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教書
2024-08-31 01:52:46
作者: 沈周
江知魚把面前的湯碗推到宋芸娘跟前。
小聲道:「知知不想喝湯。」
少女清脆的嗓音在桌上炸開,幾人目光齊刷刷的落在江知魚的身上。
宋芸娘緊張的望向她:「怎麼不想喝,可是不舒服了?」
她伸手探了下江知魚的額頭,也沒有發熱,小臉也是正常的顏色。
江知魚搖了搖頭:「知知吃糖吃多了,不想喝雞蛋湯。」
坐在一旁的陸連山眼眸微掀了下,垂眸看向自己碗中飄著的蛋花。
抬手將自己的那碗給了陸堂。
「爺爺喝吧,我今天也吃了酥糖。」
江知魚側過身子看他,她今日給陸連山吃酥糖的時候,陸連山分明是沒有接受的。
這樣一來,宋芸娘還怎麼看不出來,心裡暖洋洋的。
有些啼笑皆非道:「你們兩個還在長身體,這湯是專門給你們準備的。」
「知知已經長高了,嬸嬸今天幹活了,嬸嬸喝。」
江知魚固執的把碗推到宋芸娘跟前,小嘴一癟:「不然知知就不吃飯了。」
「這怎麼行?」
宋芸娘眉尖微蹙,看著面前的那碗蛋花湯有些難為。
「娘,以後除了二嬸的那碗,我們家的吃飯喝湯都做一樣的,不然我也不吃。」
陸連山放下筷子,望向宋芸娘認真開口道。
給兩個孩子做的吃食都要好些這是家中默認的,畢竟孩子們都在長身體。
家中也沒人說過此事,提出過意見,家裡母雞下的蛋宋芸娘也是都留給了公公和兒子。
「說什麼胡話,你們在長身體,爹和娘也不差這麼一口的。」
陸文和陸連山的視線對上,察覺陸連山眼神中的那抹固執,和江知魚方才看向宋芸娘時的目光如出一轍。
這兩個孩子莫不是約好了?
見兩個孩子還真放下了碗筷,大有一副宋芸娘不同意就真不吃飯的架勢。
陸堂不得不站出來說話;「老大媳婦以後除了老二媳婦的那份,大家都吃一樣的,不過今天也就算了,咱家從明天開始。」
宋芸娘還準備說些什麼,被陸文在桌下暗自拉住了手臂。
等一家子人吃完飯,陸文去廚房幫宋芸娘洗碗。
「你剛剛為何拉著我?」
宋芸娘向來都是心疼孩子的,特別是江知魚,知道她自幼沒了母親,又常年跟方清住在山上,所以對她也格外的偏愛些。
「你看連山和知丫頭那樣,這話連山說出來不奇怪,知丫頭這么小都知道心疼你,你再不同意,豈不是傷了孩子們的心?」
「再說了,這兩個孩子現在知道體諒心,念著你的辛苦,不是好事嗎?」
陸文倒是看出來了,宋芸娘是把江知魚當自己的親生閨女一般看待的。
這知丫頭跟著陸連山一起,就連做事說話都有些像他了。
連幫許氏去借拐杖這件事都是江知魚的主意。
「哎,這知丫頭自小沒了娘,又這麼懂事,怎麼不叫人心疼。」
宋芸娘想起江知魚的身世,便覺得可憐。
當初方清來到青蓮村的時候,懷中的孩子才那么小,估計是連娘長什麼模樣都不大記得。
方清說江知魚是跟母親姓的,一生下來母親就難產去世了,怕她忘記了自己的母親,才讓她隨了母親姓。
過去這麼多年,江知魚也從未在外人面前提起自己的母親,仿佛是知道自己沒有娘,便從來不去說一般。
翌日一早,陸家的人還沒出門,就聽見了外頭的敲門聲。
「陸老爺子——陸文——在不在家啊。」
陸村長帶著陸子明站在外頭,右手上還拿著一本冊子,敲了敲厚重的木門。
陸文起的早些,聽到外頭有人喊就趕忙把門打開了。
「村長啊,是有什麼事嗎?」
他正準備收拾東西去田裡,看見是村長過來瞌睡都醒了幾分。
「還好你們沒出門,你爹呢。」
陸村長起的這麼早,就是知道陸家還要忙農活,起晚了人可能就要去地里幹活了。
陸文:「我爹還沒起呢,過一會兒也就起來了。」
陸堂年歲大了,起的要比家裡的人晚上一些,加上宋芸娘要早起做飯,一般都是等早飯好了陸文才會去喊陸堂起來。
「子明也來了?」
他把門打開讓人進來時才發現陸村長的後面還站了個孩子。
「陸叔。」
陸子明對著陸文彎了彎腰,喊了聲。
「找你爹商量些事情,你快去把人喊起來,我在堂屋等他。」
陸村長催促著陸文。
等陸文把陸堂喊起來,火急火燎的趕到堂屋。
「什麼事,這麼著急啊。」
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村長也不會到家裡來。
「好事啊,天大的好事。」
陸村長笑眯了眼,把手上記著全村有多少戶人家的冊子放在案桌上。
陸文剛準備轉身去倒茶,就被陸村長給喊了回來。
「你也在這兒,這事和你也有關係。」
「和我也有關係?」
「你也別賣關子了,什麼好事還勞您特意跑一趟?」
陸堂看著陸村長,陸村長已經是高齡了,比他還要大上一輪,走路久了都要喘氣的,起這麼早趕過來說事,還是好事。
他正好奇著,偏這老傢伙還在賣關子。
「能賺銀子,能讓你家連山好好考功名的事,算不算好事?」
陸村長眉梢維揚:「我準備組織村裡的人辦個學堂,讓孩子們都能念上書,你覺得如何?」
陸堂是念過書的,自然是知道讀書的好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這的確是好事,村子裡的孩子多,去鎮上也遠,如果能辦個學堂,這樣孩子們也就都能識字念書了,不說人人都考取功名,起碼是也能認得字,算得帳。」
認得字和不認得字的,差距也挺大,若是識字,去鎮上說不定還能謀一份生計,打打雜什麼的。
「我合計了下,咱們村六歲以上的孩子有十三個,十歲以上的孩子,算上子明和連山,一共有五個,這些孩子,在鎮上都是入學的年紀,
我想著如果你願意來教這些孩子的話,咱們村的孩子說不定日後還真能有一番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