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論功和行罰
2024-09-24 22:37:55
作者: 凶名赫赫
對於敵我戰損比。
溫越還是滿意的,雖然這場戰鬥中青牙軍可能損失了二百餘人。
請記住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但敵軍的損失更為慘重,達到了數千之多,戰果可謂顯著。
也好在,這場戰鬥的對手是清軍的弓箭部隊,而非火炮部隊,否則傷亡情況或許會更加慘重。
而王學田又提醒溫越,救治後的傷兵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來養傷。
尤其是眼下天氣炎熱,一個陰涼的地方將對他們的康復大有裨益。
溫越同意了這一建議,決定將傷員轉移到地勢較低、氣候較為涼爽的松山堡進行休養。
他計劃在堡內建立一個療養場所,專門用於傷兵的康復。
洪承疇聽聞此言,深感認同。
他向溫越保證,此事盡包在他身上。
眾人在臨時醫療帳篷中走著。
忽然,溫越在一處帳篷前駐足,帳篷內躺著一名重傷的青牙軍士兵。
他的傷勢源於一桿貫穿胸膛的標槍。
即便醫者竭盡全力,也無法挽回他的生命。
一位鎮撫官緊緊握住他的手,周圍則是肅穆站立的醫士們,見證著生命的最後一刻。
那名士兵躺在簡陋的病榻上,用盡最後的力氣,斷斷續續地喘息著,聲音逐漸微弱,直至消失。
溫越靜默地觀察著這一切,內心湧起深深的哀嘆。
他那些英勇戰死的士兵,他們的家人將如何承受失去親人的悲痛?
而這場戰爭,僅僅是個開端。
戰後,這片土地上將留下多少忠勇將士的遺體,無人知曉。
對於軍隊的傷亡,洪承疇和其他將領早已司空見慣,甚至有人認為溫越對待麾下將士過於寬厚。
哪怕這樣培養出的軍隊戰鬥力驚人,但大明國力卻難以支撐如此高昂的軍費。
……
清兵敗退後,他們並未立即發起反擊。
於是,明軍這邊迅速調遣大量民夫,在黃土嶺與松山嶺之間挖掘深壕,以此作為防禦工事。
申時之際,溫越與諸將們接獲了哨兵的報告。
松山嶺上的清軍正連續不斷地撤退,他們放棄了那裡的堅固防線。
這消息無疑是一份意外的驚喜,因為在兩嶺間的壕溝尚未完全挖掘完成之際,清軍便自行撤走了。
失去了松山嶺的清軍支援,明軍得以從黃土嶺的西側、南側,乃至繞至東側,形成三面包圍之勢。
無論黃土嶺上的清軍寨牆多麼堅固,該處山嶺的攻陷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在酉時之初,溫越和洪承疇等人再度收到哨兵的報告,黃土嶺上的清軍同樣開始撤退。
他們不僅撤離,還帶走了所有的火炮。
其撤退的營地設在石門山至小凌河一帶的平川丘陵,甚至部分兵力渡過了小凌河,駐紮於小凌河堡東南的開闊地帶。
面對清軍的撤退,不少明軍將領心生追擊之意。
但被溫越和洪承疇果斷阻止。
明軍已經達成了預定目標,此時應知足而止,不可貪功冒進。
況且,清軍退而不亂,沒有可趁之機,窮寇莫追,以免生變。
事後,青牙軍的夜探查明。
數以萬計的清軍埋伏在峰路山東側的山嶺,這一發現讓主張追擊的將領們驚出了一身冷汗。
隨著清軍的撤退,祖大壽和李鳴負的部隊迅速占領了黃土嶺,在山嶺上安營紮寨。
溫越和付崇英的軍隊也移營至黃土嶺南部的丘陵地帶。
營地不遠處便是小凌河,取水飲水極為便利。
援剿總兵左顯光和總兵曹變蛟的軍隊則占據了松山嶺,在嶺上紮營。
牛苛與湯通的部隊依舊駐紮在松山堡的西面;
至於另外一些明軍,則在松山堡旁安營。
至此,崇禎三年七月二十七日的這場大戰終告一段落,明軍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
