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清宮檔案秘聞(全五冊)> 第二章 皇太極——戰功賞來的爵位(2)

第二章 皇太極——戰功賞來的爵位(2)

2024-09-19 18:58:15 作者: 呂志勇,高文文,鄒愛蓮,劉屹松,袁燦興

  2.繞道蒙古,懷慶戰敗

  山海關戰役後,李自成無心留守北京,而是踏上陝西的歸程。多爾袞得知李自成逃跑,趕忙前去追趕,與李自成軍隊在慶都打了一仗,李自成自然又是慘敗,親信戰將谷英在此戰中被砍死。李自成繼續跑,很快又被清軍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追上,李自成又是大敗。面對這樣一支兇猛的清軍,李自成只好西逃,一跑到山西邊境,清軍又追上了。李自成在山西沒有逗留就直奔老巢陝西。

  當初起義時,李自成打出的旗號「不納糧」迅速獲得了百姓的擁戴。後來占領了西安,他又迅速打出「不納糧」的旗號,同樣也得到了所轄百姓的極力擁戴,一時之間大順政權在百姓中的威望如日中天,聲勢高漲,崇禎皇帝的明朝因長久的弊政使得民不聊生而受到了百姓的孤立。為了穩定陝西,山西必須警惕,而山西投降李自成的前明降將審時度勢,發現李自成如今已經像風中的蘆葦自顧不暇,於是等清軍到來的時候,紛紛倒戈,為清軍帶路。清軍就這樣輕輕鬆鬆拿下了山西。多爾袞命令阿濟格等清軍繼續深入,目標直指陝西。

  李自成分析了當下形勢,於逃往陝西之時,命手下舊將高一功駐防榆林衛(今陝西榆林),又命他的親信內侄李過(又名李錦)率大批精銳駐守延安府。兩道防線設下後,李自成自認為可以抵禦阿濟格大軍,或至少可以抵禦一時。因為高一功駐守的榆林衛,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清軍南下的要道。如果清軍先攻榆林衛,那麼此處占盡了地利,足以挫清軍之兵鋒。如果清軍繞過榆林衛直接南下,那麼高一功可以率兵出戰,截斷或者襲擾清軍後路。如此一來,清軍必受牽制,不能全力攻打大順軍。而李過在延安府也駐有重兵,可以分兵把守,積極應戰,形成「常山之蛇」首尾相顧之勢,即城與城之間互相支援,一旦有一城遇襲,附近城池都可以馳兵救援。而李自成本人則率數萬人駐守西安,這數萬人為機動部隊,他在西安和外圍的榆林衛以及內圍的延安府或可互為支援,或可運籌帷幄、遙相指揮。按照李自成經常用的作戰方式推斷,他應該是準備在阿濟格大軍在延安府受挫力竭之後,再親自出兵痛擊阿濟格。

  此時,大順政權可以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於是李自成決定向東開拓生存空間,甚至改變一直以來面對清軍被動的習慣,進行積極反擊,以一萬騎兵和兩萬步兵,進逼懷慶、衛輝,發動了懷慶戰役。因為帶著一股復仇的情緒,大順軍群情激昂,一舉收復了濟源、孟縣。清懷慶總兵金玉和原是遼東邊民,後任懷慶總兵,此次在濟源遇到李自成的軍隊後,親自率兵於柏香鎮應戰。金玉和與大順軍力戰,於亂軍中中箭而亡,所率部隊全軍覆沒。大順軍繼而圍攻懷慶府,同時,清衛輝總兵祖可法一邊連夜率軍支援懷慶府,一邊請河南巡撫羅繡錦向清廷緊急求援。

  清廷得知此消息大驚,因為自山海關戰役之後,清廷就認為李自成的農民軍已潰不成軍,沒想到還有如此大的力量。於是,清廷再次考量多爾袞的用兵策略——兵分兩路,一路西征、一路南下,是否合理。雖然清軍極善騎射戰鬥力強,但此策略為勞師襲遠,而且兩路大軍都是孤軍深入,而後兩路大軍所在方向上又互相背離,距離上漸行漸遠。如此安排,一路遇險,另一路卻很難救應。可以看出,這已經算得上是戰略失誤。再加上阿濟格並沒有直接開赴陝西,而是一路繞過城市北部,穿過蒙古土默特、鄂爾多斯和其他地方,沿途索要駱駝和其他東西,然後才南下進入陝西,這大大推遲了追擊李自成大軍的進程。朝廷斥責阿濟格行軍遲緩,其罪不小,催促他們快速進軍。阿濟格軍隊直到十二月中旬,才進入陝西境內,先到了米脂,把李自成故鄉的百姓屠戮一空,並且毀了李自成的祖墳。

  3.改變計劃,合力圍剿

  懷慶戰役讓多爾袞發現了自己的戰略失誤,而且也明白自己嚴重低估了大順軍的實力,因此使出亡羊補牢之計,迅速改變既定計劃:命多鐸停止南下,帶領大軍揮師西進,馳援懷慶、衛輝,待殲滅懷慶的大順軍之後,再按原計劃南下攻打南京;如果大順軍再逃跑,那多鐸就帶兵從河南經潼關到陝西,與南下的阿濟格兩路大軍會合,共同圍剿大順政權。至此,清軍原計劃兩路出擊大順政權和弘光政權的大軍不再兵鋒兩指,而是集中力量針對大順軍,對大順軍進行全力圍剿。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多鐸大軍星夜兼程,很快就到達懷慶府。懷慶府守軍自知不敵,主動撤退。多鐸帶領大軍一路追擊,於順治元年(1644)十二月十五日追擊至陝州(今河南陝州),隨後又擊敗大順軍,攻下了靈寶。十二月二十二日多鐸到達潼關,在潼關以東十里處駐營。此時,阿濟格已率軍進抵陝西,多鐸又在潼關駐營,大順軍危機四伏,一不小心就會被清軍兩面夾擊,進退兩難。

