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1章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2024-05-04 04:26:52
作者: 風少羽
時間匆匆而過。
大明崇禎元年的上半年,在朝堂內部的風起雲湧中漸漸結束。
同樣是在上半年,原本遍布直隸、南北的大同黨人們開始逐步撤離,將大片大片地方權力拱手讓給了舊黨。
面對如今大同黨全面收縮推到關外的局面,舊黨一方面內部開始競爭地方大員的位置,另一方面則極力給大同黨提供便利。
顯然舊黨也明白,如果他們想在後面占據更多的位置,有更多的機會升官發財,現在就必須好好將大同黨人給送走,別留下什麼麻煩。
因此舊黨在這一時期顯得非常配合,大同黨的官員和家屬遷移舊黨提供了不少幫助,包括一部分商人、工匠要到遼東都被舊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過去了。
大同黨人撤離,拋出交祉、東瀛、漠南漠北和遼東三省這幾塊地方,其餘的山東、直隸、河南、山西、湖南、湖北、江南、浙江等地的總督、知府都會空出大批的位置來,別的不說,單單八省總督的位置就不知道被多少人覬覦著。
尤其是江南、浙江、山東、直隸這四個地方,江南和浙江是有名的富裕之地,而直隸總督位置關鍵,山東又是出了名的新黨重地,繁榮的很。
加上那麼多知府的位置,這讓舊黨的人一下子有些眼花繚亂。
可雖然地方上的大同黨人都在遷移,可朝廷中的大同黨人還沒怎麼動彈呢,畢竟大同黨的魁首張好古還在京師。
這位現任的內閣首輔,吏部尚書、當朝太師、太傅別看馬上要去關外了,可張好古說話誰敢忽視啊?
一時間舊黨眾人不僅要叩拜崇禎皇帝朱由檢,去找舊黨的大佬們運作地方大員的位置,還要打聽張好古的心思。
可如今舊黨的大佬們也在想著更進一步啊,張好古一退,內閣首輔的位置空出來,這個位置誰說了算?
還不是張好古。
所以錢謙益最近一直在想方設法的和張好古溝通,希望張好古支持他成為下一任內閣首輔,執政大明。
「元輔,您這一退,張相和盧相也跟著出閣,那內閣一下子空出三個位置來,如今盯著的人可有點多啊。」錢謙益捻起一枚棋子落下。
張好古很隨意的落下一子:「錢相你不是也盯著我這個位置嗎?如今我是要出閣的人了,錢相不去找陛下,找我作甚啊?」
錢謙益笑道:「內閣首輔這個位置誰能做的上去,不還是看您發話麼,您要是不發話,誰敢坐在那個位置上啊。」
「元輔,老夫說句實在話,老夫的確惦記那個位置,那是因為老夫覺得自己有能力坐在那個位置上,不至於誤國。」
「說句不好聽的,那些人,有多少人懂經濟,有多少人知道大明如何發展?老夫上去,才不會讓元輔的辛苦化成空啊。」
張好古點了點頭:「這話倒是,這些年和錢相配合,我總理大局,錢相負責經濟工業,倒也是相得映彰,如今我要出閣了,錢相上位,也是正常。」
聽到張好古這話,錢謙益放心了不少,別看溫體仁是南京禮部尚書,但他是被崇禎剛升上去的,能入閣就不錯了,想一步登天成為內閣首輔,他還不夠格。
無論資歷還是能力,錢謙益都自認比溫體仁這種空談之人要強的很,更何況崇禎也允諾了要給自己內閣首輔的位置。
但如果張好古不點頭,崇禎這話說出去也白搭,畢竟張好古就是不退,誰能奈何呢?
