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羅輯思維(全5冊)> 第12章 相比古代政治,現代政治有什麼本質的變化

第12章 相比古代政治,現代政治有什麼本質的變化

2024-09-26 10:33:55 作者: 羅振宇

  古代政治建立在價值觀上,所以經常在實務問題上就顯得很不理性。而現代政治,擁有太多的工具和手段,所以更是一種理性的政治。

  古代政治和現代政治到底有什麼區別?這是一個重大的主題,學者給出了很多答案。想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這其中也折射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角度。

  

  什麼故事呢?

  話說明代有一個人,叫沈榜,一輩子官當得不大,基本上都是縣令這一級別的官員。但是他在歷史上有一個很有趣的貢獻,就是留下了一本書,叫《宛署雜記》,一共二十卷,是他在萬曆年間當宛平縣知縣期間寫的。其實就是他的博客了,記載了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

  但是在後代人看來,這都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地理、風俗民情的寶貴資料啊。這部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宛平縣不是一般的縣,屬於順天府,就是北京,是天子腳下。宛平縣,管的就是今天北京城西南部這一片,著名的盧溝橋「七七事變」,就發生在這裡。

  《宛署雜記》當中,寫了很多當時的財政事務,從這些數字中,你可以看到大明朝的運作機制。

  過去我們印象中的知縣大老爺,天天審案子、收稅、吃香喝辣,威風八面。其實哪有那麼簡單,一個縣的事務非常繁重,光賦稅一項,就是一個非常頭疼的事。

  宛平縣就那麼大一點地方,賦稅負擔有多重呢?

  首先,縣裡的公共事務要辦吧?當時的主要公共事務是這麼幾項——

  一是宣講大明朝價值觀:

  明朝規定,除了農忙時分,每個月都要宣講。宣講內容包括皇帝的公開講話、國家法律和道德勸說。

  宣講的時候,知縣要跟在府尹後面,恭恭敬敬地迎接宣講內容,然後在特定地點把這個對著當地的有名望的老人念一遍,由他們向民眾傳達。

  二是祭祀祖先天地:

  每個縣都要祭文廟、祭天地,這也基本是知縣帶頭。但宛平縣還有特殊任務——這裡離北京城很近,要撥人參加天壇、地壇的維護與祭祀工作。

  而且每年皇帝都要在地壇「親耕」,以示對農業的尊重,相當於今天領導植樹節種樹,宛平縣要專門選拔老人家去跟皇帝一起參加。

  還有一筆費用是養老:

  當時每個縣都有養濟院,給孤寡老人發生活費。

  沈榜專門記載了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外地老人覺得京城福利好,專門跑來京城的養濟院要錢,不給的話就成群結隊在京城裡乞討。地方官怕承擔政治責任,隻好發錢。

  另外還有一筆大支出,就是縣衙門裡的人也要養活。

  宛平縣衙裏有43個人,其中5個人是官,他們的工資是中央發,一年90石大米,是吃皇糧的。剩下38個人都叫吏,這些人的收入可就要從宛平縣的財政裏出錢了。

  這還不算完,要知道,明代可沒有今天的轉移支付制度。

  什麼叫轉移支付呢?簡單理解就是,地方把所有賦稅都上交中央,再由中央來統一撥付給需要的地方的制度。明代那個時候,一個地方的賦稅,一部分上交中央,還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央制定用途,你自己給交過去,是點對點的財務支援。

  就像宛平縣,除了交皇糧國稅之外,還要點對點地支援很多地方。

  比如,當時科舉考試中的殿試,用的一些物資是宛平負擔的;還有一部分皇宮裡的開支,比如浣衣房、藍靛廠和光祿寺,宛平縣負擔;還有京郊軍隊的馬糧,也是宛平縣負擔。

  所以這沈榜也不容易,別說什麼審案子之類的事,光是安排財政,負擔就非常重。

  沈榜上任不久,就發現自己面臨嚴重的財政虧空:一年三四千兩銀子,這對於一個縣來說是巨款了。那怎麼辦呢?這個沈榜很聰明,想出了一個很有現代色彩的處理手法:政府搭台,經濟唱戲。

  他聯合旁邊的大興縣,修了一條商業街,把這條街上的房子出租給商戶,收鋪稅。這一項給當地財政帶來的收入是每年一萬兩銀子,不僅補足了虧空,還有盈餘。

  但是好景不長,萬曆十年大旱,根據當時人信奉的「天人感應」的理論,這說明皇帝的德行出了問題。怎麼辦?需要改革,需要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就要免稅啊,於是皇帝一紙詔書下來:免鋪稅。

  沈榜好不容易到手的這每年一萬兩銀子就要飛了。皇帝說免稅很容易,但是再落下虧空怎麼辦?縣衙裏的工資發不發?那些公共事務辦不辦?還有,那些點對點的財政支援要不要搞?沒錢怎麼搞?

  沈榜急眼了,就問上級,怎麼辦?上級的回覆是:你看著辦。看著辦是怎麼辦?其實就是沒辦法,隻能不辦。

  這件事就折射了古代政治和現代政治的區別。

  所謂政治,就是要解決大範圍內的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古代政治,沒有那麼多技術手段可以用,所以在古代政治中,用價值觀來整合大範圍的人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些價值觀,政體的運行才能更潤滑、更順暢,成本才更低。

  明白了這一點,你才知道,為什麼中國古代那麼強調儒家思想。比如忠君愛國思想,這就極大降低了政權壓制反抗的成本。

  比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社會才能產生那麼大的政治精英集團。西方也一樣,越是古代的政治,就越是強調觀念、宗教的作用。用思想和價值觀來管理龐大的政治共同體,在古代都是成功的。

  回到前面講的沈榜的例子,萬曆皇帝和他的官僚系統難道不知道,一免稅,下面的基層官員會作難?

  當然知道。但是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向天下展示皇恩浩蕩。

  這就是現代政治和古代政治的一個核心區別。古代政治建立在價值觀上,所以經常在實務問題上顯得很不理性。而現代政治,擁有太多的工具和手段,所以更是一種理性的政治。

  政府要承擔公共責任,要花多少錢?收多少稅?怎麼花?誰來花?誰來監督?怎麼改進?這都是有一整套程序的。這程序的背後,是龐大的理性的官僚機構。

  所以,古代政治更像是一個宗教團體,是靠觀念來整合人。現代政治,更像是一個公司,是用理性計算來整合人。

  這也從某個角度順便解釋了,為什麼現代政治的發源地是歐洲。

  歐洲中世紀小國林立,大家彼此競爭,就像開公司一樣,財務一旦出問題,你就會破產,所以你得理性地計算自己的收支平衡,多少錢拿來發工資?多少錢拿來擴大投入?競爭壓力逼迫它們不得不建立起非常理性的政府管理體制。

  這才推動了歐洲國家向現代政治制度發展。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報錯
    • 手機上看
    關閉
    友情連結:半夏小說|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