  此時李自成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本來懷慶戰役勝利之初,多鐸軍奉命南下尚未西進,大順軍得以在東面贏得大片的戰略緩衝地帶。再加上大順軍據有潼關天險,可以作為天然防禦屏障,易守難攻,這些暫時的優勢,以及來自北邊不確切的情報,使得李自成於臘月率大順軍最後精銳北上,把主要布防力量集中在了北面,嚴陣以待準備迎戰阿濟格。得知陝州在臘月十五日失守的消息時,李自成大軍正行至洛川。然而,此時李自成尚不能確定多鐸大軍究竟意欲何為,是收復懷慶後繼續南下攻打弘光政權,還是進攻潼關進而攻取西安。猶豫之下,大順軍絕大部分精銳都在陝西北部地區兩大防線集結,一時間此處重兵雲集。因此,潼關的兵力就顯得相對薄弱。而懷慶戰役先勝後敗之後,大順軍不再擁有東部的戰略緩衝帶,使得原本就兵力薄弱的潼關危機重重。

  李自成在洛川地區盤旋了半個月天之後,收集各路情報,終於確定多鐸大軍正是要向西進攻潼關。於是,十二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命令本欲增援北方的軍隊改變方向,南下增援潼關。

  李自成之前在北邊布下的兩道防線,各有其用,又能互為犄角,成「常山之蛇」首尾相顧之勢,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起到整體配合的作用。然而,這看似萬全之策的陝北防線,其實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比如榆林衛四周的守將,都是明朝降將。他們與高一功的大順軍貌合神離,如同牆頭草一般,隨時觀望。如此一來,高一功等於是孤懸於外。再加上一路從北京逃至此處,士氣低落是必然的,戰鬥力也可想而知。

  阿濟格軍於臘月到達保德州後,親自率領大軍主力圍困榆林衛。但是阿濟格圍而不攻,同時派手下明朝的降將唐通、王大業去招降原明朝舊部。王大業是本地人,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因此從臘月二十一日到達響水開始,到臘月二十八日,清軍很容易就招降了十個營堡,只有李自成舊部高一功不肯投降,堅決抵抗。想迅速拿下榆林衛卻並非易事,因此處地勢險峻,即使阿濟格全力攻打,也難以一時就拿下。所以阿濟格命招降的各鎮官兵圍攻榆林,又於十二月三十日提拔在此處素有威望的明朝降將、大同鎮臣姜瓖為總督,統攝諸軍兵馬,以牽制榆林衛高一功守軍。阿濟格本人則沒有在榆林久留,而是親自率領八旗部隊,以及明朝降將吳三桂、尚可喜等部精銳部隊,兩方會為一路大軍,於順治二年(1645)正月,經綏德來到了延安府。

  順治二年(1645)正月十二日,唐通從綏德去往榆林附近的雙山堡,派人給高一功送了一封約戰的信,將一切利害與高一功說明,要戰就約定日期交戰,如不戰就領兵困城。高一功孤立無援,不敢戀戰,於十四日下午,被迫撤出榆林城。當天晚上,唐通即率部進抵榆林城下,天亮時分進入榆林邊城。十六日,姜瓖、康鎮邦、王大業等也率軍進駐榆林;高一功則撤到延安,與李過會和,堅守延安。

  多鐸大軍則早在臘月二十二日已到達潼關,在此盤桓多日,然只駐軍而不攻,因缺乏攻城武器而等候孔有德部。李自成大軍在陝北猶豫了半個月左右後,改變路線,把集結在陝北,本用於攻打北部阿濟格軍的大順重兵調來增援潼關。臘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大軍到達潼關附近,當即就派劉宗敏出潼關據山列陣,與多鐸對戰。多鐸在此處已等待多時,對地形和戰術已胸有成竹,遂派遣努山和鄂碩統領前鋒部隊從側後包抄,同時派遣護軍統領圖賴率領百餘騎精銳騎兵從正面進攻大順軍。大順軍背靠天險,又有猛將劉宗敏出戰,士氣高漲。然而,大順軍長途行軍,剛到達潼關就馬上出戰,稍顯疲憊,再加上清軍派出的精銳騎兵驍勇無比,劉宗敏雖率軍頑強奮戰,但最後仍以失利告終,退回潼關駐守。

  馬上就是年三十兒,潼關內的李自成無心過年,密切關注清軍的動向。然而,一直到順治二年(1645)正月初三,清軍都沒有再進攻。正月初四,李自成派大將劉芳亮帶精銳千餘人夜襲清軍營壘,沒想到清軍竟然有所準備,偷襲失敗。李自成得知偷襲不成,遂親率大軍進攻,清軍隨即調來鑲黃、正藍、正白三旗兵力共同對戰。清軍騎兵作戰勇猛,外出作戰的大順軍騎兵不能與之抗衡,損失慘重,步兵更不在話下,被清軍全數殲滅。但此時李自成仍選擇堅守潼關,以證明陝北局勢尚好,李自成在北邊布下的防線還在有力地對抗著阿濟格軍。李自成相信李過率領的大順軍能堅守延安府,因此沒有帶兵北援,而是堅守潼關,因為守住了潼關,也就守住了陝西。正月初五初六兩日,李自成再次派人趁夜色偷襲清軍,沒想到又敗了。幾日的激戰,無論是正面對壘還是夜間偷襲,甚至李自成親自帶領大順優勢兵力對戰,都沒能打敗清軍,無奈之下,只能退入潼關,深溝高壘,鑿重壕立堅壁,堅守不戰,等待清軍主動攻城。

