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寧夏成婚
2024-09-03 00:28:24
作者: 逗姐
蘭貴妃臉色白了白,沒有再說話。
須臾後嘆息一聲道:「你娘走到如今這位置,也明白了很多道理。俗話說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年輕時候的我不信命,尤其是有了你之後。」
「自從你被算計出了事,娘明白了什麼叫莫強求,但還是不甘心,心中對你父皇很是怨恨。」
「可隨著那些人死的死,亡的亡,我又覺得,只要人活著就好,做人得知足。」
「娘也沒別的給你,這個你拿著。」
說著從一旁的暗格里拿出一個荷包:「這是我生下你的時候,元皇后給你的一對玉佩,我就想著留著送給你跟你未來妻子,本以為能早早送出去,沒成想留到了現在。」
說著將東西遞給了他。
宋岩雙手恭敬的接過,在他模糊的記憶中,元後是極好的人,說話永遠都是不緊不慢的,很溫柔。
「你們的事你們自己看著辦,娘不插手,只是你也關心關心你妹妹的婚事,她也老大不小了。」
「娘……」宋瑤不依的晃了晃她的胳膊。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倫常,有什麼好害羞的。」蘭貴妃看著自己的女兒,再想想宋明珠,攥緊了女兒的手。
宋岩從宮裡離開後就去找寧秋了,把元皇后給的玉佩,慎重的交給了她。
得知這是元後所贈,寧秋小心的放好。
兩人的婚事定在了八月二十。
主要是宋岩年紀真的不小了,再耽擱下去,寧秋怕某人要爆炸。
三月二十七這天,苗家把六十四抬嫁妝繞著坊間轉了一圈後送到了寧家,那一抬抬的嫁妝,給扁擔都壓彎了。
寧夏把宅子安在這裡,除了跟寧秋家近之外,跟苗慧蘭家那也是散個步就到的距離。
苗家對此高興得不得了,把六十抬嫁妝那是塞了又塞。
到了寧家這些嫁妝把主院都塞滿了。
寧春家的汪志,充當了滾床童子,一本正經順拐的走到囍床跟前躺下一邊滾一邊說著吉祥話,把來觀禮的大人們逗得哈哈大笑。
二十八這天是二人成婚的日子。
苗家一大早就忙了起來。
寧家也是,寧家的親戚,寧夏的同僚都紛紛前來道賀,最忙的是鄰居們,得分成兩撥去吃喜酒。
寧春跟寧秋帶著王素蓮一起招呼女客。
男客那邊,就由宋岩帶著寧長河招呼著,汪大順在一邊也忙的不可開交。
宋岩以寧家姑爺的身份出現,足以說明對寧秋的重視了。
寧冬跟蘭晟跟著寧夏一起去接新娘子了。
蘭晟跟梅阿嬌的親事,也定在了八月,八月初八成親,比寧秋他們早。
梅家家主本是光祿寺少卿,也因為明王案,去掉了那個少字,如今是光祿寺卿,正四品。
吉時一到,花轎中的新娘子在吹吹打打中被抬入了寧家。
王素蓮看著新媳婦進門,別提多高興了。
之前還想著等兒子女兒的婚事都辦完了就回荊州鄉下居住。
但如今她又不這麼想了,小兒子的親事還沒定呢,前面那幾個她都插不上手,這個小兒媳人選她得參與一下,不然這個娘當的太沒有成就感了。
忙完小兒子的婚事,老二家的估計也有動靜了,她得留下來照顧孫子呢。
嗯,所以暫時就住下吧。
三日回門那天,這邊把回門禮搬上馬車,馬還沒熱身呢,就到苗家了,可把苗家的親戚們笑壞了。
三月是寧秋最忙的時候,忙完了二哥的親事,她就去盯著油菜的成活率了。
今年整個永寧縣的大戶人家的田地,有一半是種了油菜,一部分種了黃豆,剩下的一部分種的是小麥以及其他雜糧。
油菜值錢,大家都想種油菜。
但也不能不種小麥跟雜糧,那可是口糧,也是有任務指標的。
四月初,寧秋又要下江南了,這次宋岩名正言順的跟著,不然她一忙起來,又忘記還有他這麼個人了。
兩人穿著就像是農家的小夫妻,兩人一起去看了那漫天的油菜花海,在田埂的泥巴溝里挖泥鰍,在農田裡撈螺螄,用油菜花跟柳條編制花黃,采野菜,在長滿青草的山頭打幾個滾,毫無形象可言。
但他們倆都非常開心,尤其是宋岩,被教條束縛了這麼多天,這一放開,就有點釋放天性的味道了,玩的比寧秋還起勁兒。
在柳河縣待了一段時間,兩人沒有著急回京城,又回到了白雲山,在那個充滿回憶的小院子裡住了大半個月。
期間更是去山裡挖筍子,做筍乾跟酸筍。
接著兩人又收拾了一些東西,沒帶任何人,直接去了寧秋很久沒去過的大山里。
兩人倒也沒有深入,只在外圍轉圈,沿途宋岩負責打獵,寧秋負責挖野菜,然後再找個合適的地方,來個野炊,烤肉的功夫,兩人靠在一起,感情迅速升溫,把之前欠缺的談情說愛都給補上了。
兩人在林子裡玩了四五天才出來。
回到客棧,宋岩道:「等咱們老了,就來這裡定居吧,你開客棧,我去書院教書。」
寧秋斜睨他:「等我老了,你還爬得動山嗎?」
宋岩:「……」
「你個小東西,就知道擠兌我……」說著就撓她痒痒。
嬉鬧間,兩個人影重疊在了一起。
宋岩是賢王,又擔任了朝中職務,也不好離京太久,寧秋也還有很多生意要打理。
汗蒸館如今在北方每一座城裡都有加盟商,寧秋人在京城,每天也有源源不斷的銀子被存到錢莊。
今年的油菜種子寧秋沒有再壟斷了,而是放開了,那些油菜籽一上架就被人搶購一空。
六月,兩人才回到京城。
宋岩忙著處理留下來的政務,宋元帝則去了永寧縣賞花去了,把朝中政務都交給了宋子豫跟宋岩。
玩著玩著,就有些不想回朝堂了。
他勞碌了一輩子,是該享享清福了。
他只是可惜想明白這個道理有點晚。
如果他早點想明白這個道理,那他的那些兒子是不是就不用死了?
那那個人,是不是也不用死了?
不,不是的,如果他們都還在,那朝堂依舊是腥風血雨一片亂像。
哎,老百姓們常常感嘆人生不如之事十有八1九,其實皇帝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