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49章 開府儀同三司
2024-05-04 04:26:48
作者: 風少羽
眾所周知,大明的軍隊一直處於精銳和烏合之眾的薛丁格狀態。
能不能打仗,主要看裝備和餉銀。
本書首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發不下銀子來,臨陣放三槍就算對得起皇帝了,可如果發的下餉銀來裝備也還湊合,大明的兵將絕對不弱。
到了天啟朝,朱由校深受邊關之患,加上手頭沒有可靠之兵,於是委任張好古訓練一支可靠地精銳。
這就是大明新軍的由來。
這些家家分了軍功田,領著足額銀子,能吃飽喝足,日日訓練的職業軍士在天啟一朝中表現極為突出。
征遼東,征漠南,征安南...
身無後顧之憂又有充足的軍餉糧草供給,精良的軍械裝備加成和最先進的軍事素養,大明新軍是朝廷手中最可靠的牌,四十七萬新軍就可以壓得整個大明沒有人敢反抗。
但這支新軍從最初的選拔組織,到後面的訓練成軍,一系列都是由曾經的新黨現在的大同黨負責,這支新軍聽天啟的命令,聽張好古的命令,但絕對不會聽朱由檢的命令。
這也是朱由檢為何千方百計都想折騰的原因,京師實在是太不安全了。
想當初先帝天啟和張好古決裂,新黨的官員和將領紛紛支持張好古,這讓天啟甚至動了遷都應天的想法,還不是因為北方都是新黨和新軍,待著沒有安全感嗎?
朱由檢也聽錢謙益提過,新軍並不全部都是所有人都願意跟著張好古去拼的。
新軍這支職業軍隊建立的初衷,乃是為了建立一支精銳的可戰之兵供朝廷使用,當時張好古提出的很多政策也都是為了這支新軍的忠誠度。
包括選拔各地良家子,在各地分發軍功永業田,提高軍隊的榮譽和地位,進行崇軍優軍政策等等。
這就導致大明的新軍,他們的根基實際上還是以各自的家鄉為主,家鄉的田地,親屬則是由當地衙門負責照顧,讓新軍免除後顧之憂。
而如今這些新軍將士有土地有家眷,在地方也都有著羈絆,他們有多少人願意跟著張好古去遼東那苦寒之地呢?
對此錢謙益甚至給朱由檢提出了計劃:「陛下,新軍以地方田地和家眷為羈絆,有朝廷保證其一家老小,所以無後顧之憂,可安心訓練作戰。如今大同黨人北遷,陛下完全可趁此機會籠絡部分將領,畢竟故土難離啊。」
「更何況陛下是天子,是至尊,占據法理,有聖旨在,新軍總能安穩下來,即時陛下也有一支可用之兵。」
對於錢謙益提出的這個計劃,朱由檢還是很認可的,他又不是真的傻子,雖然文青了一點,也的確被儒家書給坑過,但當了皇帝,又是老朱家的血脈,朱由檢正常起來腦子思路還是很清晰的,他就非常清楚的意識到,他和他哥哥天啟帝最大的差距是什麼。
朱由校是有天下大權,但他懶得用,把這些交給了張好古,讓張好古代替他處理軍國大事。
而朱由檢是想自己處理天下大事,可他沒有對應的權利。
所以幾乎每一夜,朱由檢都在對自己的哥哥羨慕嫉妒恨,羨慕朱由校能輕輕鬆鬆掌握天下大權,羨慕朱由校可以遊山玩水巡視各地,羨慕朱由校手裡有兵馬有官員可以不鳥反對勢力,更羨慕朱由校幾乎啥也沒做,白撈一個天啟中興的美名,還成了中宗。
朱由校的每一種優勢,都是朱由檢羨慕而不可得的,他是真的羨慕啊。
如今有這個機會可以掌握一些兵權,那朱由檢是真的不願意放過。
很快,朱由檢就請來張好古,雙方就張好古就藩的事情展開了討論。
武英殿中,朱由檢、張好古、張瑞圖、盧象升、錢謙益、溫體仁六人分兩側而坐,顯然朱由檢也是想明白了,他也不玩什麼虛的了。
「遼王,朕直言了吧,你到底怎麼樣才肯就藩,有什麼要求,提出來大家議一議。」朱由檢說道。
張好古微微一笑:「臣沒有什麼要求,無非是想確定一些臣的基本權利而已。」
「陛下願意封臣遼王,臣感激不盡,可臣這個遼王若無開府之權,若無遼東之地,若無兵馬,那臣怕是要睡不著了。」
朱由檢臉一黑,說道:「要開府之權,朕給你,遼東之地,朕也給你,兵馬朕都可以給你,這些都給你,遼王可滿意了?」
錢謙益連忙說道:「山海關以外,歸遼王所有,山海關以內包括山海關,依舊要在朝廷的掌控之下。」
朱由檢猛然驚醒,他差點忘了山海關!