  接下來的兩日清軍並沒有攻城,因為紅衣大炮還沒有運到。正月初九,紅衣大炮終於到來,清軍自製的紅衣大炮使用起來有很多限制,因此初九至初十,清軍都在為紅衣大炮的使用做準備。一切就緒之後,正月十一日,清始正式攻城。大順軍在潼關城外的清軍必經之路上列陣,迎接清軍的進攻。沒想到遭遇清軍紅衣大炮的迎頭痛擊,大順軍眾頓時傷亡慘重,驚恐萬分。清軍在炮轟之後,首先由穆成格、俄羅塞臣帶領沖入大順軍陣,斬殺無數。李自成遂派三百名騎兵進行阻截,卻為清軍貝勒尼堪、耿仲明及貝子尚善部所敗。正面迎敵慘敗,李自成於是分兵偷襲清軍後方,又被清軍盟友蒙古固山額真恩格圖率領的殿後軍擊敗。這一日的大戰中,大順軍的步兵完全不是八旗兵的對手,騎兵也不能和騎射民族相比,此時大順軍進攻無力,只能結陣自保。然而冷兵器時代的軍陣再精妙也無法對抗清軍的紅衣大炮,大順軍因結陣而必然密集於一處,恰恰全部成為紅衣大炮的炮灰,沒有任何反擊的能力,損失慘重。正月十一日的大戰,大順軍正面作戰大敗,偷襲又沒有成功,傷亡慘重,士氣也嚴重受挫,至此不再有和清軍對抗的軍事實力。李自成眼見紅衣大炮攻城的真正威力,退回潼關後驚魂未定,只留下馬世耀部帶著七千餘疲憊不堪的士卒繼續留守潼關,自己當晚就帶著一部分殘軍逃往西安。李自成看來是被紅衣大炮嚇破了膽,都沒有想到利用潼關天險城防之利,與清軍周旋些時日,也好為後方的李過、高一功的撤退爭取時間。而面對清軍紅衣大炮的威脅,潼關城完全無力抵抗,不可能守得住。正月十二日,阿濟格、尼堪等領兵攻打潼關,巫山伯馬世耀徹底喪失了堅守潼關的力量,率所部七千餘人迎降。潼關之戰歷時近半個月,至順治二年(1645)正月十二日終於結束。正月十三日,多鐸軍正式進入潼關。馬世耀則悄悄寫了封信,密獻一計,即邀李自成回師夾擊清軍,自己可為內應。然而,他的信使不幸被清軍查獲,多鐸見信大怒,斬殺馬世耀於軍前。李自成於正月十三日倉皇敗逃至西安後,深知馬世耀在潼關不可能堅持太久,天險潼關失守,無險可守的西安也不可守,於是在到達西安的當日就繼續撤離,並且命部下田見秀大開府庫,讓軍士帶走錢物,至於糧倉,就盡數燒掉,不能留給清軍。田見秀等李自成走後,只燒了少部分糧食,剩下的留下,想要給秦中受災的百姓活命用。正月十六日,清軍自潼關向西安進軍,十八日到達西安。

  4.會師西安,大獲全勝

  再看阿濟格一路,在潼關之戰剛剛開始之時,阿濟格於十二月三十日離開榆林,攻下綏德後馬上開赴延安府,準備一鼓作氣拿下延安府。拿下府城,延安府全境其他城池必然不戰而降。但是延安府的情況和榆林完全不同。延安府由李過守衛,李過是李自成的親侄,很小就跟隨李自成起兵,久經沙場,作戰經驗非常豐富,而且備受李自成信任。李過手握重兵,在延安府地區採取「常山之蛇」首尾呼應之法,分城駐守,一城有險其他城池即刻支援。再加上延安府地處丘陵地帶,本就地勢險峻,不利於清軍騎射戰術的施展。如此一來,延安府主帥李過戒備森嚴,駐守有方,地形有利,對延安府地區的控制能力很強,清軍不可能輕易攻下。而阿濟格起初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直奔延安府城後,才發現每次進攻,周圍膚施等城池都會來救援,襲擾攻城的清軍。就這樣圍攻多日,清軍仍沒有攻破延安府。後來,阿濟格見如此攻城不得法,於是採納了尚可喜的計策,不再只派一路大軍猛攻延安府,而是分兵多路,同時攻打各城,令每個城池自顧不暇,更無力互相救援。此計一施,李過兵敗遁走。阿濟格在圍攻延安府一個多月之後,終於將其攻下,而此時李自成早已逃離西安了。

  李自成逃離西安之前,延安府和西安府還都在大順軍控制之下,消息往來暢通,李自成能夠充分了解陝北戰局,而當他逃離西安時,也必然告知於李過。李過在知道西安失守的情況下繼續在延安府與阿濟格對壘,乃是因為延安府周邊兵力駐紮分散,難以一時間集結完畢,要想戰略撤退而不是倉皇逃遁,就必須假以時日收攏散兵。後來延安府城被清軍攻下,清軍派牛錄額真哈爾漢俄班駐軍南山,卻與李過手下兵勇巷戰而死,後瑚沙率數騎親信驍勇之士突破防線,進入南山得其屍以還。南山巷戰,證明李過手中尚有充足兵力,仍然有實力與清軍周旋。但此時南有多鐸,北有阿濟格,李過即使手握重兵,也已陷入被動局面。於是在延安府城失守之後,李過開始主動向南收攏餘部,向西撤退。清軍攻下延安府,南下道路遂通,阿濟格於是率軍開往西安,與多鐸會師。

