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後記

2024-09-26 05:03:23 作者: 王覺仁

  本書的第一版印行於2013年。自首版面世以來,我收到了不少讀者的反饋,其中既有讀者來信、微博留言,也有網上購書者的評論,他們都對本書表達了相當程度的肯定和鼓勵,讓我頗為感動。另外,我還接到了一些機關、企業、書院、民間團體等各方面的講學邀請,他們也對王陽明心學及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和喜愛,令我深感欣慰。身為作者,能夠得到這麼多讀者的共鳴,實在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當然,本書能夠引起一定反響,首先應該歸功於大儒王陽明的人格魅力和心學本身的吸引力;其次要歸功於出版界的有識之士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挖掘;最後,如果說我本人也在其中發揮了一點作用的話,那可能就是我對古人思想的解讀方式比較契合當下,所以較易為今天的讀者所接受吧。

  面對陽明心學及儒釋道等傳統文化,我有一個態度是始終鮮明的,那就是:一定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返本」的基礎上「開新」,也就是像馮友蘭先生提出的那樣,必須是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地「接著講」,而不能是照本宣科、故步自封地「照著講」。具體言之,就是無論古人的學問和智慧多麼有價值,我們都不能原封不動地搬給今天的讀者,而是必須從當下的立場出發,以今日國人的精神需求、價值關切和審美趣味為切入點,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詮釋和解讀,令古代思想重新煥發生機,從而解決我們今天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拯救我們這個社會的道德與精神危機。唯其如此,傳統文化的復興才有現實意義,對於我們也才有真正的價值。如若不然,古人的智慧就只能深埋於故紙堆中,不管重新翻譯、注釋、出版多少,都與我們的心靈和生活了不相干。

  請記住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書的寫作就與一般解讀傳統文化的書籍有了很大不同。正如我在首版自序中提到的,在對陽明心學進行解析時,我引用了諸多貌似與心學無關的知識系統和價值理念,如佛教禪宗、西方哲學、心理學、量子力學等。我這麼做,目的並不是炫耀我的博學,而是想給讀者提供更多的參照系,開闊讀者的閱讀視野,通過古今中外不同智慧的比較和相互印證,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心學。

  此外,我在書中很多地方採用了「對話體」的方式,也就是讓王陽明和他的學生圍繞許多問題展開對話。之所以這麼做,一是讓文風更為輕鬆,增加閱讀快感;二是通過反覆問答增強邏輯性,使得相關問題的思考更為嚴密、更為深入。有必要指出的是,這些對話的內容大部分不是王陽明說的,而是我在充分理解、吸收心學精神的基礎上,結合其他知識(如佛教禪宗、西方哲學等),針對當代國人的許多現實問題所做的思考和討論。我這麼做,旨在解決當下的問題,而不僅是簡單地對陽明心學進行翻譯和注釋。嚴格意義上講,書中討論的一些東西已經超出了陽明心學的範疇,而某些地方似乎也顯得不太嚴肅(如偶爾讓陽明「穿越」一下,討論一些當代話題),但我的本意並不是想曲解古人或博讀者眼球,而只是為了讓古人的智慧與今天的問題直接碰撞,希望因此綻放的思想火花有助於讀者解除一些現實困惑。

  究竟而言,我寫這本書,不僅是想替古人說一個明白(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遭遇的百年沉冤該得以昭雪了),更是想讓今天的中國人在更多智慧的啟迪下活得幸福。

  如果讀者想研究原汁原味的陽明心學,那我建議你直接去讀王陽明的代表作《傳習錄》,甚至可以去研究《王陽明全集》。但是,如果你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去做精深的研究,同時又希望用心學指導自己的生活,那麼本書應該能夠幫助你——它能讓你用儘可能少的時間和精力,去領略一個大儒的強大內心和精神境界,去了解許許多多與陽明心學有著諸多相通之處的古今中外的生命智慧。

  關於本書的寫作,我希望做到的是通俗而不庸俗、淺顯而不淺薄、深刻而不晦澀、兼收並蓄而不混亂蕪雜。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了,但至少我已經盡力。寫這本書,我完成了一趟心靈之旅,大致重走了一遍從十幾歲到現在二十多年間的心路歷程。書中大多數的困惑、煩惱、糾結、追問,都是我自己曾經經歷過的。現在,我真誠地寫下了自己求索和找到的答案,期待著與你分享。

  這一版,我應編輯之邀,撰寫了一篇《陽明心學簡明綱要》,以附錄形式放在正文之後。該文的主旨,是對陽明心學的主要概念和思想體系進行綱要性的梳理,以期令讀者對陽明心學有一個較為完整而清晰的認識,奠定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借本書再版之際,我謹向首版的所有讀者表示深深的感謝,因為你們的反饋給了我極大的動力,使我能夠更自覺地為傳統文化的弘揚竭盡綿薄;同時,我也要感謝本書的出版方及編輯,是你們的辛勤付出和精心製作,才使拙作能以更完善的面目問世,並且通過更多的渠道與更廣大的讀者見面。

  王覺仁

  2015年5月於福建漳州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