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起早貪黑辛辛苦苦走上破家亡國的不歸之路
2024-09-26 10:30:00
作者: 羅振宇
這個時候我們再想想,如果崇禎皇帝堅持,說就得走,不行嗎?
崇禎皇帝這件事即使心裡千肯萬肯,但是你得有人反覆懇切陳詞,以頭碰地,頭碰得要出血了,最後我實在沒辦法,這幫大臣又要拖著我去幹這種丟人的事,對不起列祖列宗,這才好南下。沒人這麼幹,就把皇帝晾這兒了,他走得了嗎?他走不了。
話說這一天過去沒多久,因為前方的敗報不斷地傳來,又有人開始提,說皇上您不走也就算了,要不這樣吧,咱們把太子給送走吧。太子到南方,到南京。您這兒實在不行了,太子還在,因為他有正當合法性,他能夠再建朝廷,我們還能留得青山在。崇禎皇帝其實這時候心裡就不高興了,什麼意思?讓我兒子去,我在這兒等死?他心裡雖不高興,但是他理智上又知道,這確實是一個解決方案,這個問題又在朝堂上提出來了。
這時候又蹦出來一個人,叫光時亨,這個大臣說不行,不能走。為什麼不能走?不能效唐朝的寧武之故事。唐朝就是這樣,唐玄宗跑了,他的兒子,就是後來的唐肅宗,不是寧武又稱帝嗎?後來唐玄宗就當了太上皇,晚年淒悽慘慘,天天想著楊玉環,說怎麼能這樣,我們的國家是以孝治天下,怎麼能讓太子這樣做,如果他當了皇上,他就背上不孝的罵名,這個事不行。
崇禎這個氣,本來這事他本身就不願意,罵這個提議的大臣。然後他又明知道這是一個解決方案,又有光時亨出來阻止,他又恨這個光時亨。最後據說,那一天他在朝堂上把桌子都給踢了,不歡而散,這件事就又擱下了。
李自成一路往東打,當然他不是順著潼關,從河南這條路打到北京;他是從北邊,是從大同那邊,從昌平這一代打進北京的。最後一個派出去抵擋的大臣叫李建泰,李建泰在兵敗的時候,當時就寫了一封遺書,也算戰報吧,寫了一封遺書給崇禎皇帝,意思就是說我死了,你就走吧,真的不要再待了。但是即使是這樣最後一次機會,朝堂上也因為各種各樣的討論沒有下文。
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沒有人提議?我們再看宋徽宗,宋徽宗當年去鎮江進香的時候,身邊帶的人多了,蔡京的兒子蔡攸,還有那個童貫,都陪著他跑。哪一朝,你總得出幾個奸臣吧,哪怕跑的人不是什麼好人,奸臣總是有的吧。這時候只要出來一個人喊一嗓子,給皇上一個台階下,皇上這個台階就下了。
為什麼沒有這個人出來?這又成了一個懸案。而且這個懸案引起我們更大的疑慮是,崇禎皇帝到最後幾天,嘴裡面基本上就講一句話——「文臣誤我」。本文剛開篇的時候講,4月23日早朝的時候,崇禎建議跟先生們去奉先殿完事,據說當天早朝,他拿手指蘸著茶水在龍書案上寫了幾個字,文臣個個可殺。而且他在煤山上吊的時候,也留了一句話,說大臣誤我,致失天下。他在臨死那幾天留下的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
好奇怪,一個亡國之君通常在臨死的那一刻,他恨的應該是對手,就是弄垮他這個國家的對手,他應該恨李自成,恨皇太極才對。他恨自己手下這幫人,而手下這幫人直到最後一刻,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蹦出來給他台階下。那問題就來了,崇禎和他的臣子之間到底發生了些什麼?
中國歷史有一個現象,就是所有的亡國之君都沒有什麼好名聲,因為歷史不是你寫的,是你對頭寫的,你的對頭說你好話幹什麼?但崇禎幾乎是唯一的例外,他自己不是說嗎?君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後世就接受了這套說法,崇禎是個好皇帝、好領導。他諡號叫思宗烈皇,思是懷念的意思,烈皇是殉國的意思,多麼高大的形象。
他自己上位的時候確實也是這樣,大家想一想,一個17歲的少年登基之後,迅速地斥退了魏忠賢這樣的小人,扶持了東林黨一幫正人君子,按照當時儒家的倫理,這就是一個好皇上最開始的生花妙筆。緊接著,他幾乎符合儒家對一個好皇上的所有描述。首先非常節儉,他的皇后終年穿的是布衣服。
有一次他參加日講,文臣們給他講儒家經典,袖口破了點,他自己有點不好意思,往裡掖了掖。那日講官非常精明,馬上趴在地上三呼萬歲,說皇上,您不必不好意思,您看,您這袖口破了,雖然衣服破了不太體面,但這是您有儉德呀,這是儒家非常提倡的德行。崇禎一聽對呀,我有這麼好的品德,這樣,咱們加碼吧,把那個江南的織造給撤了,什麼織造,給我一個人做衣服,困我一方百姓,不幹了。他是這樣一個人。
而且他非常勤勉,勤勉到什麼程度?在整個大明王朝里,除了朱元璋,可能只有他一個人,每天工作八個時辰以上,就是這麼一個人,可能一直到清代才能看到這樣勤勉的好皇帝。儒家理想中這麼優秀的一個皇帝,你想他自己是什麼心態?據說有大臣拍他馬屁,說您是中興之主,好比漢文帝。他就不高興,漢文帝是二流皇帝,不是貶低我嗎?
大臣一看拍他馬屁不高興,說可比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那兩位。他還是不高興,他說了一句狂話,如果說掃平群雄,我不如唐太宗;但是唐太宗什麼閨門不肅,家裡他跟兄弟鬧成那樣,把我跟他並列,我還不高興。他說這個話,把他比唐太宗,看不上。這就是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當然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是這樣,清代皇帝,出於各種政治動機,經常還哭一哭,拜一拜他,還給他建個碑,等等,說的都是他的好話。有野史這麼寫的,崇禎把自己的太子送出北京城,後來又被抓到了,送到李自成面前。李自成問他,你父親呢?回答說死了。李自成說如果你父親在,我必尊養之,把他尊起來,養起來,我不會殺他的,你放心。朱家太子說,那你殺不殺我?李自成說,我不殺你,你又沒犯錯,我枉死你幹什麼?
李自成認為文官不是好東西,貪官污吏不是好東西,皇上是好皇上,因為他勤政愛民,這些話相信在民間也是大肆傳揚。就連冤家對頭李自成都這麼想,那可不就是一個好皇帝嗎?
但是,我們如果在這顆雞蛋里,給它挑一挑骨頭,會發現崇禎皇帝有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他跟臣子的關係不好。這也是明代的傳統,但是有區別。朱元璋是跟開國功臣關係不好,卿不死孤不安,江山不能安全。朱元璋對底層的貪官污吏不好。嘉靖皇帝也是有名的跟大臣關係不好,但主要跟言官,也是跟底層官員。萬曆皇帝就幹得更絕了,你們都不是東西,我躲起來不見你們不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