  李自成帶領殘軍開入河南,結果被阿濟格追上,清軍勢如破竹,八戰八捷,李自成繼續南下。等到了湖北,李自成在自己的老根據地上仍然沒敢與清軍正面交鋒,能跑就跑。阿濟格水陸並進緊緊跟隨。走到陽新,李自成就又被阿濟格追上,大戰之後繼續跑,沒想到在江西,又被阿濟格帶領的清軍鐵騎追上。這一次,李自成的老營都被衝散,「自成僅以步卒二十人遁,斬其兩叔父及劉宗敏於軍,偽軍師宋獻策、總兵左光先等皆就俘。是役十三戰,皆大捷」。

  潰不成軍的李自成改變了路線,想要往南明進發。然而,當他到達湖北九宮山,下馬查看地形時,被當地人視為強盜,一鐵鍬給鏟死了。中國農民革命史上一位重要人物——闖王李自成自此失敗。

  得知李自成逃入九宮山後,清軍進山搜尋,到處貼告示進行通緝,但是一直沒有結果。李自成部卒供認,李自成逃走時,跟隨他的步卒僅二十人左右,逃入九宮山後被當地村民所困,不能逃脫,後來自縊而死。阿濟格派熟識李自成的人前去辨認屍體,可是屍身已經朽爛,難以分辨。因此,阿濟格得出的結論是「或存或死亡,俟就彼再行察訪」,也就是說無法確定李自成的生死。

  阿濟格大獲全勝,俘獲李自成的兩個叔叔、劉宗敏、總兵官左光先、軍師宋獻策以及他們的妻妾兒子等,還有太原府晉王的兩個妃子。財物方面,繳獲金印一顆,馬騾六千多匹,船三千餘艘。此外,還獲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率領下屬來降時所帶人、物共有總兵官十二名、馬步兵約二十萬人和大小船隻四萬艘。後來阿濟格將李自成的兩個叔叔和劉宗敏斬於軍前。阿濟格向清廷發回捷報,稱其此次征討大獲全勝,共計占領六十三城,其中占領河南十二城、湖廣三十九城、江西六城、南京六城。順治皇帝大大稱讚阿濟格,稱他勞苦功高,詔他班師。不過,在接到聖旨前,阿濟格已經自行決定,返回北京。

  第七節

  多鐸攻克南京,碩塞俘虜朱由崧

  順治元年(1644)十月初一日,多鐸晉升親王,受封定國大將軍,碩塞被封為承澤郡王。從此,碩塞跟隨豫親王多鐸,統領將士南征。

  當時明朝福王朱由崧在江寧自立為帝,割據江北四鎮,史稱弘光政權。面對如此情況,清廷的戰略布局是這樣的:阿濟格、吳三桂和尚可喜統率的一路清軍,從北京出發,目標是先攻陝北,爾後南下西安;而多鐸則帶孔有德、耿仲明等明朝降將,統率另一路大軍向南京進軍,平定東南。兩路大軍同時出師,目的就是要一舉摧毀西安的大順政權和南京弘光政權。

  當阿濟格和多鐸統兩路大軍相繼離開北京時,大順軍二萬餘人開始行動,東渡黃河,迅猛無比,連下濟源、孟縣等地,並圍攻河南懷慶府城沁陽。多爾袞得知大順軍如此勢如破竹,馬上下令多鐸改變預定計劃,南下暫緩,先救懷慶,然後攻取潼關,最後與阿濟格會師西安。多鐸率部聽令,迅速推進到潼關附近,牽制了大順軍大部分兵力,使大順軍戰略上陷於被動。順治二年(1645)正月十二日,多鐸統兵占領潼關。十八日,進入西安。

  1.多鐸率部南下,平定江南

  順治二年(1645)二月,多爾袞命阿濟格綏理關中,並負責繼續追剿李自成;二月初八日,命多鐸率其部南下,完成平定江南的大任。接到命令後,多鐸即刻率大軍回師東征,向河南進發。三月初九日,多鐸大軍出虎牢關,並分兵由龍門、南陽三路合圍歸德。三月二十二日,攻下了歸德,二十九日又攻下了潁州(今阜陽)。緊接著,多鐸又率大軍橫掃河南大部分地區,收降了河南諸多州縣。清廷頻頻收到多鐸大軍來自河南戰場的捷報,得知中原已定,下詔嘉獎:「方收關、陝,旋定中原,剿寇安民,勛庸茂著」(6)。為嘉獎多鐸大功,清廷特賜嵌珠佩刀,鍍金鞋帶。

  而南明弘光政權內部正忙於黨爭。順治元年(1644)三月,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在北京煤山自縊身亡,但在南京,史可法與馬士英等擁戴另一個皇室成員朱由崧即位,史稱弘光政權。南京保留著與北京相似的行政機構,權力主要掌握在明朝士大夫手裡,影響遍及整個東南地區。可以說,此時的南明手中還擁有半壁江山。江南地區百年富饒,資源豐富,人地充足,如果能好好經營,很有可能長久堅持下去,與清王朝劃江而治,如同南北朝一般,甚至有可能反敗為勝,揮師北伐收復大明江山。然而,弘光政權只存在了短短一年,就匆匆消失了。究其原因,可以看出內外因兼有。