綜觀此役,可謂勝負參半,清點戰損之際,洪承疇、王恩寵等人心頭一沉。
一日交鋒,明軍損失慘重,實非小可。
各部之中,青牙軍雖經連番激戰,傷亡逾六百,但陣亡者僅二百有餘,尚在可承受範圍。
京營兵則遭遇重創。
雖敗北時間不長,傷亡與失散者卻逾五千六百,其中陣亡者竟達三千。
更有諸多把總以上將領或陣亡或被俘,損失慘重。
柏恩光部更是全軍覆沒,柏恩光率軍出征遼東,名義上兩萬之眾,實則一萬六七千。
此役留守三千,出戰者一萬四千餘。
一戰下來,折損三成,戰鬥力已大打折扣。
他們的潰敗,亦牽連眾多民夫,柏恩光本人更是戰死沙場,屍首落入敵手。
雖有部分潰兵在逃亡中被青牙軍誤傷,但這些傷亡無疑應由清軍承擔。
青牙軍鎮壓潰兵,乃當時戰時常態,無人敢出言非議。
洪承疇等人聞知京營兵的慘烈傷亡,臉色鐵青。
若非青牙軍英勇作戰,斬敵頗多,更於陣中斬殺清軍首領阿濟格,聖上得知定會嚴厲斥責,甚至諸將中都有許多人要受責罰。
牛苛部亦損失慘重,遭清軍炮擊,加之輕率奪炮,傷亡達一千七百有餘,陣亡者八百二十餘。
其餘傷者或被清軍火炮、火銃擊中,生還無望。
湯通部下亦有二百餘人受傷,估計最終陣亡者將達百人。
尤為痛心的是,牛苛正兵營中的精銳家丁騎兵損失慘重。
卻未傷及八旗漢軍一兵一卒,未斬得一顆敵首。
牛苛的處境同樣堪憂,其正兵營精銳折損,恐難再有效掌控麾下兵馬,總兵之位恐怕已岌岌可危。
在諸軍之中,山西總兵李鳴負部亦遭受重創,傷亡逾四百,死者二百有餘。
多為穿越山嶺平川時,遭清軍火炮轟擊所傷或戰車碎片所擊。
他久攻山嶺不下,直至清軍撤退,方趁機率家丁強攻,斬首二十有餘,表現中規中矩。
祖大壽部傷亡六百,陣亡三百,傷亡多由清軍火銃炮擊所致,與李鳴負部相似。
然祖部斬首逾四百,若計入被清軍攜走的傷者屍體,此役對清軍造成的傷亡超千。
戰力之強,可見一斑。
神機營,除火炮部隊外,兩千餘人布陣於青牙軍左翼。
清軍箭雨之下,短時間內傷亡五百有餘,但因救治及時,陣亡者不足百人。
其火炮部隊表現卓越,對清騎造成不小傷害。
唯不足之處在於不敢近戰,遠程施炮則無礙。
曹變蛟部亦傷亡過千,但對清騎殺傷頗大。
初期因固守車營,斬首有限,後隨青牙軍騎兵後撿漏,頗有所獲。
戰後,溫越所分首級,至少亦有數百。
統計下來,今日之戰,不計民夫,僅各軍傷亡即逼近萬人。
其中陣亡者竟達四千之眾,接近五千。
戰事方興未艾,已有四千英魂隕落,更有總兵一名、將官數員捐軀,與會者無不面色凝重。
所幸,清軍亦損失慘重,據洪承疇等人的估算,其總傷亡人數不低於七千。
尤為顯著的是,清軍主力傷亡多由與青牙軍的交鋒所致,或中炮火,或遭銃彈。
即便傷者得以救回,以其落後的醫療條件,救治前景堪憂。
由此推斷,清軍最終死亡人數應在五千至六千之間。
明軍此戰不僅重創敵軍,更斬殺其武郡王,可謂大獲全勝。
火炮與火銃的優勢,正是在於中彈者生還機率微乎其微。
箭矢之傷尚有生機,而炮火銃彈之下,生還希望渺茫。
然而,此役亦暴露出清軍火炮、火銃的初步實力,其威脅不可小覷。
明軍需對此保持高度警惕,以策萬全。
……
在松山堡總督行轅的寬闊大廳內,王恩寵的聲音在空間中迴響:「此戰中,平虜伯溫越功居首,祖大壽部奮勇殺敵,奪黃土嶺,功績次之。
「曹變蛟總兵於敵眾之中,保步營無損,南線固守,亦功不可沒。
「牛苛總兵未能預判西線突襲,致步騎損失慘重,此乃失誤所致……」
此時,總督行轅內,文武官員齊聚一堂。
不僅有松山堡周邊的溫越、祖大壽、付崇英、李鳴負、王撫、左顯光、牛苛、湯通、曹變蛟等總兵安坐。
連遠在杏山堡的劉繼虎、王宸霆等人亦被急召而來,共赴這場論功總結大會。
杏山與松山相距不遠,僅十餘里,劉繼虎等人快馬加鞭,迅速抵達。
