,氣得鼻子都歪了。他想不明白,孫臏這廝為什麼總是這一招。他急忙回救大梁,意料之中的,在馬陵道,他陷入孫臏的十面埋伏,全軍覆滅。他本人也被齊軍亂箭射死。

  齊國因這兩次和魏國的戰役,稱霸天下。孫臏是典型的「一招吃天下」的軍事家,這一招就是「圍魏救趙」。一個簡單的招數,如果用到極致,那就是絕招。這個絕招的基本特徵就是,絕不和對手發生正面衝突,用最省力的辦法釜底抽薪。龐涓的力量源泉是大梁城中的魏國國王,孫臏圍大梁,就是在圍困龐涓的力量源泉,龐涓不可能不救。

  你以為圍魏救趙這種計策是孫臏的發明?其實它是龐涓的發明。圍魏救趙一戰的出現是因為趙國先進攻了衛國。前354年,衛國是魏國的衛星國,魏國當然不能置之不理,於是以宗主國身份出兵。魏國兵團司令龐涓不救衛國,而是率領兵團主力直奔趙國的經濟中心邯鄲(河北邯鄲)。龐涓繞過鄉村,從原野上向邯鄲推進,很快就把邯鄲包圍。

  趙國這才慌忙向齊國求救,田齊和田忌、孫臏商議解救邯鄲的對策,孫臏說:「不用麻煩,咱們學習龐涓即可。」

  孫臏正是老子對擁有不爭品德的善戰者的定義:不逞勇武,不逞一時之氣,不和對手直接交鋒。孫臏的膝蓋曾被龐涓挖除,他和龐涓有深仇大恨,但他沒有被仇恨沖昏頭腦,而是小心翼翼地設定計謀和布置埋伏圈。換作他人,早就怒氣衝天地直奔龐涓圍困的邯鄲而去。擁有不爭品德的將軍,儘量不和對手當面交鋒,不會硬碰硬,而是尋找他的支點(關鍵點),對支點用力。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地球是沉重的,想把地球挪動而奔著地球去,那是費力而不討好。如果找到關鍵的支點,那就是省力出奇蹟。

  孫臏圍魏救趙,就是找到了解決龐涓的支點,用最小的力量達到了最佳的效果。

  中國古代武術界最厲害的拳術之一「太極拳」中有個技法叫「四兩撥千斤」,太極拳經典《打手歌》中說:「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意思是順勢借力,以小力勝大力。在太極拳著名的「推手」過程中,凡加引化勁於對手動作上,使其落空,或者先化而後粘,迫使對方落入不利地位,或以橫撥直,以直撥橫,改變對方勁力方向等均屬「四兩撥千斤」的範圍。

  直白而言,從道家思想中衍生出來的太極拳的指導思想就是,用最小力量達到最佳效果,方法則是四兩撥千斤的無為。在老子思想中,能不當面解決問題就儘量避免。當面解決問題耗費力量,繞過問題找到問題的支點(關鍵點),在支點上略施小力,則能省力地解決問題。耗費力量是老子說的有為,省力才是無為。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