  在弘光政權內部,弘光帝沉迷酒色,不思進取,文臣之間相互傾軋。馬士英擁立弘光帝之後,忙於玩弄權術、排斥異己,以至於將史可法排擠出南京。弘光帝對馬士英等閹黨言聽計從,毫無上進心,即使被清軍俘虜後,還笑嘻嘻地問馬士英何在,南明朝政糜爛至此!在外領兵的將領之間也毫無凝聚力,甚至為爭奪土地互相攻伐。在順治二年(1645),清軍和農民軍殘餘部隊逼近武昌時,南明守將左良玉還在以「救太子清君側」為名反叛弘光政權。弘光政權不光對內荒唐,對外也沒有清晰的戰略與戰術,一直處於被動地位。面對當時的複雜局勢,北邊有清軍和李自成的農民軍,西邊有張獻忠的農民軍,弘光政權僅僅執念於為崇禎帝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殺害一事報仇,甚至曾試圖聯合清軍消滅農民軍,後來此事遭到清軍拒絕。由此可以看出弘光政權的治國理政的無能簡直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弘光政權一直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大敵不是農民軍而是清軍。在清軍即將兵臨城下之時,弘光政權還在內鬥,簡直是把北京的黨爭搬到了南京。

  主戰的史可法得知清軍已得河南,於四月初三日誓師完畢,準備整軍馳扼徐州、泗州,沒想到出發之前突接弘光帝手諭,令其立即率諸軍渡江入援,以抗擊前來「清君側」的左良玉。史可法大驚,上疏與帝一一言守江淮之利害:「從古守江者必先守淮,守淮者必先守河,此一定之形勢也。今北兵自西來,直抵歸德,我之河險已失矣……萬一長淮不守,直抵江上,沿江一帶,無一堅城,其誰為御之?」(7)主張不可撤兵,應全力御清。但是朝中宦官馬士英卻因為害怕左良玉,氣急敗壞地與東林黨人理論,並且搬出了弘光帝,說如果北邊清軍打過來還可以議和,可是一旦左良玉兵至,這些東林黨人可能還能當高官,而弘光帝卻是必死無疑,馬士英甚至發誓「寧死北,無死逆」。如此一來,弘光帝朱由崧被慫恿著給史可法下詔切責,令其速速率軍入援。史可法於是領兵過江,結果到草鞋峽的時候就得知左良玉已經被黃得功等部擊敗了。史可法請求入朝面見弘光帝,說明對社稷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的清軍。馬士英卻擔心史可法入朝以後自己的首輔名位不保,直接讓朱由崧下旨:「北兵南向,卿速回料理,不必入朝。」史可法接到詔書後大失所望,「南面八拜,慟哭而返」。

  而清軍南下的腳步一直沒有停,史可法接到詔書的同一天,清軍已進逼亳州(今安徽亳州)、徐州(今江蘇徐州),如入無人之境。緊接著,盱眙陷落,江北無險可守,形勢危急。史可法只好晝夜兼程,據守揚州。五月十三日,位於盱眙縣西北的泗州守將見無險可守,無兵來援,於是獻城降清。五月十四日,清軍渡淮河。而史可法雖有督師的名義,但是南明已經政令不通,江北四鎮無論調動誰都不聽命。於是江北之兵渡江南下,導致江北防線空虛,清兵趁機兵臨揚州城下。五月十九日,多鐸率軍包圍揚州。

  2.「揚州十日」

  到了揚州之後,多鐸了解到揚州城只有三萬多守軍,而清軍號稱有二十萬。為生擒史可法,多鐸下令諸軍緩攻揚州,派人勸降南明督師史可法。早在多鐸南下之前,南明朱由崧剛剛登基之時,多爾袞就曾致信史可法,大意是:中原人士皆信《春秋》之義,然而擁立南明政權乃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根本不具備合法性。而當李自成入京之後,毀棄明朝宗廟,辱及先人,只有大清不辭勞苦,代為雪恥,沒想到你史可法竟然沒有感恩圖報,還擁立新帝,坐享漁人之利,不再為崇禎皇帝報仇,於情於理,能說得通嗎?聽聞史可法乃是南明意見領袖,著你奉勸朱由崧削號歸藩,那麼清廷自當封其為王,給予福祿,如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一樣。

  史可法答書不同意多爾袞勸明帝削號歸藩,略曰:「法處今日,鞠躬致命,克盡臣節,所以報也。惟殿下實昭鑒之。」(8)可以看出史可法忠義思想深重,面對多爾袞的勸降絲毫不為所動。此次多鐸兵臨揚州城下,同樣遣使致信史可法,稱其為「史老先生閣下」,語氣極為尊重。然而,史可法為表忠心,轉手將其書信呈給朝廷。後來多鐸又接連數次發出招降書,史可法連看都不看就投入火盆中。多鐸不死心,又令南明降將李遇春到揚州城下勸降,李遇春對史可法喊話:「公忠義聞華夏,而不見信於朝,死何益也!」史可法見到李遇春,氣憤至極,怒斥其背叛獻城,致使揚州成為孤城無險可守,並說:「吾為朝廷首輔,豈肯反面事人!」遂令部下發箭射之。多鐸見李遇春勸降不得,又令鄉民至護城河邊,持書招史可法投降。史可法知道揚州外援已絕,清軍大軍南下志在必得,揚州城無論如何也難以守住,於是抱定必死的決心,一天之內寫下了五封遺書,分別寫給母親、夫人、叔父兄弟以及嗣子史德威,還有一封致「某王」。在給親人的遺書中史可法表達了「一死以報國,固其分也」的堅定態度。在致「某王」,也就是給多鐸的書信中說:「敗軍之將不可言勇,負國之臣不可言忠。身死封疆,實有餘恨。得以散骨歸鐘山之側,求太祖高皇帝鑒此心,於願足矣。弘光元年四月十九日,大明罪臣史可法書。」表明了他絕不會叛明的決心。