此時各總兵中,唯柏恩光缺席,他所坐的總兵之位,如今空懸。
顯而易見,此役溫越的青牙軍功勳卓著,首屈一指。
事實如此,加之眾人多年來的了解,深知溫越的行事風格。
其行事果斷,不容挑釁,眾人不敢輕易冒犯其功勳,就連洪承疇面對溫越時,亦保持高度謹慎。
加之溫越為人豁達,與友軍並肩作戰,慷慨分賞軍功首級,故而平虜伯溫越被列為首功,實為眾望所歸。
不僅祖大壽、付崇英等人心悅誠服,連曹變蛟亦出言力挺。
然而,祖大壽、付崇英與曹變蛟被列為次功,卻引發了一些爭議。
祖大壽兵力雄厚,戰功赫然,其威望無人敢輕言非議。
付崇英麾下的神機營火炮,威力非凡,未來戰事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其地位特殊,各將領亦給予充分的尊重與認可。
然而,曹變蛟的功績評定,卻引發了爭議。
在柏恩光部敗退之際,曹變蛟未及時施以援手,似有見死不救之嫌。
對此,曹變蛟辯解稱柏恩光的潰敗過於突然,令他措手不及。
加之當時清軍攻勢猛烈,自身亦陷入險境,難以抽調兵力救援。
眾多將領認同曹變蛟的立場,認為其在危機中堅守陣地。
待青牙軍抵達後,奮勇殺敵,斬獲頗豐,與祖大壽並列次功,實為合理。
洪承疇亦持相同觀點,認為在那種危急情況下,若苛責曹變蛟,未免過於嚴苛。
監軍王恩寵似被洪承疇的見解所觸動,對此表示支持。
隨後,還有些文官群體紛紛附和。
溫越冷眼旁觀,洪承疇此舉顯然是在拉攏各官員將領。
王恩寵的立場,似乎出於平衡考慮,他不偏不倚,忠於皇帝,意在調和場中各派勢力。
張霖若對此不滿,卻無可奈何。
論功行賞乃監軍王恩寵的職權所在。
張霖若雖是兵部侍郎,可與眾人共商軍事策略,催促進軍。
但在功勳評定上,他無權插手,只能接受現狀。
在場眾人中,唯有牛苛顯得垂頭喪氣。
既未獲功勳,反而損兵折將,可謂一無所獲。
王恩寵認為其貪功冒進,指揮失當,擬將其降級三級,令其戴罪立功,但仍保留總兵之位。
此提議將隨捷報一同上報,由聖上最終裁決。
總兵湯通同樣遭受降級處分,級別降低一級。
然而,二人從王恩寵的言語中,亦感受到一絲庇護之意。
雖被貶罪,但實職未受影響。
於大明末年,實職與兵馬乃最為關鍵,至於其他如都督僉事、都督同知等虛職,眾人已不甚在意。
更令二人欣慰的是,據聞王恩寵有意將柏恩光軍正兵營的一部分兵力調撥至他們麾下,以填補戰損。
青牙軍收編京營潰兵後,迅速移交給中軍,兵器馬匹亦一併歸還。
對於這些散兵游勇,溫越並無收編之意,其兵器殘舊,馬匹瘦弱。
青牙軍裝備精良,馬匹膘壯,溫越自是對這些潰軍的裝備不屑一顧。
大方地悉數歸還,反而贏得不貪功、善待友軍的讚譽。
然而,溫越不屑,並不代表他人不覬覦。
眾多目光聚焦於柏恩光殘部,連祖大壽亦頗為心動。
柏恩光部大敗,不過柏恩光戰死,這就算了。
死者為大,朝廷定會追封。
而此次敗績源於各車營前期潰敗,最終連累正兵營,相關將領難辭其咎,必將受到嚴懲。
因自己無能,連累總兵戰死。
此刻在場的各路總兵無不心生兔死狐悲之感,紛紛主張對失職者嚴懲不貸。
洪承疇與王恩寵順應眾議,毫不留情地將柏恩光部下各官將一一治罪。
待朝廷批准後,這些失職將領將面臨錦衣衛的逮捕,押解入京受審。
大明王朝有一慣例,處理犯事官將時,通常先處置文官,隨後是武將。
而低級軍官與普通士兵往往得以豁免。
柏恩光殘部尚有萬餘人,暫由都督洪承疇接管。
然而,在各方勢力虎視眈眈之下,這些殘部的最終歸屬,實難預料。
牛苛與湯通,自然對這萬餘京營兵垂涎已久。
鑑於已有實質性的處分,且有望獲得兵馬補充,二人在面對責難時,表現得恭敬有加。
湯通更是表現出一副俯首帖耳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