所以如今張好古點頭了,錢謙益才算是放下了心。
但錢謙益也知道好歹,他立刻說道:「元輔請放心,老夫上位後,必然全力支持遼東的發展。」
這就是要給張好古許諾了,保證日後上位不忘了張好古的仁義,給張好古一些利益。
張好古不可置否:「遼東的發展,日後如何,還說不清。不過錢相這份心,我是記下了。」
「說起來,遼東是苦了點,我眼下也是有些發愁。」
錢謙益一聽不僅下子開始放水,說話都是誠懇無比:「元輔看上什麼,直接帶走就是。」
張好古笑著接受了錢謙益的好意,落下一子後,張好古問道:「如果我看上了工部的匠人和朝廷的軍器局呢?」
工部的匠人,也就是大明朝廷里的高級技術人員,這些人員可由很多都是寶貝。
而軍器局那就更不用多提了,大明的軍械製造全是由軍器局製造。
例如大明新軍所用的燧發火槍,例如騎兵的馬刀戰甲,還有最新式的大將軍炮,包括長蛇破陣箭、群豹橫奔箭、百虎齊奔箭、飛火神鴉,乃至大明的戰船,鐵甲艦等等,都是由軍器局製造。
大明的軍器局經過天啟年間十餘年的發展和培養,有著大批人才和最先進的機械及技術。
其中直隸就有三個軍器局,占了大明軍器局的三成,還是最精銳的那一部分。
張好古這話的意思,顯然是要這個三個軍器局的人才和機械了。
張好古想幹什麼?!
錢謙益猛然繃緊了身子,隨即又鬆懈下來,就算張好古想幹什麼,自己還能阻止不成?
既然如此,慷他人之慨也就不是什麼大事了。
沉吟著,錢謙益說道:「遼東的確辛苦了些,朝廷給些支援是應當的。」
達成了協議後,張好古又說道:「工科院和皇家科學院的那些學士、院士們,後續可能會被陛下放棄,若是陛下真的要關了工科院和科學院,還勞煩錢相護住這些人,他們都是大明的寶貝,陛下若是不要,我肯定是要的。」
錢謙益自然也知道這些人才的重要性:「若是陛下真要廢除工科院和科學院,想要恢復祖制,那老夫必然不會讓這些大才陷入危險。」
「那我走後,內閣就交給錢相了。」張好古終於說出了錢謙益最想聽到的那句話。
「老夫多謝元輔。」錢謙益激動的無以復加,有崇禎皇帝的首肯,加上張好古的支持,這內閣首輔的位置捨我其誰?!
很快,張好古開始命人遷移軍器局和工部的一些重要部門,而舊黨此時也完全默許了張好古的行為。
說起來如今軍器局和工部的發展也是在張好古任內閣首輔時才有的,如今張好古要搬走,舊黨還真不敢說什麼,更何況早一日讓張好古離開,大家也好早一日解放。
這麼多年小心翼翼,莫說貪腐了,就連泥腿子都得尊敬著點,這是官老爺該有的生活嗎?
張好古走了,大家才能繼續過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的人上人日子啊。
莫說舊黨了,朱由檢都扒著日子盤算張好古什麼時候走。
終於是到了崇禎元年的八月,在直隸的大同黨人和重要的工廠、部門都完成了搬遷,機械、人才都運的差不多後,遼王府的基本人員也都搬得差不多後,張好古終於是隨著最後一批人啟程了。
說是最後一批人,但這批人大部分都是新軍將士,張好古的出行安全自然是無比重要,為了保證張好古能安全抵達遼東,有足足一鎮新軍隨張好古行動。
之前已經有兩鎮新軍先後護送著大批機械、人才和家眷、百姓等先行去了遼東,如今朝野都等著張好古的行動。
「明公,都準備好了。」黃宗羲走進了張好古的書房。
張好古此時正站在書房內,書寫著一幅字。
眼下書房裡能搬的也都搬走了,包括朱由校寫的高山流水牌匾和天下大同牌匾,都讓人給裝上了車,如今書房內空蕩蕩的,張好古平心靜氣,書寫著最後幾個字。
浸滿了墨汁的毛筆在紙上走筆游龍匯聚成一個個蒼勁有力的飽滿大字,隨著最後一筆落下,張好古放下筆:「太沖,看看我這幾個字寫的如何。」
黃宗羲上前看了一眼,張好古寫的是上善若水四個字:「明公這四個字,到頗有王羲之的意味。」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蓋因上善若水。」張好古緩緩說道。
「這幅字明公可要收起來?」黃宗羲問道。
張好古搖了搖頭:「留在這吧,皇帝必然是要派人來看看的,希望他能明白這幾個字的意思,告訴大傢伙,啟程吧。」
是日,張好古帶著順天府內最後的大同黨人在新軍的護送下離開京師,直奔遼東。
而張好古走時也自動卸下了內閣首輔和吏部尚書的位置,當張好古出了京師之後,舊黨還有些不敢置信,之前那麼強勢,執天下大權的張好古,就這麼走了?
