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獨立小國的紅利
2024-09-26 10:33:08
作者: 羅振宇
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要獨立的事,大家可能有耳聞。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加泰隆尼亞這個地方,其實你就簡單地理解成巴塞隆納就行。西班牙名城,經濟發達,有著名足球隊,開過奧運會,就那個城市再加上周邊地區,叫加泰隆尼亞地區。
加泰隆尼亞為什麼要獨立呢?說來話長。
歐洲在戰後,一直努力搞聯合。從最開始法德的煤鋼聯盟,到後來的歐共體,到歐盟,到歐元。多少代政治家孜孜以求的,都是聯合。我們中國人最理解聯合的好處。聯合了,戰爭就少,市場就大,對外力量就強,日子就過得安生了。
可是,為啥歐洲這些年還有一個並行的相反趨勢呢?就是國家越來越多,小國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
比如捷克斯洛伐克,本來就是一個小國,但居然進一步分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獨立國家。冷戰結束以後,東歐地區出現了一批新獨立的小國家。除了專門的國際政治研究者以外,大部分人可能還沒來得及記住這些新國家的名字。
為什麼會有獨立和統一,兩個相反的趨勢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曾經分析過這個問題。貝克爾是經濟學家,所以他做出的也是經濟分析。所謂經濟分析,其實就是成本收益分析。貝克爾指出,小國之所以熱衷獨立,就是因為建立獨立國家的成本大大降低了。
一個地方想要獨立成國家,面對的主要問題,無非是生存和發展兩大方面。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我們分別分析一下,先說生存問題。
對一個國家來說,生存問題也就是國家安全問題。從中世紀到20世紀,國際秩序的特點一言以蔽之,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在這種激烈、殘酷的國際競爭中,小國是很難生存的,抱團取暖才是正路。
所以在歐洲,18、19世紀的政治主旋律一直是統一。小的政治體組成大的國家,然後才能在國際競爭中靠規模取得優勢。
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併,1861年義大利統一,1871年德國統一。在歐洲的西南部,也就是伊比利亞半島上,別說加泰隆尼亞,就連葡萄牙也一度和西班牙合併。
加泰隆尼亞是在1714年併入西班牙的,之前加泰隆尼亞人激烈抵抗了十幾個月,但終於胳膊拗不過大腿,還是以投降歸順告終。
弱肉強食的環境中,小國家國小、人少、力量弱,根本承擔不了國家獨立所需的軍事成本,要麼被人吞併,要麼主動加入大國。中世紀以來,歐洲大量的獨立政治體就這樣合併成了少數幾個大國。
留存下來的小國,要麼是像瑞士這樣地形特殊且實力強硬的,要麼是像列支敦斯登、摩納哥、梵蒂岡這樣在大國夾縫中,適合某種特殊政治需要的微型國家。
但是二戰以後,國家安全的成本發生了重大變化——有利於小國家的變化。五大國主持下的聯合國,確立了領土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從那時起,一國憑藉武力優勢隨意侵占別國,已經成為國際犯罪行為,將受到大國的武力打擊。
換句話說,一個小國,即使沒什麼武裝力量,大國也不敢隨便吞併你,那我為啥還要抱團取暖呢?這是小國獨立的一個原因,安全成本降低了。
我們再來看第二個方面,在經濟發展方面,獨立小國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一個地方要想成為獨立國家,必須能確保解決國內人民的衣食住行和生產等各方面的需求。解決途徑,無非自己生產,或者從外國購買。
在原來弱肉強食的條件下,從外國購買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簡直就是受制於人,隨時都可能被人卡住脖子,不確定性太大了。所以,最好能把原料、燃料、生產地、消費地等組成一個統一的政治體,這樣才有利於經濟發展。
比如19世紀,德意志各邦國正是這樣逐漸走向統一的。它們先是建立關稅同盟,減少各邦國之間貿易的成本,然後在普魯士主導下,逐漸聯合,最終成了統一的德國。
魯爾的煤炭、漢堡的港口、法蘭克福的金融、普魯士的軍隊、東部的農業等,整合在一起,德國經濟獲得了巨大的推動力,一舉超越了英國和法國。
冷戰中,美蘇雙方也分別組成了華約和北約。這兩大組織既是軍事同盟,也是共同市場,不僅共享航母、坦克、大炮,也共享各種經濟資源和消費市場。所以這個時候,保持大國的統一就特別必要,即使是發達地區,也需要抱團取暖。
但是,冷戰結束以後,整體的國際局勢大大緩和,情況就發生變化了。
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技術。《貨櫃改變世界》這本書提到,因為現代技術的推廣,世界範圍內的運輸成本下降到原來的百分之幾。對很多商品來說,跨越大洋的運輸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這些變化造成國際分工的迅速深化,而國際分工的深化非常有利於小國家。
因為,如果國際分工不深,各國就要維持較高的經濟自主性,很多生產和消費要靠自己,對小國當然很不利。
但國際分工很深的話,小國的不利就不存在了。小國生產所需的各種資源,可以方便地從其他國家進口;生產出來的產品,可以方便地銷往其他國家。這樣一來,小國的優勢反而顯現出來了。
還有一層,國家小,可以專心於少數幾個行業,在技術、成本、質量上取得過人之處,所謂一招鮮,吃遍天。更重要的是,國家小,內部一致性就比較高,社會矛盾比大國要緩和很多。
相比起來,大國因為內部的各種多樣性,各階層、族群、種族方面的矛盾非常複雜。這時候,大國內部的那些經濟相對發達,但是對國家認同感又不高的地區,比如剛才提到的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地區,當然就蠢蠢欲動了。
國家的其他部分,在它們看來,已經是給自己添包袱的窮親戚了,獨立的訴求就又出現了。
當然,上面僅僅是貝克爾從經濟學角度進行的分析。從長期來看,會不會整個世界都因為這些趨勢走向分崩離析呢?
當然不會。即使僅僅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剛才講的那兩個條件,也在不斷的演化過程中。
比如安全。小國的安全成本下降,這是因為大國在幫他們扛安全成本,其中主要是美國。但是美國會不會一直願意把這副擔子挑在肩上呢?至少從目前川普政府來看,美國不會。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世界大國關係在不斷變化中,小國的安全環境也會隨之變化。
再來看經濟發展,也是一樣。因為國際分工不會一直均勻地在全球平鋪,很多原來沒有的演化維度正在出現。
比如中國的崛起帶來的變化,再比如大公司主導的全球供應鏈正在取代國家間的貿易,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小國的獨立存在。
《三國演義》里有句著名的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延伸到剛才的話題,世界上那些小國的命運,我們也可以說一句——
天下勢,分分合合,必有其因,因一變,則分合大勢也隨之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