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 《白鹿原》問世
2024-09-23 09:20:25
作者: 梁園築夢
九月份,《最文學》發表了一部重磅作品,那就是陳中實的《白鹿原》。
雖然是九月發表,實際上,這部書稿是去年臘月二十五日寫完最後一句話的。
創作完這部作品後,陳中實只告訴給他的夫人和孩子,同時囑咐她們暫且守口,不宜張揚。他不想公開這個消息不是出於神秘感,僅僅只是一時還不能確定該不該把這部書稿拿出來投出去。
這部小說的正式稿接近完成的那年冬天,陳中實對社會關於文學的要求和對文學作品的探索中所觸及的某些方面的承受力沒有肯定的把握。如果不是作品的藝術缺陷而是觸及的某些方面不能承受,他便決定把它封存起來,待社會對文學的承受力增強到可以接受這個作品時再投出書稿也不遲。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觀察,他甚至把這個時間設想得較長,比如在他死後由孩子去做這件事;如果僅僅只是因為藝術能力所造成的缺陷而不能出版,他會毫不猶豫地對妻子說,以後踏踏實實幹活。
道理很簡單,都快五十歲的人了,長篇小說寫出來還不夠出版資格,他寧願捨棄專業作家這個名分而只把文學作為一種業餘愛好。
不過,陳中實的擔憂很快消失不見。因為社會變得非常穩定,思想也很開放,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於是,他不再藏著掖著,而是想到了姜玉樓和他的最文學出版社。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最文學出版社已然是文藝類書籍出版系統一塊耀眼的招牌,不知道多少作家以在其上發表作品為榮。
而且這麼多年來,最文學對作家都非常厚道,稿酬高不說,發的還很及時。只要是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最文學絕對是作家們的首選。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陳中實想著這一層還真有點心怯,「店大欺客」且不說,無論如何還是充不起要進大店的雄壯之氣來。然而他之所以想要投稿《最文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當年得到過姜玉樓的鼓勵和指點。
如果沒有姜玉樓,他寫《白鹿原》的時間還要推後幾年,過程也不會這麼順利。
再加上,這些年兩人並沒有斷聯繫,他不時還會發表個短篇,中篇,姜玉樓也會詢問他寫作進度和生活是不是有困難。
總之,讓姜老師先看看,聽他的第一印象和意見,都是令人最放心的事。
春節過後,陳中實基本斷絕了一切不必要的人情往來,全身心地撲在了便複閱剛剛寫完的《白鹿原》書稿這件事。
他在做最後的文字審定,這個過程比寫作過程輕鬆得多了。小半個月的時間,他便看了一遍稿子,修改了一些當時沒發現的錯處,然後決定給姜玉樓寫信,報告長篇完成的消息,徵求由自己送稿或由他派人來取稿的意見。
在陳中實看來,信中唯一可能使姜老師會感到意外的提示性請求,是希望他能派文學觀念比較新的編輯來取稿看稿,這是他對自己在這部小說中的全部投入的一種護佑心理,生怕某個依舊「左」著的教條的嘴巴一口給唾死了。
信發走之後,他才確切意識到《白鹿原》的書稿要進最文學出版社的大門了。
姜玉樓很快回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會在四月初左右到西安。
收到回信,陳中實心裡那叫一個忐忑不安,炒雞蛋的時候連雞蛋殼都扔了進去。
等待總是焦慮的,好在3月末的一個下午,作協機關辦公室把電話打到陳中實所在地區的鄉政府,由一位順道回家的幹部傳話給他,讓他魚次日早八時許到火車站接燕京來客。
真是湊巧了,傍晚時分還有夕陽霞光,天黑以後卻驟然一場大雪。因為太過興奮,陳中實幾乎一夜未曾合眼,看著院子裡的雪逐漸加厚到足可盈尺。離天明大約還有一個多小時,他就踏著積雪上路了。
當他趕到西安火車站時,等候許久,燕京來的姜玉樓也終於走出車站來,時間大約八時許。
本來姜玉樓是不用自己來的,但是他考慮再三,想到能見到第一版的《白鹿原》,還是決定親自跑一趟。
「陳老師,我們又見面了!」
見到陳中實多年未變的面龐,姜玉樓笑了。
見到姜玉樓,陳中實也非常感激:「姜老師,辛苦你了!」
讓一位全國最出名的出版社社長親自來西安,見他這位從未出版過長篇小說的老作家,他又怎能不激動,不感恩呢?
姜玉樓沒有過多的寒暄,而是同陳中實回到了鄉里。
在陳中實家,他把從燕京買的禮物送給了陳中實的妻子和孩子。
「哎呀,姜老師,這些東西太貴重了,我們不能收。」
陳中實的妻子看到漂亮的女裝和進口糖果,臉色一變,不安地拒絕道。
姜玉樓笑著道:「嫂子,收下吧,這些都是我的一點心意。」
最終,在他的勸說下,還是收下了禮物。
「姜老師,你先坐,我去拿書稿。」
陳中實讓妻子招待他,自己說了一句後,跑到了臥室。
當他抱著這摞書稿出來時,一種緊張中的平靜和平靜里的緊張出現在心中。明明從臥室到客廳只有很短的一段距離,但這一段路,他卻走了非常久。
一路上他都在斟酌著把這摞書稿交給姜玉樓時該怎麼說話才合適,既希望他能認真審讀,又不想給他造成壓力,所以以不提任何寫作的構想和寫作的艱難為好。
於是,出現了奇怪的一幕,陳中實只是把書稿交給了姜玉樓,之後竟然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那時突然涌到嘴邊一句話,我連生命都交給你了,最後關頭還是壓到喉嚨以下而沒有說出,卻憋得幾乎湧出淚來。其實基於一種自己對文學的理解,只需讓姜玉樓這樣的大師去看書稿而無須闡釋。
之後,他又和妻子一起做飯,為姜玉樓做了一道別具特色的葫蘆雞。
吃完飯後,姜玉樓又抱著書繼續看,這樣的狀態維持了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