別說舊黨的人不敢相信,就是朱由檢都不敢相信張好古真的就離開了。
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欣喜若狂!
朱由檢終於等到張好古滾蛋了!
這大明的天下,還是回到老朱家手裡了!
看著興奮的朱由檢,王承恩連忙說道:「皇爺,靜氣,靜氣。」
朱由檢這才反應過來,收斂了臉上的喜色:「不錯,沒什麼值得高興的,朕要平心靜氣。」
雖然這麼說著,但朱由檢的嘴角都快歪到天上去了,王承恩看著也不敢說什麼,誰讓皇爺高興呢。
莫說朱由檢,就是舊黨之人眼下也都是強忍著歡喜,靜等著張好古的行蹤消息。
等到飛騎快報張好古出了山海關後,朱由檢和舊黨真正開始了狂歡!
朱由檢他終於親政,掌握大權了!
舊黨終於趕走大同黨,可以繼續攬財了!
眾人歡喜之餘,這上朝都變的喜氣洋洋,一副天朗氣清,掃除舊氣之感。
而在朝會上,朱由檢更是開始大刀闊斧的安插自己的人手,宣布一系列任命。
包括罷免黃立極、喬允升的內閣大學士之位,讓這兩個橋頭草致仕;擢錢謙益為新的內閣首輔、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擢溫體仁為內閣輔政、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擢施鳳來為內閣輔政、中極殿大學士,戶部尚書;擢劉鴻訓為內閣輔政、建極殿大學士並繼續擔任兵部尚書;擢楊嗣昌為內閣輔政、文淵閣大學士、工部尚書。
加上內閣次輔、武英殿大學士孫承宗,這就構成了朱由檢的崇禎朝內閣班底。
縱觀這七位內閣大學士,錢謙益是東南東林魁首,是士人的領袖,溫體仁是東南東林,也是部分舊黨士人的領頭人。
還有施鳳來、劉鴻訓、楊嗣昌這三個舊黨中人,加上孫承宗這個舊黨里的大佬級人物,崇禎朝的內閣全是舊黨人士,而滿朝文武更是舊黨官僚和勛貴齊聚。
同時山東總督、河南總督、山西總督、兩湖總督、江南總督、浙江總督等位置都被舊黨眾人獲得,一時間天下大勢都在舊黨,東林黨人捲土重來大有席捲天地的意思。
而朱由檢此時卻是無比的暢快,因為滿朝文武無論官員還是勛貴都口呼聖明,直言崇禎朝是眾正盈朝,此乃聖君才有的配置。
朱由檢欣喜之餘也是大赦天下,同時還花錢犒賞文武百官。
畢竟朱由校和張好古實在是給朱由檢留下了太過豐厚的家底,朱由檢當知道大明國庫里有多少金銀,知道大明銀行有多少錢後,他整個人都仿佛被砸暈了。
那龐大的數字,朱由檢感覺自己就是敗家一百年都敗不完啊!
而有了如此龐大的繼續,朱由檢更是自信滿滿,手裡有錢,何愁崇禎朝不能發展?
