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王陽明心學> 自序 通往心靈自由之路

自序 通往心靈自由之路

2024-09-26 05:00:22 作者: 王覺仁

  近些年,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似乎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提倡和關注。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組織還是個人,好像都已經意識到,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復興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然而,如何從傳承數千年的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中,汲取今日國人所需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智慧,卻註定要比我們想像的困難得多。首先,卷帙浩繁、文義艱深的古代典籍會給我們造成極大的閱讀和理解障礙;其次,因時代變遷所導致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審美趣味等差異,也足以成為橫亘在我們與經典之間的巨大鴻溝;最後,即便我們克服了上述困難,理解並接受了古人的某種思想,可如何讓這種思想「體貼」到自己的身心上、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卻仍然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那麼,有沒有一種古人的學問,能夠最大程度地幫助我們解決上述問題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王陽明在五百年前為世人揭櫫的心學。

  給出這個結論,並不是說除了陽明心學之外,其他的儒、釋、道思想和諸子百家的學問就不夠高明或不合時宜,而是因為——陽明心學不僅融攝了儒、釋、道的智慧,而且自其誕生之日起,便具有一種強大的經世致用的品格,並且直接訴諸個體心靈,因而最適於在日常生活中修學實踐,也最貼近當下。這幾年,陽明心學之所以能在沉寂數百年之後悄然重現,漸受國人青睞,其原因或許正在於此。

  「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嚴復)

  所謂「簡徑捷易」,不僅意指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之大成,而且揭示了其可操作性極強的根本特色。換言之,陽明心學不僅是一門"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心靈哲學,更是一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行動哲學。唯其如此,自明朝以降的五百年來,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的無數仁人志士和社會精英,才能從中汲取源源不絕的精神力量,煉就一顆顆強大的內心,締造一樁樁掀天揭地的事功。

  「王學絕非獨善其身之學。而救時良藥,未有切於是者。」(梁啓超)

  「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日本倒幕領袖西鄉隆盛)

  

  如果說在一百多年前,陽明心學給予世人更多的是一種挽救國家民族於危亡的膽識、魄力和勇氣,那麼時至今日,它也必然能夠給予我們無盡的智慧和力量,並引領我們走上一條內心強大的道路。

  這條道路的起點,就是陽明心學的核心精神,亦即王陽明一生中反覆致意、再三提撕的三個字:致良知。在陽明心學的語境中,良知有兩層含義:一、與生俱來、人皆有之的道德意識;二、內在於人又超越萬物的宇宙本原。

  有必要指出的是,這裡的「宇宙」並不是科學意義上的物質宇宙,而是哲學意義上的精神宇宙。對於物質宇宙的探索,源於人類固有的求知天性,而對於精神宇宙的叩問,則是來自人性中根深蒂固的終極關懷。生而為人,我們所擁有的生命和世界終歸是有限的、短暫的、相對的,但與此同時,人類卻始終在自己的靈魂深處仰望並追求著無限、永恆和絕對。由此,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哲學和宗教,才在各自的精神宇宙中建構了各自的本體,如基督教的上帝,佛教的真如,伊斯蘭教的安拉,柏拉圖的理念,康德的自在之物,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老莊的道,孔孟的天,禪宗的本來面目,程朱的天理,等等。而在王陽明這裡,能夠生成天地萬物且內在於人心的宇宙本體,就是良知。

  王陽明教我們致良知,就是讓我們當下體認這個精神本原,藉此與他人、天地和萬物建立一種廣泛而內在的聯結。如此一來,我們的生命就能獲得一個牢固的基點,心靈就能得以安頓,從而確立人生的意義,展開富有價值的生活。用古人的話說,是謂「安身立命」「本立而道生」。當然,相信宇宙有一個精神本質,並且相信人的生命有一個高貴而神聖的來源,是無法用科學手段驗證的。因為這是一種信念,堅守這種信念並遵循這樣的信念生活,就可以稱為信仰。而信仰是既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的,完全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選擇:你可以認為生命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只是一種渺小而短暫的存在,人來到世上純屬偶然,活著也沒什麼特別的意義,無非就是吃吃喝喝、男男女女而已;你也可以認為生命的本原是高貴而神聖的,每個人來到這世上,都帶有一種使命,就是讓自己的人格得以完善,潛能充分發揮,進而為他人和社會創造價值,同時讓自己獲得一個快樂、幸福、成功的高品質人生。

  當然,如果人生可以簡化為上述命題的話,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因為避苦趨樂、避禍趨福是人性根深蒂固的自然需求。然而,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滿足這種人性需求,通過什麼手段去追求快樂、幸福和成功,卻並非不言自明,而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換言之,倘若我們採用的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或者出現了方向性的錯誤,那麼我們不但有可能在追求上述事物的過程中付出極大的代價,而且完全有可能走向反面:要麼是疲於奔命、身心交瘁,卻什麼也沒得到;要麼是得到了某種意義上的成功,卻喪失了快樂和幸福;或者就是在別人看來似乎什麼都擁有了,自己卻仍然感覺不安和不滿足,甚至比尚未擁有之前更為茫然和困惑。

  毋庸諱言,在當今社會,不少人其實已經不同程度地落入了上述窘境。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有兩點:

