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混在三國當軍師> 第三百八十八章 虞瓚矛盾

第三百八十八章 虞瓚矛盾

2024-05-05 01:52:26 作者: 貪財好色

  要說起這劉虞和公孫瓚的矛盾,那可深了。

  首先,公孫瓚並非是一個完全獨立的軍閥,至少在名義上,他算是劉虞的手下。劉虞是幽州牧,掌管整個幽州的所有軍政大權,而公孫瓚只是個將軍,按照朝廷的制度他應該無條件服從劉虞的直接指揮。

  

  然而公孫瓚這個「手下」從來就沒有聽從劉虞的命令過。

  不聽上級的命令也就罷了,還隨意掠取幽州的資源,在幽州自由徵兵、征糧,獲取補給,從來不跟劉虞打招呼,完全把幽州當成自己地盤了。

  劉虞對公孫瓚可謂是又氣又恨,但偏偏又奈何不得他。畢竟公孫瓚的部下是只聽公孫瓚命令的,而幽州的其他部隊又都不是公孫瓚軍的對手。

  如果公孫瓚只是軍事上不聽調令,那還不算什麼。嚴重的是幽州的內政事務上,公孫瓚也屢屢插手。

  這就不得不提到烏桓這個民族。

  烏桓,亦稱烏丸。烏桓並非一個統一的勢力,他們分成若干部落,各自為政,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自東漢初年以來,原本居於塞外的烏桓逐漸開始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漢朝廷專門設立護烏桓校尉一職來管轄他們,故而他們與匈奴一樣,可以算是漢朝的藩屬。

  由於文化、習俗等不同,他們在塞內與漢人雜居時,難免會產生矛盾,在問題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演變成叛亂。比如之前中平年間張純、張舉叛亂時,烏桓人就參與到了其中。

  對於烏桓作亂一事,劉虞是有自己的處理方式的。他這個人對於異族並沒有多少偏見,一向是平等相待,但凡涉及漢胡衝突時,他都是傾向於先查明矛盾產生的原因,然後和平解決的。

  這種方式看似不太可行,但歷史的事實證明了劉虞他就是可以做到。

  劉虞這個人身為漢室宗親,本來就在漢人中有著很高的地位。而他這人又一向對異族比較友善,他是少數能夠以平等姿態對待異族首領的漢朝官員。在擔任幽州牧期間,他積極開放同遊牧民族的貿易,加深與異族首領的聯繫,所以很受那些異族首領的愛戴。

  可以說,他在漢胡雙方都有著很高的威望。有他來居中主持調解,解決問題就會變得容易很多。

  只要查明了原因,那麼該是誰的責任就是誰的責任,劉虞絕不偏袒誰,公平公正,有理有據,令所有人都信服。

  而公孫瓚這個人則相反,這人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個極端民族主義者,一見異族就像見到仇人一般,毫無保留地痛恨胡人。

  一旦發生漢胡矛盾,他才不去管真相如何,只認為直接殺了胡人就好。在他看來,只要滅了這幫烏桓狗,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調查?調查個屁!

  你劉虞想去調查就去吧!我不攔著,我只按照我的方式去做,直接找到相關的烏桓部落,然後……

  屠了。

  這下可好了,當事人都被殺光了,劉虞手中的案子直接成了死案。

  劉虞平時為了結好胡人,會不定期賞賜給遊牧民們一些禮品,雖然花費不多,但也是一份心意。但就是這點禮節性的禮品,也多次被公孫瓚搶奪。

  一開始只是搶奪劉虞送給胡人的禮物,到後來連劉虞派發給漢人百姓的物資也照搶不誤,誠心跟劉虞幹上了。

  劉虞不能制止,於是上報朝廷訴說公孫瓚掠奪百姓的罪行,公孫瓚也上表告發劉虞辦事不利。兩人相互指責,各有藉口和理由。然而朝廷才懶得聽他們打嘴仗,更何況就算朝廷想干涉也無力做些什麼,於是索性兩不相幫。

  以上是公事矛盾,劉虞與公孫瓚之間還有著私仇。

  這又要從劉協說起。身在長安的劉協過得並不舒坦,他時刻想要東歸。當時劉虞的兒子劉和在皇帝身邊作侍中,於是皇帝派他偷偷地潛出武關,去找劉虞讓他帶兵來救。劉和途徑南陽,被別有用心的袁術扣留,派遣別的使者去找劉虞,說要一起派兵西進去奉迎天子。劉虞於是派遣數千騎兵到袁術那,而袁術竟自己留下不予派遣。

  起先,公孫瓚看出袁術耍詐,堅決制止劉虞派兵,而劉虞不聽從,公孫瓚就偷偷派人勸袁術扣留劉和,併吞並劉虞派去的部隊。

  劉虞得知後與公孫瓚間的仇怨就更深了。

  不久,劉和找機會從袁術那逃跑北上,結果又被袁紹扣留。

  這兩年,公孫瓚多次進攻袁紹,即使是停戰期間,也會派遣小部隊不斷地進攻。劉虞嫌公孫瓚過於窮兵黷武,怕他成功占據冀州後就更不好控制了,於是不許他再次出兵,並稍稍削弱了他的權限。公孫瓚大怒,屢次違反命令,又開始侵犯百姓。