  數次勸降都沒有讓史可法有任何改變,多鐸知其志不可移。多鐸本就容易衝動,被史可法拒絕後非常生氣,即令清軍包圍揚州,輪番強力攻城。史可法指揮揚州城內明軍和城內民眾奮勇抵抗,一次又一次地把前來攻城的清軍打退。多鐸見清軍在揚州城損兵折將,心裡又急又恨,下令搬來紅衣大炮攻城。清軍偵察到史可法鎮守揚州城的西北角,於是用紅衣大炮向西北發動轟擊,轟塌了西北角的城牆。史可法見揚州城已破,自己和揚州軍民的抵抗都無濟於事,準備自盡,被手下的將士們阻攔,但很快,清軍衝進揚州城,殺死了史可法。進城的清兵見人就殺,就連揚州城內的老弱婦孺也不放過。揚州城內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殺從四月二十五日開始延至五月五日,史稱「揚州十日」。

  3.攻占南京,班師凱旋

  揚州城破後,其後方的南京也危在旦夕。順治二年(1645)五月八日,多鐸命令清軍渡江,一舉成功攻取了鎮江。南京的朱由崧還在醉生夢死之中,清軍趁夜渡江的時候,他還在徹夜飲酒作樂。五月十日午後,朱由崧還傳梨園子弟唱戲,然而到了半夜,聽到外面喧鬧,他方知道形勢不妙,帶著后妃宦官四五十人,拋下百官逃走了。五月十五日,多鐸帶領清軍直抵南京的南城下。南京城已經沒有了足夠的力量守衛,再加上多鐸說清軍平定江南,是「奉天伐罪,救民水火」而且恩威並用,對城內百官及其部眾說,如果不投降,那麼下場將會和揚州一樣。於是南京城沒有反抗便全部投降。

  多鐸抵南京城下之時,正是大雨滂沱,明弘光朝中重臣勛貴——趙之龍、徐允爵、王鐸、錢謙益等冒雨跪於道旁,手捧輿圖冊籍迎降。五月十五日,南京洪武門大開,多鐸以征服者、戰勝者的身份進入南京城,接受明之降臣和城內軍政官員的隆重歡迎。清軍當時上報朝廷說,此次歸降的馬步兵統共有二十四萬人左右。這也可以算是多鐸此次南下獲得的最大的成功。

  之前多鐸在率清軍南下途中,頒布了其同胞兄長攝政王多爾袞下發的剃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強令當地百姓在十天之內,改成清朝滿人的髮辮,即前額剃髮,後編髮辮,拒絕剃髮的一律處死。剃髮令一下,激起了江南百姓強烈的反抗情緒。對漢人來說,髮式有著十分重要的象徵意義。人人都聽說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此乃孝之始也。因此數千年來,漢族即使是男子也要留髮挽髻,大婚稱為「結髮」,從不會輕易落髮。而滿人由於生存環境或者是宗教信仰的殊異,習慣和漢人截然不同,剃去頭頂四周的頭髮,只留顱後發,編成髮辮垂於肩背。髮式或者風俗習性的不同,本不會造成強烈的民族對抗,頂多會讓民族融合多一些阻力,但是在清初,這兩種髮式因為兩種文化無法彌合的矛盾而凸顯了出來。對漢人來說,他們「留髮」不僅僅是對頭髮的維護,更是對漢族傳統的捍衛。因此,多鐸宣布的這一條命令,為他接下來可能的收降起了巨大的阻礙作用,使得他更加憤怒,也增加了更多殺戮。

  多鐸在取得重大戰績,攻下南京之後,成為南京的主宰者。然而,此時他的頭腦卻相當冷靜,迅速由征服者轉為占領者,一改製造「揚州十日」時的面孔,宣布了一系列順應民情、爭取人心之舉,比如下令清軍不殺百姓、不搶財物、不令百姓剃頭,等等。甚至在五月二十二日,多鐸下令建史可法祠,撫恤其家人,賞給粟帛,賜以住宅,以表彰其忠義。如此一來,南京政局穩定,多鐸也獲得了「頗有古賢將風」的讚揚,以勝利英雄的豐功偉績載入了清朝開國史冊。

  攻下南京之後,緊接著,多鐸又派貝勒博洛收復江浙,同時上奏請求授江寧、安慶巡撫等大小官員,為大清在江南建立完善的官僚體系奠定了基礎。順治二年(1645)十月,多鐸帶著赫赫戰功班師凱旋,順治皇帝親自在南苑迎接,並且為表彰多鐸功績,晉封他為德豫親王,並賞賜了豐厚財物。

  4.碩塞俘虜朱由崧

  多鐸此次征討江南大獲成功,少不了碩塞的幫助。愛新覺羅·碩塞,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五子。順治元年(1644)農曆五月,碩塞由當時的孝莊皇太后做主,與輕車都尉費揚古的愛女那拉氏成親。接著,碩塞就隨順治帝進入北京,獲封多羅承澤郡王。

