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顧誠明清史大全集(全六冊)> 第七節 隆武帝汀州遇難

第七節 隆武帝汀州遇難

2024-10-07 14:40:37 作者: 顧誠

  清軍進占浙東,朱以海遁往舟山一帶海島,魯監國政權瀕於瓦解。博洛即部署清軍乘勝入閩。早在這年三月間,清廷所派招撫福建黃熙允的使者蘇忠貴就秘密到達福建,「見到鄭芝龍,見其有誠意歸附」。六月初,清軍渡過錢塘江,征南大將軍博洛又命蘇忠貴「持敕書齎送鄭芝龍」[70]。鄭芝龍既已決定投降清朝,秘密下令仙霞關守將武毅伯施福(施天福)放棄天險,自動撤退[71]。接著又謊報海盜進犯其家鄉安平,上疏道:「三關餉取之臣,臣取之海,海警則無家,非專救不可。」隆武帝派內使持手敕云:「先生少遲,請與先生同行。」[72]鄭芝龍置之不理,逕自帶領軍隊返回安平。

  八月十三日,貝勒博洛、閩浙總督張存仁、巡撫佟國鼎帶領滿、漢軍從衢州出發,收取福建。[73]十八日,清軍未遇任何抵抗,就越過了仙霞嶺。[74]不久前降清的阮大鋮跟隨清軍入閩,行至仙霞嶺下時忽然頭面腫脹,其他官員勸他暫時休息,不要過關。他唯恐失去「立功」機會,堅持隨軍越嶺。為了顯示自己身強體健,他爭先步行登山,對落在後面的人吹噓道:你們這些年輕人爬山還不如我這六十歲的老頭。攀登到山頂,疾病突發,死於嶺上。其他官員氣喘吁吁到達嶺上時,見他坐在大石上一動不動,呼之不應,以馬鞭撥其辮子毫無反應,仔細一看,才發現他已經死了。[75]跟隨的家人上嶺、下嶺,幾經周折,才在附近居民家中找到幾扇門板,勉強收殮。清軍過嶺後,隨即占領浦城,明巡按御史鄭為虹不屈被殺。「時有民謠曰:峻峭仙霞路,逍遙軍馬過。將軍愛百姓,拱手奉山河」[76],對鄭芝龍的不戰而降做了巧妙的諷刺。

  鄭芝龍的背叛行徑並不是個別的,當清軍占領浙東時,隆武朝廷的許多官員眼看大軍進逼,為自己的身家性命計,紛紛暗中派人前往浙江向清軍投遞降表。錢秉鐙記載:

  七月二十五日,上御門。群臣朝罷,將退,上命內臣捧出一盤,覆以黃帕,置御前。上諭群臣曰:「朕本無利天下之心,為勛輔諸臣擁戴在位。朕布袍蔬食,曉夜焦勞,有何人君之樂?只是上為祖宗,下為百姓,汲汲皇皇,唯恐負諸臣擁戴之初心。今觀諸臣大非初意,昨關上主事搜得關中出關迎降書二百餘封,今俱在此。朕不欲知其姓名,命錦衣衛檢明封數,捧至午門前對眾焚之。班中諸臣宜亦有之,朕俱不問。有之者當從此改心易慮;其本無者益宜矢志竭力,毋貳初衷。特諭。」[77]

  