若是山海關被張好古攥在手裡,那這大明的北方他可是真的來去自如,整個直隸都在張好古的威脅之下了。
「不錯,山海關必須掌握在朝廷手裡,這是朕的底線。」朱由檢連忙補救。
張好古自無不可:「當然,山海關自然是要交給朝廷。」
溫體仁補充道:「兵馬方面,若是軍士自願跟遼王走,朝廷絕不阻攔,但將士不願意離開故土,這遼王是不是也應該讓軍士留下和家人團圓呢?」
張好古點了點頭:「自是如此,願意跟我走的,朝廷不的阻攔,但想要留下來的,我也不會勉強。」
張好古很清楚,如今的新軍可不是全聽自己的,新軍最強的時刻,是朱由校在背後支持,張好古大權在握的時刻。
而如今的新軍,還有多少能聽指揮,張好古自己心裡都不敢確定。
因此如果有人願意留下,張好古自然是願意的,能讓新軍自己篩選出來可靠之人,也是一件好事。
達成了軍隊和封地之後,就到了重頭戲,百姓遷移和遼東之地的發展。
「遼東苦寒,地廣人稀,需遷移百姓填充遼東,當然,此事依舊本著自願,願意來遼東的,朝廷不得阻攔,若不願意來的,依舊是不勉強其遷移。」張好古說道。
朱由檢有些煩躁,但他還是忍住了怒意,點頭表示同意。
早在將張好古他們叫來商議之前,錢謙益和溫體仁就勸過朱由檢了,就算張好古想要遷移百姓,也要看有多少百姓願意去遼東那個苦寒之地啊。
更何況如今最主要的就是將張好古給送走,等他走了,後續的約定完全可以慢慢無視嘛。
至於眼下,先答應張好古的條件,把他趕快送走是關鍵。
因此針對遷移百姓這一點,朱由檢也是點頭答應了,哪怕他知道這樣會增強張好古在關外的實力,但朱由檢也顧不得了。
他如今一點權力都沒有,哪還有那麼多的底氣和張好古討價還價?