  很快,新婚不久的碩塞就跟隨多鐸率軍南下,進攻陝州,大敗李自成部將張有增、劉方亮,後來李自成親自迎戰,亦被擊破。然後清軍繼續追擊李自成,進入潼關,碩塞奮勇斬殺李自成的大將馬世耀。李自成帶著潰不成軍的殘部至湖廣。之後,碩塞又隨軍南征南明弘光政權。

  順治二年(1645)四月,朝廷因為諸王貝勒等人為國征戰、戎馬,在軍前奔波了很久,所以特意對諸王貝勒加以恩賜,碩塞被賞賜了團龍紗衣一套。五月十六日,碩塞跟從多鐸率領清軍攻入南京,滅弘光政權,親自俘虜了朱由崧。自從碩塞出北京後,跟隨多鐸一起,連續擊敗農民軍和明朝軍隊一百五十多次,一一平定了江南、浙江等地,先後招撫了明朝官員二百四十四名,收降了馬步兵三十一萬七千七百名。順治二年(1645)十月,碩塞和多鐸一起勝利回京,受到順治帝大力褒獎,並賞賜黃金兩千兩,白銀二萬兩等財物。南京是江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可謂江南第一重鎮。攻下南京後,清朝迅速設江南省,把南京作為行政中心,把應天府改為江寧府,並馬上派官員治理。清朝得此江南第一重鎮,為繼續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第八節

  對戰張獻忠,豪格平定四川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可以說是生乎亂,長乎軍,從小就跟著父親皇太極征討蒙古鄂爾多斯等部。豪格敢打敢拼,年紀輕輕就頗有戰功,被祖父努爾哈赤封為貝勒。

  天聰七年(1633),皇太極與諸貝勒、大臣商討興國大計,皇太極向大臣們詢問,明朝、朝鮮、察哈爾這三個地方,先打哪個最好。豪格認為,攻打錦州沒用,因為如果僅僅攻下了錦州,其他城池卻得不到,那這場戰爭就會曠日持久,勞師疲眾。而後金軍的優勢不是持久戰,因此應該從蒙古繞道進攻明朝,並且告訴當地的各個明朝村落,後金進攻明朝是因為他們的皇帝不肯議和,以此離間明朝皇帝和他的臣民之間的關係。再採用更番法,等到水草豐美、兵強馬壯的時候,增加使用大炮,一支人馬出寧遠,一支人馬出蒙古舊道,兩路人馬夾攻山海關。如果還不能攻下來,就在附近屯兵並招集當地的流賊,駐軍在通州,等到明軍懈怠的時候再攻打他們。如果那樣的話,朝鮮、察哈爾就可以緩緩圖之了。豪格的見解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強,受到了皇太極的讚賞。後來,皇太極下令八旗軍攻打山海關。

  豪格很早就隨皇太極征討蒙古諸部,後來,更是參加了八旗軍的幾乎每一場大戰,無不奮勇衝鋒在前,軍功赫赫。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稱帝,豪格被封為和碩肅親王。

  崇德八年(1643)八月,清太宗皇太極在盛京後宮駕崩,因為生前沒有立下遺旨,一時間眾宗室、旗主和皇子們明爭暗鬥,開始為奪得皇位積極謀劃。歷代漢族王朝的帝位繼承,從西周開始,一般都按嫡長子繼承的原則進行。如果與漢族王朝一致,按「嫡長子繼承制」來確定繼承人,皇太極長子豪格當然是皇位的繼承者,但滿族統治者在皇位繼承制度上,卻與漢族王朝有著較大的區別。

  按滿族的慣例,皇太極在世時所倚重的八大鐵帽子王都有繼承皇位的權利,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都是合情合理的,皇位需要通過議事的方式來確定。此時,有四旗的力量擁護肅親王豪格繼承,分別是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鑲藍旗;有兩旗的旗主主張擁立多爾袞。多爾袞比豪格小3歲,也是皇太極生前備受器重而且軍功顯赫的候選者。很快,宗室諸王就分化成了兩個陣營,一部分支持豪格,因為豪格身為皇長子,名正言順;另一部分支持多爾袞,因其功高且勢大,而且名在太祖遺訓。兩派水火不容,豪格和多爾袞都是手握重兵的旗主、親王,朝廷內所有的王爺和重臣,毫無例外都捲入了多爾袞與豪格為奪皇位進行的鬥爭旋渦里。在兩人爭奪皇位的鬥爭旋渦中,一場兵戎相見、骨肉相殘的動亂似乎一觸即發。

  此時德高望重的代善站了出來,提出一個折中的方法,就是立皇太極的九子福臨為帝。首先對這個方案表示支持的是多爾袞,因為福臨當時只有6歲,一個娃娃皇帝顯然沒有親政能力,代善又提出了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擔任攝政王輔政,這樣多爾袞其實是實權在握,只是沒有皇帝的名義而已。濟爾哈朗也贊同這個提議。而原來支持豪格的重臣們,比如兩黃旗大臣索尼、鰲拜等人,他們曾在朝堂上立誓:「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現在提出立福臨,也是皇太極的兒子,因此他們也同意,而且福臨繼位於他們的利益無損。經過十幾天的反覆磋商,他們最終沒有兵戎相見,而是艱難地做出了決議:由6歲的九皇子福臨繼帝位,即順治帝;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攝政。

