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來亨

2024-10-09 12:07:28 作者: 顧誠

  李來亨,生年不詳,康熙三年八月初五日(1664年9月24日)犧牲。其早期經歷不詳。按一般說法,他是李過的養子。李自成犧牲以前,李來亨長期在李過部下,名聲不顯。大順軍聯明抗清以後,李過成為忠貞營主將,李來亨在永曆元年(1647)受封為三原侯。順治六年冬,李過病死,忠貞營由高一功和李來亨等人統率。由於常常受到南明文武官僚的刁難歧視,高一功、李來亨等人決定長途跋涉,前往夔東地區開闢新局面。這裡山高林深,依憑大江,形勢十分險要。早在順治二年到五年,以李過、高一功為首的大順軍餘部曾經兩度在這一帶堅持抗清,熟悉地理環境和風俗人情。順治七年(永曆四年)十二月,永曆朝廷任命大學士文安之為督師,經略川、楚、秦、豫軍務,負責協調川東鄂西各部抗清武裝的行動。文安之赴任時為了示之以恩,請求朝廷給各部首領加封晉爵,得到永曆帝的批准,李來亨晉封為臨國公。同時晉封的還有益國公郝搖旗、荊國公王光興、皖國公劉體純、靖國公袁宗第、宜都侯塔天寶、陽城侯馬騰雲、岐侯賀珍等。順治八年,忠貞營從廣西橫州地區出發,經柳州、象州、融縣、古泥等地進入湖南西部。途經保靖時,遭到當地土司彭朝柱的襲擊,高一功不幸中毒箭身死。忠貞營在李來亨統率下衝破阻攔,到達湖北建始縣。次年(順治九年),來亨率部渡江,在興山縣境建立了比較穩固的基地。李來亨在興山縣七里坪設置帥府,任命知縣等地方官員。由於當地人煙稀少,土地澆薄,生產很不發達,李來亨一面招徠居民恢復生產,「相附者眾」;一面組織士兵屯種山田,「歲收麥粟草棉供糧食衣履」。為了取得山區缺乏的物資,李來亨嚴格實行保護民間貿易的政策,下令禁止搶掠商販,還派人出外收購食鹽和鐵器,荊州以西的居民往往私自來興山一帶同農民軍做生意。正是因為李來亨等人重視農業生產,注意保護民間貿易,夔東抗清武裝直到最後被優勢清軍撲滅時,基本上保證了軍隊和居民的物資需要。

  儘管客觀上的條件十分艱苦,李來亨始終沒有改變堅決抗清的初衷。順治十年,他帶領部眾東出當陽縣,擊斃清將汪吉。[52]順治十二年,李來亨等夔東抗清將領同掌握了永曆朝廷實權的孫可望建立聯繫,配合作戰。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叛變,投降了清朝,西南抗清局勢逐漸惡化。順治十五年四月,蜀王劉文秀病死,遺表中說:「清兵日逼,國勢日危,臣請入蜀以就十三家之兵,出營陝洛,庶幾轉敗為功。」[53]反映了大西軍部分高級將領希望同大順軍餘部並肩作戰、挽救危局的熱切心情。這年內清廷部署三路進軍雲南,永曆朝廷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為了拖住清軍的後腿,永曆朝廷派出使者聯絡夔東十三家兵馬進攻重慶。在閣部文安之、太監潘應龍的組織下,李來亨等「十三家」於十二月初先撥官兵七千名、戰船一百五十八隻溯江而上,聯合梁山(今梁平)、萬縣一帶的譚文、譚詣、譚弘所部兵力直抵重慶城下,三面圍攻;後續部隊分水陸兩路源源而來。然而,在重慶城下卻發生了一場意想不到的事變,譚詣和譚弘刺死譚文,投降清朝。抗清力量內部的離析,使這次挽救永曆朝廷的計劃完全落空了。李定國兵敗撤離昆明以後,永曆朝廷曾經就何去何從進行討論,有人建議繞過清軍主力,進入川東同以李來亨等人為首的農民軍會合,結果被當權者否決。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永曆帝被俘,次年被絞死,李定國也病死邊徼。清廷派遣使者向夔東農民軍宣布永曆朝廷已經覆亡,希望達到招降的目的。李來亨置之不理,仍然堅持抗清。