不提朱由檢怎麼暢想著日後那美好的未來,張好古到了遼東後,安排好了眾人的任務,布置了遼東的一系列計劃後,就去見了徐光啟。
如今的徐光啟已經七十二歲,整個人可以說是垂垂老矣。
在擔任工部尚書這些年裡,徐光啟一方面努力改進大明的器械,另一方面則在研究大明的糧食問題。
隨著大明人口越來越多,徐光啟深深擔憂著日後的糧食問題。
以大明現有的技術和大明本土的糧食產量,滿足四千餘萬戶百姓僅僅是剛剛好,大明每年都要從南洋,從東南亞進口大批的大米。
如今南洋和東南亞是在朝廷掌控之下,可日後呢?
因此徐光啟一直在研究如何讓大明的糧食增產,這中原南北直隸的耕地能開發的都開發的差不多了,徐光啟自然而然把眼睛瞄準了遼東,相比較西北的環境,遼東土地肥沃,又有豐富的水系,更適合種植作物。
無論是小麥還是大米,都可以在遼東一代種植。
這就讓徐光啟紮根遼東數年,同時與朝鮮人,甚至與東瀛人進行交易,用朝鮮和東瀛的米種來改良自家的米種,終於是在遼東搞出來了適合東北環境可以大規模種植的大米來。
這個消息也是為何張好古會急匆匆去見徐光啟的原因。
當張好古來到瀋陽城外的農地里時,看到的就是雖然已經七十二歲,白髮蒼蒼,但依舊紮根田裡的徐光啟。
「徐大人,明公來了!」
徐光啟費勁的起身看向匆匆趕來的張好古:「寶瑞來了。」
「徐老,您這些年,辛苦了。」張好古由衷的說道。
不是誰都能以這樣的高齡還在農田裡奔波的,尤其是徐光啟還跑去朝鮮和東瀛巡訪,這更是冒著巨大的風險,以徐光啟這樣的年紀,以大明尚書的地位,徐光啟何至於如此勞累?
徐光啟笑了笑:「這不都是為了大明嘛。」
「都說湖廣熟天下足,湖廣江浙是大明的糧倉,河南山東也是大明的糧倉,但這些地方的糧食保證現在大明的百姓吃還算夠用,可以後呢?」
「大明這些年發展得快,百姓能吃飽穿暖了,也就放心的生養,未來大明的百姓會越來越多,單單依靠湖廣和江浙,恐怕是不夠啊。」
「老夫總想著,再給大明找一塊膏腴之地來作為糧倉,總不能一直靠南洋的糧食吧?這糧食,總是要自己掌握著才能放心。」
聽著徐光啟絮絮叨叨的話,張好古心裡也是感慨萬千,糧食問題,永遠是漢家最關心的問題,歷朝歷代,無不為這個問題而發愁,隨著王朝發展,人口越來越多,耕地卻越來越少,越到最後,土地兼併越嚴重,百姓手裡無耕田,自然也就沒有足夠的糧食。
地主權貴家裡堆滿了糧食,百姓卻因為缺衣少食而家破人亡,最後大批百姓死於動亂,新王朝也隨之開闢,因為死了太多人,大部分地荒蕪下來,存活下來的百姓也都有了新的耕地,一次王朝的更替,大批百姓的慘死,就把人口過多導致的問題解決了。
歷朝歷代無不是如此,可這麼做,那一次次王朝興衰,帝王將相的華章之下,埋藏著多少白骨?
為何總要用無辜的百姓犧牲去換取所謂的未來?
為何歷朝歷代到了末期都是一個樣子?
張好古不敢保證未來是什麼樣子,螺旋上升的歷史發生什麼都不意外。
但徐光啟研究出來的新米種,卻是可以讓如今的遼東變成真正意義的糧倉。
這對遼東也好,對大明百姓也好,都是個極其重要的消息,這意味著將來大明的百姓不會輕易餓死,不會有大批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哪怕是發生戰火,百姓們存活下來的可能性也被大大提高。
遼東變糧倉,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功績。
張好古看著徐光啟手中的稻種,終是對著徐光啟長長俯首一稽:「徐老,此等功績,乃全活天下之功,乃達濟萬民之舉,青史之上,徐老必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