  公孫瓚在州治薊縣東南另築小城以防備劉虞。劉虞幾次邀請公孫瓚,他都稱病不來,於是劉虞密謀征討他。

  只是一直沒有機會而已。現在,機會來了,公孫瓚派遣了部隊去支援黑山軍,而自己的其他部隊則分散在各處「收集」物資,身邊兵力極少。

  劉虞便糾合了十萬人準備進攻公孫瓚。臨行前,從事程緒勸阻道:「主公,不可啊!那公孫瓚實力不弱於您,更何況他還有大量盟友,尤其是那青州牧趙二,實力冠絕天下,絕不是主公能輕易得罪的啊!」

  劉虞大怒:「難道我要忍他公孫瓚一輩子嗎?我個人受辱也就罷了,這全幽州受他迫害的百姓,難道就要一直受苦下去嗎?他們的冤魂誰來超度?」

  程緒還欲再勸,不想劉虞當即翻了臉,直接下令士兵將程緒以擾亂軍心的名義斬首。

  這下沒人再敢反對了。

  劉虞又囑咐士兵道:「不要多傷人,只殺公孫瓚一個就行了。」

  說罷,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從薊縣出發,開始攻打東南的那座小城。

  劉虞手下還有一個從事叫公孫紀,他以往因為同姓公孫而被公孫瓚厚待。他本來也想勸劉虞來的,被程緒搶了先,而後程緒的死直接堵住了他的嘴。他心寒之下,索性心一橫,趁夜跑到公孫瓚處告發劉虞的計劃。

  當時,公孫瓚的部眾都散布在外面,公孫瓚自覺不敵,本想逃走。結果意外發現劉虞的士兵不擅於作戰,又愛惜百姓的房屋,既不許焚燒城池,也不讓傷百姓生命,就連與公孫瓚軍士兵交戰,也是畏手畏腳的,能俘虜就絕不殺害。

  公孫瓚頓時看到了機會。於是召集精銳勇士數百人,順風縱火,趁勢突襲。劉虞遂大敗,向北逃至居庸縣。

  公孫瓚追擊,三日就攻破了縣城,抓住了劉虞,把他送回薊縣,囚禁了起來。至於之後怎麼處置他,公孫瓚一時還未想好。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青州。

  趙二聽聞了此事後,潛意識裡告訴他似乎應該做點什麼。在三國演義電視劇里並沒有涉及幽州公孫瓚與劉虞的爭端,趙二隻從一些三國穿越小說里知道一點他倆的矛盾,只是記憶十分模糊,並不能給他提供多少幫助。

  趙二想了想,覺得自己還是有必要摻和進去。至於具體怎麼做,他沒有什麼頭緒。

  於是他來到州牧府,與劉備等人商議。

  劉備自然比趙二先一步知道這消息,只不過因為對外的事情他很少攙和,所以並沒有做出什麼行動。現在趙二主動問起他來,他便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雙飛,劉幽州身為漢室宗親,忠厚恭儉,化行幽朔。這樣的人,為兄是不希望與他為敵的。所以如果可能的話,為兄希望咱們能出面勸一勸伯珪,讓他放過劉州牧。」

  旁邊王思則說道:「趙將軍,思以為此事乃是幽州內部的事務。更何況公孫將軍是咱們的盟友,而劉太傅(董卓時期所封)與咱們素無聯繫,我們沒有理由插手。」

  趙二覺得兩人說得都有些道理,這可讓他感到有些發愁。他看向田豫,發現田豫一直在皺著眉頭。

  於是趙二便問他:「你對幽州那邊的情況比我們清楚得多,你小子有什麼看法嗎?」

  田豫搖了搖頭,道:「想法倒是沒有,只是依照學生對公孫將軍的了解……他很可能會就此殺了劉州牧。」

  一聽這話劉備忍不住了,趕忙插口道:「這怎麼行!劉幽州海內人望,怎可就這麼殺掉!」

  簡雍也說道:「若是公孫將軍殺了劉伯安,其聲譽必然大損,而咱們身為盟友,亦會受到影響。」

  「所以我們不能坐視不理!」

  趙二點了點頭。

  田豫又說道:「只是公孫將軍此人一向很少聽人勸,恐怕……」

  趙二疑惑道:「是嗎?以往我同他接觸時,這人挺好說話的啊!」

  劉備便解釋道:「公孫伯珪此人為兄了解,若是有人與他意見相同,那麼他就會與此人相處友好。若是意見不同,那就很難勸動他改變了。」

  這樣嗎?

  田豫聽到這,忽然一笑,對趙二道:「若是其他人,或許不行。但若是老師你嘛……倒是可以一試!」

  趙二一愣:「你的意思是說讓我親自過去一趟,當面勸他?」

  「正是如此!」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