  八月二十一日,隆武帝從延平行在起程前往江西贛州。他並沒有意識到噩運已經臨頭,在沒有多少軍隊護送的情況下,還帶了大批書籍和宗室、隨駕官員,根本沒有輕裝前進。不久,得知清軍迫近,隆武君臣大驚狂奔,隨駕大學士何吾騶本有足疾[78],又「墜馬垂死」,從間道返回原籍廣東[79]。從行的宮人有「一騎而三人者」[80]。二十七日到達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隨行的只有忠誠伯周之藩、給事中熊偉帶領的五百多名士卒。長汀知縣吳德操「吏才非其所長」,隆武帝與隨行人員奔至該縣時,「需役數千名,民逃不應命」[81]。次日(二十八日),清軍追到汀州,隆武帝、曾皇后、沈嬪、陳嬪被俘於趙家塘,周之藩、熊偉被殺[82]。隆武帝、後大約在被俘之日即遇害於長汀。據清實錄記載:征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博洛將軍入閩,連下建寧、延平等府,「聞偽唐王朱聿釗遁走汀州,遣護軍統領阿濟格尼堪、杜爾德等率兵追擊,直抵城下。我軍奮擊先登,擒斬朱聿釗及偽陽曲王朱盛渡、西河王朱盛佺、松滋王朱演漢、西城王朱通簡併偽官、偽伯等,撫定汀州。……獲偽璽九顆,馬騾輜重無算」[83]。江日升《台灣外紀》云:「隆武帝後死於汀州府堂,乃順治三年八月二十八日。諸家紀事,悉書隆武被執,送福州斬於市。但時有錦衣衛陸昆亨從行,眼見隆武帝後戎裝小帽,與姬嬪被難。昆亨脫出。百姓收群屍葬於羅漢嶺,豎其碑曰『隆武並其母光華太妃諱英忠烈徐娘娘之墓』。後昆亨歸鄭,繼而為僧,年八十有奇,為口述雲。故特表出。」[84]歷史上的事件往往會在記載上出現程度不等的分歧,隆武帝的下場也是這類問題之一。江日升批駁了押回省會福州斬首的說法,是有見識的,因為在清方檔案文書和福州人士的記載中從未提及這樣一個重大事件。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汀州遇害的是隆武帝的替身,他本人逃到廣東五指山當了和尚。這種說法很難令人置信,理由是:第一,當時廣東是擁戴隆武朝廷的,朱聿鍵如果真能逃到廣東,毫無必要遁入空門;即令說他心灰意懶,看破紅塵,那又同傳說中的「帝派使者慰勞群臣」自相矛盾。第二,這一流言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出面證實;相反,跟隨朱聿鍵逃難的大學士何吾騶回到廣東以後,肯定得到相當準確的消息,才寫信給肇慶當局另立新君。

  九月十九日,清軍在貝勒博洛統率下長驅進至福州[85]。城中百姓紛紛逃竄,留下的人剃髮留辮。隆武朝廷工部尚書鄭瑄投降,「跪泥沙中永日,貝勒不為禮,徐乃令之去,曰:爾官在明朝若是大乎?茲不便用也,速去!」[86]禮部尚書曹學佺(字能始),是著名的文學家,不屈自縊而死。曾任崇禎、隆武兩朝大學士的傅冠避居於邵武府泰寧縣門人江亨龍家中。「亨龍同子養源私計公常握重兵,大兵索公必連居停,不如自首乃免。」於是,向傅冠假說已被別人告發,藏身不住。傅冠慨然道:「一死報國,吾事已畢,鼠子齧肉,所得幾何?」當即投繯準備自盡,江養源為了獻俘清軍邀賞,竟然橫加阻止,說:「公不生見大兵者,江氏百口立碎矣!」又唆使莊客道:「即此族何辜,令為血池乎?」在江氏父子指揮下,傅冠求死不得,被捆綁押往清將李成棟處獻功。傅冠為天啟二年榜眼,歷任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名望很高。江亨龍攀援附會,執贄為門人;一旦局勢翻轉,立即賣師求榮,拖曳著被捆綁的傅冠躑躅道路間,甚至「有以掌摑公者」。送到李成棟軍營後,成棟執禮甚恭,說:「公大臣也,釋、留當取令旨,非成棟所專。顧國法剃髮令特嚴,異令以逆論。倘委曲相從者,成棟保公無他,此後攀鱗曳尾,惟公之便。」傅冠堅決拒絕剃髮,厲聲曰:「汝知千古有文文山乎,我鄉先進也。吾鄉無叩頭宰相,但有斷頭宰相耳!」不久,李成棟奉命領兵入粵,傅冠被押送到汀州由鎮將李發管押。1646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汀州遇難[87]。

  [1] 《清代農民戰爭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下),第二九七頁。

  [2] 《清世祖實錄》卷二十四。

  [3] 順治三年八月三十日招撫江南各省大學士洪承疇密揭帖,《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七〇頁。曹存性原為弘光朝左都督,多鐸部清軍抵南京時投降,被委任為總管五營提督省城(江寧)軍務,其時年已遲暮,順治二年九月命其孫副總兵曹胤吉進表(見同上書,第一二八、一二九頁),部下兵將多系明代南京世襲之軍,沒有多大戰鬥力。