若張好古不走,整個大明的權利都和他沒關係,可如果張好古走了,那大明才是真正屬於他的。
再此之前,答應張好古一些條件也無妨,反正如今大明還不是自己說了算,送點百姓送點錢張好古就能乖乖滾蛋自然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了。
很快,朱由檢和張好古達成了一系列協議:
包括遷移百姓,擴充遼東人口;
開發遼東,建設工業基地;
允許張好古開府建制;
允許張好古擁有自己的軍隊;
允許張好古調人離開等等。
這些條件堪稱喪權辱國,但朱由檢都一一答應下來,在朱由檢和溫體仁他們看來,眼前一切都沒有比掌握權力更重要,在此過程中有些犧牲是在所難免的。
更何況張好古允許朱由檢重建三大營,只要是新軍中不走的,都可以加入朱由檢的三大營。
有這一個條件,朱由檢就非常滿足了。
而且畢竟犧牲的不是自己和自身利益,那麼也就更無所謂了。
達成協議後,張好古回到了自己如今在京師的府邸,遼王府中。
「明公回來了。」
「回來了,去叫大家來開個會。」
張好古腳步匆匆到了正廳,很快眾人齊至:「明公。」
張好古示意眾人坐下:「諸位,今日我與皇帝談過了,皇帝允許我開府建制,擁有軍隊,並允許我們遷移百姓,朝廷還會給遼東傾斜資源,加強遼東的建設等等。」
黃宗羲笑道:「好啊,如此一來,我們的底氣就更足了。」
張好古看向周遇吉和韓耀威:「聯繫各鎮,問一問他們,有多少人願意留下來,有多少人願意跟我們走。」
「記得不要強迫將士,將士們都是出生入死走過來的,有各自的選擇很正常。」
「願意留下來的,自動退出新軍序列,如果想繼續從軍,可以加入朝廷的三大營,如果不想從軍,就此退出行伍,朝廷也有補貼。」
「願意跟我們走的,統計其家眷和田畝,到了遼東發雙倍的田畝,同時給其安家費和遷移費。」
「這一點,各鎮將士都要詢問清楚,包括現在正在遼東的,要確保將士們的情緒不會出現問題,畢竟現在說清楚了,總比以後鬧矛盾要好得多。」
周遇吉點點頭:「我等明白了。」
「明公,這關內關外諸鎮,有我、韓兄,還有曹兄,可東瀛、交祉這兩塊地方,又當如何?」
張好古說道:「也是照舊,願意繼續追隨我們的,統一將家眷遷移,中原之地短時間內是難有什麼安身之地了,但東瀛交祉如今都在朝廷治下,我們接手也自無不可。」
張好古的話,眾人都明白其意思。
畢竟將來大同黨人要做的,是改天換地的大事,這等大事需要的是堅定不移的跟隨者,因此無論是大同黨的官員,還是將領,還是將士,學子,都需要這一場考驗。
是要留在繁華的南北直隸享福,還是跑到關外繼續去追逐理想。
如今幾十萬新軍,張好古寧願留下十萬堅定不移的追隨者,也不要幾十萬搖擺不定的大軍。
確定了新軍日後的情況,張好古又說道:「長公和建斗負責統計我大同黨人的骨幹名單,那些已經被皇帝和舊黨記住的,日後可能有危險的,必須要離開,這是為了他們的安全。」
「至於去向,遼東、交祉、東瀛、乃至南洋皆可,這些地方日後必然還是要在我大同黨人的掌控之中,確保我等的苦功不會白費。」
對此眾人都是表示認可,交祉、東瀛、南洋,這些地方可都是大同黨人辛苦得來的土地,更是保護大明的防禦要地,這些地方一旦有失,大明很容易又會面對外部的窺探。
雖說日後大同黨人要的是改天換地,但也絕不想讓漢家百姓受到外面那些洋人夷人的威脅,自家的問題自家解決,洋人和夷人就不要來亂摻和了。
張好古可不想發生到時候大同黨人和朱由檢起了戰事,外面那些洋人發現有機可乘,趁火打劫的事情。
完成了這些吩咐,張好古又看向工部的官員:「遼東的煤鐵儲備,如今探查出一部分了,如今是到了開始建設遼東工業的時候了。」
「工人、匠人、器械等等朝廷都會提供,但也不能全指望朝廷,看看各地原本那些屬於我們的工廠,能遷移的都開始遷移。」
「雲南之地的工廠和器械匠人都遷到河內去,北方的工廠遷移到遼東,把我們的工業基地給建起來。」
隨後朱由檢主動的配合下,大明各地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浪潮。
首先就是關於移民遼東的浪潮,遼王府給出了極其優厚的待遇,只要移民遼東,分發土地,分配房屋,並保證其工作,為此不少工人和百姓都願意到遼東試一試。
畢竟是跟著張相爺,張相爺還能虧待了百姓嗎?