  康熙元年九月,清廷決策對夔東抗清基地實行三省會剿,由四川、湖廣、陝西各抽調三萬名官軍,齊頭並進,撲向夔東抗清基地。後來又續調駐防西安八旗兵由傅喀禪等統領南下四川,增強西線兵力;從京師派都統穆里瑪、圖海率領八旗禁旅南下湖廣,增強東線兵力。康熙二年正月,四川官軍攻占了袁宗第部駐守的大昌縣。袁宗第跳崖逃出,同郝搖旗合營。原來據守大寧的岐侯賀珍這時已經病死,部眾由他的兒子賀道寧帶領向清四川總督李國英投降。在西線形勢不斷惡化的情況下,湖廣清軍也從東面步步進逼,占領了興山縣境出長江的香溪口。七月,郝搖旗、劉體純帶領部下精兵會合李來亨部,決定先打湖廣官軍。李來亨看準了湖廣官軍的驕橫麻痹,事先派出幾百名戰士化裝成清兵和運糧農民混入官軍營壘。二十三日,三部農民軍全線出擊,潛伏敵營的戰士趁勢而起,湖廣官軍亂成一團,提督董學禮、總兵於大海、穆生輝、高守貴、金萬鎰落荒而逃,一直退到彝陵。重創了湖廣官軍之後,李來亨、劉體純、郝搖旗、袁宗第、黨守素、塔天寶、馬騰雲七部農民軍乘勝西上,從八月二十五日起強攻清四川總督李國英、提督鄭蛟麟固守的巫山縣。由於該城形勢險要,李國英等人嚴督官兵負隅頑抗,李來亨等雖採取種種戰術,都沒有達到破城的目的。李國英又暗中派出士卒切斷農民軍運糧的餉道,使頓兵堅城之下的五萬多名農民軍陷入困境。九月初七日,官軍四路出城反擊,農民軍已成強弩之末,在激烈的戰鬥中犧牲了七千多名戰士,被迫全線撤退。從此以後,李來亨等部農民軍失去了作戰的主動權,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隨著清軍力量的不斷加強,夔東抗清武裝面臨的形勢日趨險惡。康熙二年十月,與農民軍聯合抗清的王光恩率部投降。他部下有官兵近萬名,實力比較強大,駐防在長江南岸的施州衛。王光恩的降清,使官軍得以全力進剿長江北岸的農民軍。接著,永曆朝廷所派總督毛壽登也步王光恩的後塵,投降了清朝。十二月,劉體純兵敗自殺;郝搖旗、袁宗第被俘,於次年十月犧牲。康熙三年初,同李來亨長期並肩作戰的大順軍將領馬騰雲、黨守素、塔天寶見大勢已去,也背信棄義地率領部下兵員向清朝湖廣當局投降。疾風知勁草。這時堅持抗清旗幟的只剩下李來亨部農民軍了。他們困守在興山縣境的茅麓山區,勝利的信心逐漸渺茫,獻身的精神卻更加激揚。當時,清軍三路直逼興山,李國英等率領四川兵進至興山縣黃龍山下紮營,陝西官軍在提督王一正帶領下由房縣進迫興山,湖廣方面由靖西將軍穆里瑪、定西將軍圖海會同湖廣提督董學禮部綠旗兵直抵茅麓山下。三路官軍兵力將近二十萬,把茅麓山區包圍得水泄不通。穆里瑪求功心切,既不熟悉地形,又低估了李來亨部的拼命精神,貿然下令所部八旗兵直向山寨進攻。李來亨鎮定自若,據險固守,抽調一部分精兵猛然發起反擊,把來犯的八旗兵打得滾崖落澗,大敗而回。李國英知道硬攻不是辦法,在會商時建議「合滿漢三省之兵分汛連營,樹立木城,挑塹排樁,密匝圍之」。所謂排樁又名梅花樁,用周圍一尺、長五尺的圓木一半埋入土中,一半直立地面,每根木樁前後左右的距離僅為五寸。據記載,茅麓山周圍150餘里,僅埋設排樁一項耗費的人力、物力也就可以想見。清軍依憑排樁、溝塹,重兵圍困達數月之久。農民軍寨內的糧食物資越來越困難了。李來亨仍然大義凜然,力圖打破清軍的封鎖。六月十五日和閏六月初九日,他兩次親自率領將士出擊,「其來也,皆持鉤鐮大斧,各抬雲梯,挨牌,拉塹砍樁,槍炮齊發,勢如風雨驟至」。農民軍戰士「莫不奮臂爭呼,拼死力戰」。[54]由於雙方兵力懸殊,李來亨有限的兵力已經沒有可能打破官軍的圍剿了。相持到八月初,寨內部分將領和士兵忍受不了長期圍困造成的苦難,下山投降。八月初五日,李來亨下令燒毀山寨,毅然自殺。堅持了20年的大順軍抗清鬥爭終於失敗,然而,李來亨等壯士們的鮮血並沒有白流,他們的誓死抗清對於當時的封建統治者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直到清中期嘉慶年間還使滿洲貴族為之談虎色變。清禮親王昭槤寫道:「今京師中諺語有其事險難者,則曰:又上茅麓山耶?則當日之形勢可知矣。」[55]聯繫到康熙以後清廷在政策上的某些轉變,不能不承認這同大西、大順農民軍的頑強鬥爭有著密切關係。特別是李來亨等人為反對封建統治和民族壓迫表現出來的寧死不屈的戰鬥精神,發揚光大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理應受到後世的景仰。

  (原載於《清代人物傳稿》上編第三卷,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00—404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