  [4] 《明清檔案》第三冊,A3—115號。

  [5] 《思文大紀》卷二。

  [6] 《思文大紀》卷二。

  [7] 《思文大紀》卷三。

  [8] 《思文大紀》卷四。

  [9] 《思文大紀》卷三。

  [10] 《思文大紀》卷四。

  [11] 《思文大紀》卷三。

  [12] 《思文大紀》卷三。

  [13] 《思文大紀》卷三。瞿式耜丙戌(1646)九月二十日家書中寫道:「朝廷所謂無發為難民也。庸何傷?」可證隆武這一詔書傳到了廣西,見《瞿式耜集》,第二五四頁。

  [14] 邵廷寀《東南紀事》卷一。

  [15] 邵廷寀《東南紀事》卷一。

  [16] 黃道周《與楊伯祥書》,見楊廷麟《楊忠節公遺集》卷六。

  [17] 《思文大紀》卷二。

  [18] 錢秉鐙《藏山閣詩存》卷五《生還集》。

  [19] 錢秉鐙《所知錄》卷一。查繼佐《魯春秋》作:「朕與王約,朕未有子,得金陵為期,朕當讓位皇孫,布衣角巾,蕭然物外。」

  [20] 錢秉鐙《所知錄》卷二。

  [21] 錢秉鐙《所知錄》卷一。

  [22] 錢秉鐙《所知錄》卷一。按,錢秉鐙《藏山閣詩存》卷四《生還集》所收此詩個別字不同,如「昨夜中宮誕元子」作「昨夜室中誕元子」。

  [23] 李光地《榕村續語錄》卷八記載,鄭芝龍原意是於半途邀殺何楷。何楷見伏兵持刃突出,心知是鄭氏指使,鎮靜如常,「出謂賊曰:『知君所欲得者,吾頭耳,毋及他人。』伸頸命取之。眾愕眙許時,曰:『好一個都院,且取若耳可矣。』割耳而去,以已殺報芝龍。隆武聞元子(何楷字玄子,此處避康熙諱)被盜殺,哭幾日。當時人作一對曰:『都院無耳方得活,皇帝有口只是啼』」。

  [24] 《思文大紀》卷四。

  [25] 李天根《爝火錄》卷十二。

  [26] 李天根《爝火錄》卷十三;《思文大紀》卷三作:「十二月初六日,御駕親征。」又記:「帝手敕鳳陽知府張以謙:朕今正位福京,志雪救民。八月十八日,兵發五路。十二月初六日,朕駕親征。」

  [27] 順治二年十二月十六日金聲桓題本,見《明清檔案》第三冊,A3—177號。

  [28] 李世熊《再上石齋黃老師書》中說:「先生之行也,召募市人才三千耳,餉不給於國帑,而資於門生故友之題助,此一時義激慷慨耳。朝廷才給空門札百十道以當行銀,兵事歲月未可解,義助能歲月例輸乎?空札可當衣食易死命乎?就令士馬飽騰、人人致命,三千未教之卒可枝住諸道分進數十萬之方張之寇乎?」見黃宗羲編《明文海》,補遺第五二三七頁。鄭達《野史無文》卷十二《鄭成功傳》記:「道周與芝龍隙,請督師援廣信府,芝龍給羸弱卒三千以往,至則敗績。」這兩種書記載道周出師時兵力比較可靠。

  [29] 李光地《榕村語錄續集》卷八。

  [30] 順治三年二月十九日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揭帖中說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婺源縣一都明堂里「生擒偽閣部黃道周」的是寧國總兵胡茂禎下都司白世彥、張養忠,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四五至一四六頁。又《史料叢刊初編》所收順治四年七月洪承疇報「徽寧池太安慶廣德總兵將領清冊」內,不少將領有「順治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徽州婺源明堂頭敵破陣」的記錄。

  [31] 莊起儔編《漳浦黃先生年譜》卷下,見《黃漳浦集》卷首。溫睿臨《南疆逸史》卷八《黃道周傳》說「三月七日」遇害;張岱《石匱書後集》卷三十七則記於三月十八日。李光地記黃道周被俘後堅貞不屈、從容就義的情況頗詳細,令人肅然起敬,見《榕村語錄》卷二十二。

  [32] 《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五。

  [33] 《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七。

  [34] 順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洪承疇揭帖,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六本,第五〇四頁。