然後就是新軍內部的意見調查,願意繼續跟隨大同黨的,和願意留下來為大明效忠的很快就分裂開來,加上新黨內部本來就分為很多派系,有不少人都以忠誠於大明為第一目標,如今大同黨和朝廷發生了分歧,這些人自然選擇忠誠於朝廷。
畢竟朱由校都死了,朱由檢還能比朱由校更離譜不成?
而且大家的田地家眷都在這裡,總不能拖家帶口跑去遼東吧?
很多有了官爵,有了地位的新黨將領和官員捨不得如今的一切,他們選擇向朝廷效忠,而朱由檢也是非常欣喜的接納了這些將領和官員。
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這些將領和官員對朱由檢來說正好可以擴充其黨羽,成為其在朝堂之中的助力。
而總數已經達到五十四萬的新軍,也分成了兩部分。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願意留下來,這些留下來的也都願意繼續給朝廷的賣命。
畢竟朝廷分發土地,給軍餉,而且很多人在家鄉地位也不同了,因此他們也不想隨著大同黨人繼續前進了,他們覺得自己的目標已經達成了。
這些願意留下來的人,總數高達三十萬之多。
如此多的新軍願意留下來,朱由檢既然是喜不自禁,他很快宣布將這三十萬新軍分成兩部分,其中二十萬編入順天府的三大營中,另外十萬編入應天府的三大營中。
至於什麼新軍,他壓根就不提這個名字,日後大明的崇禎朝,也再也沒有什麼新軍的稱呼了,有的只有他崇禎皇帝的三大營。
「明公,這是願意跟我們走的將士和軍官名單。」
張好古看著周遇吉和韓耀威送過來的這份名單,點了點頭:「嗯,如今還有這麼多人願意跟著我們,這就是好事。」
「可惜,好多人都滿足於目前所得,不想動彈了。」周遇吉還是感覺有些可惜,畢竟他有些老部下也不想繼續拼了。
張好古笑著安撫道:「人各有志,何須勉強?對我們來說,天下大同是目標,可對更多的普通人來說,老婆孩子熱炕頭不才是人生幸事嗎?」
「一家老小安穩度日,就是老百姓眼中最大的事情。將士們把腦袋別在褲子上隨著我們征戰沙場,為的不也是將來可以安享太平嗎?」
「所以沒什麼好可惜的。」
送走了周遇吉和韓耀威,張瑞圖又來了:「我統計了下我們大同黨的名單,這些都是核心和中堅,願意跟我們走的有八成,剩下的不打算離開。」
張好古沉默片刻,說道:「又不想走的,可以理解。」
「那些不想走的,他們退出也好,辭官也好,都隨他們,不要阻攔他們。」
「而他們不打算退出,只是單純想留下來的,就讓他們暫且隱姓埋名,隱藏起來,這對他們來說更安全一些。畢竟我們一旦走了,這朝中力量空虛,皇帝必然要大肆安插自己的人手,對我們大同党進行一次清洗打擊的。」
張瑞圖說道:「嗯,我看,我們還是要留下一些可靠之人,為將來做準備,如果能在朝廷隱藏部分人手,那是再好不過了。畢竟我們也需要及時知道朝廷的消息。」
張好古說道:「原本我打算是拜託魏公公的,但我們如果離開了,留下魏公公獨木難支,倒是對不起他了。」
「這方面,我和田指揮使商議一下,錦衣衛的人才多,埋下一些探子倒不是什麼難事。」
張瑞圖點點頭:「那些留下來的,我也儘量勸他們離開直隸。」
張好古對此自然是認可的:「不錯,甘陝、西南等地都是不錯的選擇,在這些地方起碼能保證安穩,日後的直隸絕對不會太平,我們在遼東尚可看戲,可留在直隸的同仁就要遭殃了。」
說著,張好古輕輕嘆了口氣:「辛苦十載,終是到了這一步,今日分開,日後我們再回來,也不知還有多少熟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