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明風華> 第五百四十七章民非民兵非兵

第五百四十七章民非民兵非兵

2024-09-12 06:58:09 作者: 從小不會爬

  而且他們進行防禦作戰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因為他們都是在保護自己的家園,所以普遍士氣高昂,這是金軍這樣的侵略軍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在他們如今已經失去自信之後。何況作為當地人,這些民軍也更熟悉地利,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雖然新制度建立的時間還不長,但是這裡原先是兩河義軍的地盤,當地的民風早就被錘鍊了出來,而趙訓念舊,即位以後對河北省也特別照顧,所以新制度成效比別的地方更快,現在成果已經充分顯現了出來。一路下來金軍不但為此蒙受了不小的損失,而且撤軍的速度與全軍的士氣也一落千丈。而當他們終於擠出一條夾縫之後,卻發現宋軍已然集結了三萬多騎兵正等著他們……

  這支騎兵正是趙訓從他自己班底中選出的精銳,雖然正規化建設還沒有完成,但是以戰代練成長起來的他們並不比金軍騎兵遜色。儘管如此,金軍依然具有裝備和人數上的優勢,本來紇石烈志寧根本無需擔憂。可是只是稍一接觸,紇石烈志寧就發現有些不妙,因為這支宋軍似乎根本不是來跟他們決戰的,看起來目的只是想要拖住他們,因為就在兩軍對峙的時候,大批的民夫開始大搖大擺地出現了,居然就在金軍肉眼可以看見的地方挖起了塹壕……

  這下紇石烈志寧可就窩火了,如果不發兵攻擊這些不知死活的傢伙,不斷延伸的塹壕將會把數萬金軍精騎活活卡死在這裡。一旦徹底失去迴旋餘地,在宋軍即將出動的重裝集團面前,他們只有全軍覆沒這唯一的下場。但如果出兵攻擊,那宋軍的騎兵一定會從後方掩殺過來,金軍本來就沒有壓倒性的優勢,到時候肯定必敗無疑,該怎麼辦呢?

  眼前的形勢明擺著,越拖下去對金軍越不利,紇石烈志寧最後還是決定先拿宋軍的騎兵開刀。為了防止宋軍主動脫離接觸而迴避與金軍決戰,紇石烈志寧命令全軍進行佯動,假裝成要先殺民夫的樣子,將宋軍騎兵吸引過來,然後發起雷霆一擊,在短時間內分出勝負。然而,當金軍騎兵氣勢洶洶地沖向大宋民夫的時候,卻發現他們根本沒有驚慌失措,紇石烈志寧立刻想到自己肯定是中計了。事實也確實如此,只見那些「民夫」拿起手中的工兵鏟,整齊列隊擺出了密集陣型,令衝過來的金軍一陣發毛。

  這種工兵鏟是當初趙抗提議開發的,因為在他的設計中工兵既要能幹活,也要能戰鬥,可是如果每次打仗都要帶兩套裝備的話就太浪費體力了,於是他便要趙國的工匠研發一種可以用於大規模戰鬥的勞動工具。結果由於趙抗要求過高,直到上次北伐快結束的時候第一件能令他滿意的工兵鏟才被製作出來,所以拖到今天才終於正式投入實戰。這種工兵鏟的主要用途還是作為挖掘工具,所以刃部不可能有多麼鋒利,但是靠著鏟部足夠的分量,一鏟子下去敵人不死也得殘廢。

  眼見腹背受敵,紇石烈志寧頓時心急如焚,但他畢竟也是天下少有的名將,很快便按照「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作出了他自認為最合理的決定。在紇石烈志寧看來,宋軍主將無論多麼聰明,也不可能事先想到他會攻擊這個方向,所以這些「民夫」的戰鬥力肯定比不上那大隊的騎兵,柿子當然要揀軟的捏了。紇石烈志寧以為,宋軍的民夫在多個方向開挖,總數極為可觀,不可能所有民夫都是精兵假扮的,如果這些有限的精兵集中使用,必然有幾個方向防禦薄弱,運氣好蒙到的話便可以一舉突破。而如果宋軍將這些精兵平均分布,那麼每個方向上的防禦都好不了,他就更是怎麼突怎麼有了。他的這個想法並沒有錯,雖然如果真的運氣不好對上了,那也無法避免兵敗,但總比先打宋軍騎兵而陷在那裡結果被宋軍兩面夾擊肯定失敗要好啊!可惜,紇石烈志寧這幾年的運氣很不好,這次似乎也不例外,他們恰好碰上的就是那些「民夫」中最強的那隊。其實也未必一定只是運氣不好,因為這隊「民夫」的工程量比其他隊的更大,紇石烈志寧在潛意識裡就覺得這隊威脅最大,所以才找上了他們,然而勞動量最大卻恰恰說明了他們體力過人,自然戰鬥力也很可能是最強的。如果紇石烈志寧沒那麼聰明,他們反而不會這麼倒霉,而若他比現在更聰明,看得更深一些,那麼也不會一頭撞上鋼板。也即是說在這種特定的情況下,以紇石烈志寧的智慧、性格和習慣,他是必定會吃虧的。所以世界上的很多事情看似純粹由運氣決定,但其中卻往往存在著某種必然性……

  金軍正面對上的「民夫」大約有六千多人,工兵鏟雖然軍民兩用但殺起人來畢竟不能和制式兵器相比,但是這些「民夫」個個都是百戰餘生的勇士,又很會利用那部分已經挖好的塹壕,金軍數量雖然接近他們的十倍,卻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吃掉他們。正是這樣一耽擱,這支曾經堪稱天下第一的金軍終於遭到了滅頂之災……

  既然「民夫」可以不是民夫,「騎兵」自然也可以不是騎兵,紇石烈志寧憑藉經驗根據那支宋軍騎兵揚起的沙塵和馬蹄聲的響度判斷出這支騎兵的數量應該在三萬到四萬之間,他這是按照一人雙馬的比例來估計的。一人一馬的話自然兵力就反而在金軍之上,但那樣的話戰馬太過疲勞,紇石烈志寧反而不懼。可他卻不知道,宋軍騎兵的總兵力只有兩萬人不到,之所以內線作戰還需要如此多的戰馬,是因為其中有三千多重騎兵存在。為了保持行軍速度,重騎兵在行軍期間卸去馬甲和身上的重鎧,甚至連那些長柄重兵器也由專門的副馬負責馱運,以最大限度地節約馬力。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重騎兵能夠跟上輕騎兵的行軍速度,但是這樣一來以宋軍有限的戰馬,能夠參戰的兵力便要少得多了。在實力相當的情況下,作出形同自斷一臂的行為,宋軍第一車步師參謀長白瑩鈺提出的這一作戰方案當時受到了普遍質疑,但是與她搭檔已久的趙奈卻表示了支持,其他人也就不敢吱聲了,因為趙奈雖然現在只是河北行省代理總督,但以他的能力與他和趙訓的特殊關係,轉正是遲早的事,那些將領都是人精,誰會蠢到得罪將來的頂頭上司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