  [35] 佚名《舟山紀略》(收入《明季史料叢書》)記:「丙戌五月二十九日,北兵飛渡錢塘江,荊國公方國安、盪虜伯方元科、閣部馬士英先走。巡邊閣部張國維護王至台州。……時方、馬將獻王自全,令洪疇率內司千人守之。疇忽病,於夢中訴逆狀。王大驚,召閣臣張國維、陳函輝、柯夏卿、謝三賓、陳盟、宋之普、田仰等定航海之策。(六月)十七日,王哭辭享廟,適富平侯張名振遣中軍方簡率艫迎,王倉促登舟,軍民萬餘焚香遮道號呼追送。」

  [36] 順治三年六月江寧巡撫土國寶揭帖,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六○頁。

  [37] 查繼佐《國壽錄》卷三《余煌傳》。

  [38] 林時對《荷牐叢談》卷四《蠡城監國》。

  [39] 參見順治三年七月初六日浙閩總督張存仁、浙江巡撫蕭起元聯名奏報,《明清檔案》第四冊,A4—162號;同日張存仁啟本,《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六三頁;李聿求《魯之春秋》卷一。按,張存仁、蕭起元奏疏中說大學士張國維也曾「削髮」投順,但張國維在紹興失守後不久自儘是毫無疑問的。

  [40] 順治三年七月吳淞總兵李成棟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四冊,A4—208號。按,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卷七《王之仁傳》、查繼佐《魯春秋》等書記王之仁封爵為寧國公;張岱《石匱書後集》卷四十二《王之仁傳》記丙戌三月「以功晉興國公」,應以李成棟揭帖為準作興國公。

  [41] 《石匱書後集》卷四十二《王之仁傳》。按,錢肅潤《南忠記》《總兵王公傳》記王之仁斥責洪承疇的一段話痛快淋漓,但反覆提及自己就義後將於九泉下與洪承疇之父相見。承疇父死於是年九月,王之仁的就義據金鐘《皇明末造錄》卷上記為「八月十五日」;鄭達《野史無文》卷十《張名振傳》也記載王之仁「八月十五日請死於雨花台之山下」。錢肅潤的說法恐不可信。

  [42] 順治三年七月初六日浙江福建總督張存仁啟本,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六三頁。

  [43] 康熙二十二年《金華府志》卷二十五《祥異》附《歷朝變亂》。按,道光三年《金華縣誌》卷十二《兵燹》記清軍攻破金華,前段文字與康熙府志所載相同,只是因屢興文字獄,編撰者把屠城一句刪掉。

  [44] 華廷獻《閩游月記》;錢秉鐙《所知錄》;溫睿臨《南疆逸史》等書說馬士英降清後在福建延平黯淡灘與阮大鋮、方國安一道被清貝勒博洛所殺,甚至繪形繪聲地說:「貝勒曰:我為天下誅賊臣。剝其皮而屍之。」有人於該處親見白骨一堆,即馬士英、方國安父子,云云。其實,馬士英直到被俘殺未曾入閩,阮大鋮降清後隨軍過浙閩交界的仙霞嶺猝然病卒,也沒有到延平之事。

  [45] 《清世祖實錄》卷二十六。按,清實錄曾多次修改,從蔣氏《東華錄》可以看出張存仁奏疏中寫的是兩件事,修改後的清實錄只顧刪繁就簡,遂致二事合而為一。

  [46] 《吳城日記》,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與《丹午筆記》《五石脂》合印一冊,第二二三頁。

  [47] 黃宗羲《明文海》卷一四○。

  [48] 黃宗羲《汰存錄》。請注意,沈士柱文收入黃氏編《明文海》。

  [49] 張岱《石匱書後集》卷四十八《馬士英阮大鋮列傳》。

  [50] 陳名夏因「從賊」不容於弘光政權,即北上投靠清廷,後世史家述及陳名夏時比評價馬士英寬厚得多。

  [51] 見《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一,順治二年十月丁酉日、丁卯日記載;參見《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一九八頁、二五七頁。

  [52] 《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三一七頁記軍中奏報:「聞偽魯王、閣老馬士英、國公方國安等適走台州府……將為紙張事只身前往大蘭山之馬士英擒獲解回。」

  [53] 張岱《琅嬛文集》卷五。

  [54] 黃宗羲記述明清之際史事往往出於門戶之見和個人好惡。像魏學濂在甲申三月於北京投降大順政權,本無可議,黃宗羲因為同魏學濂是患難世交,絕力開脫其「從賊罪名」。在弘光帝和其嫡母鄒太后事上胡言亂語已如上述。