  一、我們太過於看重物質和金錢,以為快樂、幸福和成功都可以通過物質手段實現,從而導致了物質欲望的膨脹與精神生活的萎縮。今天,我們普遍被這種既定而單一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所困,基本上喪失了選擇的自由,似乎不敢再想像生活還有另外的可能。用美國哲學家馬爾庫塞的話說,這就叫「單向度的人」。

  二、我們太過於看重社會的評價和他人的眼光,以至於把自身的快樂、幸福和成功全部交予社會和他人定義,從而忽視了自己真正的心靈需求。而當流俗的價值觀和大眾的集體無意識合謀將每個個體綁架,我們的自我就迷失了,而我們的人格也會呈現出嚴重的「外傾化」特徵。用現代新儒家梁漱溟先生的話說,這是一種「重心在外」的人生,而這樣的人生很難體會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即便你獲得了某種「成功」,這樣的成功或許也只是外界所定義的,不一定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

  當然,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誰都不能沒有物質和金錢。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物質和金錢僅僅是我們獲得快樂、幸福和成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也就是說,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固然很難獲得快樂、幸福和成功,但是有了物質基礎之後,這些東西卻不一定能夠自動實現。原因在於,不管我們堆積了多少外部生活的資料,也不管別人對我們做何評價,最終決定我們是否快樂、幸福和成功的根本因素,還是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換言之,不僅是「快樂、幸福」這種偏於內在體驗的事物通常需要心靈的健康,就連「成功」這種更多依賴外在條件的事物,也與完善的人格品質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息息相關。

  因此,要想獲得心靈的健康、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強大,不再做一個單向度的、重心在外的人,我們就必須修行,必須致良知。

  正如良知兼有兩重含義(既是本體也是道德意識)一樣,致良知之「致」,也兼有二義:一是體認,二是踐行。本體可以當下體認,但道德人格的完善,卻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切切實實、一點一滴地踐行。如果說前者更像是頓悟,那麼後者可謂之漸修。

  當良知作為本體的時候,它超越了世間一切二元對立的事物,因而也就超越了善惡,所以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而當良知作為內在於人心的道德意識時,它卻具有辨別善惡的功能,所以王陽明說「知善知惡是良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言、所行,通常不會有人來對我們做出道德判斷,而我們自身往往也是疏於去照看的。所以,總是要等到種種言行產生了或好或壞的結果,並直接或間接地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才會豁然有省。因此,如果想在生活中踐行陽明心學,那麼最緊要的入手處,無疑就是要在待人接物和行住坐臥的每一個當下,時刻保持良知在場。換言之,就是要對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始終保持了了分明的觀照和覺知——是者知其為是,非者知其為非,然後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

  這,就是致良知,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關於修行的不二法門。

  讓良知在場,在有些人看來,也許會覺得是一種束縛,然而弔詭的是,我們目前看上去貌似自由的生活,恰恰受困於各種無形的枷鎖:一方面,五光十色的時尚趣味誘惑著我們的感官,刺激著我們的欲望,令我們心甘情願地成了「拜物教」的忠實信徒;另一方面,無孔不入的流俗價值觀又侵蝕著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讓我們亦步亦趨地追隨大眾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漸漸迷失了自我。而致良知的修行,表面看上去像是一種「束縛」,實則恰恰是通往心靈自由的必經之路。之所以這麼說,理由很簡單:一個人首先必須有能力自主其心,然後才能得到心靈的健康,也才有資格獲得心靈的自由。倘若我們缺乏自作主宰的能力,疏於照看自己的心靈和言行,那麼我們就很容易被流俗的價值觀綁架,被別人的眼光和評價左右,被自身的種種欲望和情緒困擾。試問,這樣的人談何自由?

  此外,也許還有人會說,時刻讓良知在場,做人會不會太累?

  是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修行的確不是一件輕鬆快活的事。其實,不光是修行,凡是生活中值得做的事情,比如學習、工作、創業,甚至經營婚姻、撫育孩子等,無不需要付出極大的心力,並且長時間堅持不懈。既然如此,那我們憑什麼認為修習陽明心學就可以不必付出努力和心血呢?用王陽明自己的話說,真正的修行,「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功夫方能得力。這兩年,由於陽明心學漸獲國人青睞,不乏有人出於追逐時尚或附庸風雅的動機,把陽明心學視同一般意義上的心靈雞湯,或者當成廉價的成功學,乃至引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如此種種,就算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無知,至少也是對陽明心學的誤讀。

  古代的禪宗大德常把修行喻為「火中生蓮」「大死大活」。可見,真正意義上的修行,必是一場脫胎換骨的人格轉化,亦必是一場浴火重生的精神涅槃。

  佛教禪宗的修行如此,陽明心學的修行何獨不然?

  毫無疑問,要想擁有健康的心靈、完善的人格與強大的精神,沒有捷徑可走,只能通過刻苦的修行。究竟而言,通往心靈自由的道路,絕非用鮮花和紅毯鋪就,而是以堅毅和勇氣築成!我相信,從這一刻起,只要你願意為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只要你願意邁開腳步真實踐履,那麼久久行去,終有一日,你必定能夠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必定能夠達到那個「良知全體呈現、心靈徹底自由」的境界。

  王覺仁

  2015年5月於福建漳州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