  福臨即位之後,多爾袞即命豪格帶兵攻打四川。此時豪格已因事被貶,但是在清初的諸多戰爭中,多爾袞和豪格都能夠暫時放下個人恩怨、不顧個人得失,多爾袞敢於在大戰中起用豪格,豪格也願意聽命於多爾袞,為大清馳騁疆場,實屬不易。

  順治三年(1646),李自成的農民軍勢力基本被消滅,南京也被攻下,接下來,四川的張獻忠成為清廷的進攻目標。早在順治元年(1644)十一月,作為一支龐大農民軍領袖的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西。當時清軍主力正在山東、陝西剿滅李自成的大順軍,後來又揮師東南,對抗南明的弘光政權,無暇關注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大西軍在四川得幾年安生,主要與當地故明殘軍和官紳武裝作戰。四川地區因為氣候宜人、土地肥沃,被稱為天府之國,因此有明一代,老百姓的日子還算可以,不是那麼水深火熱,對明廷還比較忠誠。張獻忠入川後,主要向當地士紳下手,搶奪財物,除此之外,大部分老百姓還是能過得下去的。

  當李自成軍被徹底擊敗,江南也平定之後,清朝得以騰出手來,西征四川。順治三年(1646)正月,此時大權在握的多爾袞任命豪格為靖遠大將軍,與羅洛渾、尼堪等一起西征,經西安入四川剿滅張獻忠和明朝殘餘勢力。此次清廷對張獻忠和大西國政權下達了「必殺令」,並且鑄造了三百多顆官印,其中級別最高的是四川巡撫,由豪格帶去四川。

  豪格大軍到達西安之後,派尚書星訥等人在邠州破敵,又派遣固山額真都類攻打慶陽。豪格帶領清軍自西安分兵大敗流賊,蔣登雷、石國璽、王可成、周克德等人全部投降,其餘的人敗潰逃走。豪格迅速攻占了被流賊占據的城池,陝西的農民軍至此被徹底肅清。

  緊接著,順治三年(1646)十一月二十六日,豪格率領清軍抵達漢中南部。豪格派遣猛將鰲拜作為先鋒,率領八旗軍日夜兼程馳赴四川,自己率領大軍跟進。鰲拜是「滿洲巴魯圖」,以戰功封公爵、號稱「滿洲第一勇士」,這次入川,又帶去了血雨腥風。

  張獻忠受明清兩大力量的打壓,放棄成都北上西川,在西充的山間駐紮下四大營,分別在今天順慶區的七坪寨、四方寨和西充縣金山鄉、鳳凰山一帶。這樣的布置,四大營既可以遙相呼應,又能自成一體,進可攻退可守,清軍難以長驅直入,可以為張獻忠爭得喘息和休養的機會。然而,沒想到的是,張獻忠治下駐守保寧府(今四川閬中)的劉進忠,因為擅自率軍攻打漢中慘敗,擔心受到處罰而投降了清軍。這一來,張獻忠的北大門保寧府拱手獻給了豪格。劉進忠投靠清軍後,為清軍提供情報,豪格得知張獻忠就駐紮在西充,且「去此千四百里,疾馳五晝夜可及」。在豪格的利誘之下,劉進忠同意為清軍帶路。豪格派鰲拜率領先鋒部隊急行軍,日夜兼程。清軍行軍極為迅速,在第二天黎明時分,就趁著迷霧來到鳳凰山,抵達西充,與張獻忠軍短兵相接,打了張獻忠一個措手不及。張獻忠及其部隊在尚未清醒時,起來倉促迎戰。張獻忠匆忙之中帶手下出去偵察敵情,沒想到剛出來就被劉進忠認出,並且馬上告知豪格,豪格即刻命令手下射箭,張獻忠被射中。張獻忠中箭後,被將士們攙扶回營房,不多久去世。由於戰事緊急,眾將士將張獻忠就地掩埋,清兵發現後將張獻忠斬首。豪格成功攻破了張獻忠的一百多個營寨,斬首上萬人,俘獲了一萬二千多匹馬和騾子。

  接下來,豪格陸續平定遵義、夔州、茂州、榮昌、隆昌、富順、內江、寶陽等地,用了兩年的時間才徹底平定四川。四川百姓在明廷官員和當地士紳的帶領下,對清朝軍隊展開了激烈的反抗,但是被殘忍地鎮壓。當時的四川幾乎到了「彌望千里,絕無人煙」的地步,後來社會生產幾乎完全停頓,無法解決糧餉供應,清廷不得不將湖廣的人口遷至四川,這就是有名的湖廣填四川。

  順治五年(1648)二月,豪格徹底平定四川,留下王遵坦和原左良玉部下總兵李國英等明朝降將駐守四川,率大軍經陝西班師回京。順治帝為了表彰豪格,親自到太和殿設宴慰勞。

  然而,緊接著,豪格就被家臣告發冒領功勳,後又被告曾起用揚善之弟吉賽為護軍統領,而揚善是清朝罪臣。藉此機會,多爾袞將豪格定罪下獄。一個月後,豪格死於獄中。

  (1)《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26,天聰九年十二月甲辰條,第342頁。

  (2)《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28,天聰十年四月十二日條,第372-373頁。

  (3)墨爾根覺羅·永寧,清朝十二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85頁。

  (4)《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7,天聰四年九月丁亥條,第105頁。

  (5)(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6,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511頁。

  (6)吳玉清、吳永興著《清朝八大親王》,學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頁。

  (7)史可法:《請早定廟算疏》,載《史忠正公集附錄》卷1,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1-22頁。

  (8)《清朝興亡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