  [55] 彭士望《楊文正公傳》,見《恥躬堂集》。

  [56] 黃宗羲《弘光實錄鈔》記弘光朝廷於1644年六月「遣御史陳藎往雲南募兵」,有的史籍誤作陳賡。

  [57] 彭士望《楊文正公傳》寫作羅亞夫。

  [58] 順治三年十月江西提督金聲桓、總兵官柯永盛「為飛報官兵奮勇攻克贛城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五冊,A5—36號。順治三年十月二十六日柯永盛、金聲桓「為恭報克贛大捷事」題本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七一頁。

  [59] 楊廷麟死於清水塘見魏禧《崇禎皇帝御書記》,破城時清參將賈熊發現楊廷麟遺體,「以四門扇為棺,痤之西門外」,後來賈熊鎮守寧都,即住於魏禧家。上引題本云:「本標右營參將賈熊城頭陣斬偽閣部楊廷麟,屍首見存。」

  [60] 康范生《仿指南錄》。參見黃宗羲《行朝錄》卷六《贛州失事》。清軍屠城事見康熙二十三年《贛州府續志》卷十二。

  [61] 《思文大紀》卷四。

  [62] 《思文大紀》卷四。

  [63] 吳晉錫《半生自記》卷下。

  [64] 王夫之《永曆實錄》卷七《何騰蛟傳》。

  [65] 吳晉錫《半生自記》卷下。

  [66] 《永曆實錄》卷七《何騰蛟傳》。

  [67] 《半生自記》卷下。

  [68] 《永曆實錄》卷七《何騰蛟傳》。

  [69] 《南疆逸史》跋四。

  [70] 順治三年八月黃熙允題為招撫鄭芝龍情形事本,見《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第一頁。

  [71] 王沄《漫遊紀略》卷一云:「仙霞最險……兩崖斗絕,中通鳥道,仰高俯下,因險設關,裁容一夫。今已頹廢。閩人言,先年鄭氏望風送款,預撤守兵,啟關以俟,故入閩者無血刃焉。」

  [72] 華復蠡《閩游日記》卷二。「三關」指由浙、贛入閩的三個必經關隘,即仙霞關、杉關、分水關。

  [73] 江日升《台灣外紀》卷二。

  [74] 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四十五《兵戎》。

  [75] 錢秉鐙《所知錄》卷六《阮大鋮本末小紀》。當時阮大鋮和降清的金華府同知耿獻忠在一起,錢氏所記即得自耿獻忠(隨李成棟反正)之口,相當準確。

  [76] 《台灣外紀》第七十四頁。

  [77] 錢秉鐙《所知錄》卷一。

  [78] 《思文大紀》卷八記,1646年七月「上因首輔何吾騶決意幸汀入虔」,即決策經福建長汀前往江西贛州。同書卷七兩次提到何吾騶患足疾,並記隆武帝對吾騶曰:「卿足疾,朕親見蹣跚之狀。」

  [79] 黃士俊撰《首輔象岡何公墓志銘》,引自馬楚堅《明清邊政與治亂》第五一五頁。

  [80] 華復蠡《閩游月記》卷二。

  [81] 錢秉鐙《藏山閣文存》卷五《吳廷尉鑒在傳》。

  [82] 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四十五《兵戎》。

  [83] 《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九。按,文中把朱聿鍵誤寫成朱聿釗,是因為軍中奏報用滿文拼寫漢字,回譯時據音寫作劍字,劍、釗二字形近,謄錄時誤寫。

  [84] 吳晉錫《半生自記》卷下記:「翰林劉季曾為余言:車駕次汀州,北兵先通約於汀守。車駕約行,太守以夫馬未備為辭,故遲之。有內臣報警,以搖動人心受杖,杖未畢而北兵至矣。季時為侍從,事急,袖小帽青衣以進,請上早為計。季奔,君臣遂相失。此當日汀州事也。」可與江日升「戎裝小帽」之說相印證。

  [85] 《思文大紀》卷八;海外散人《榕城紀聞》載於九月十八日。

  [86] 《思文大紀》卷八。

  [87] 傅冠被俘和殉難事跡有多種史籍記載,這裡是根據李世熊作《傅相公傳》,見黃宗羲編《明文海》,卷三九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