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新聞作品評析> 三、網絡評論作品點評示例

三、網絡評論作品點評示例

2024-08-15 17:49:23 作者: 陳信凌

  下面,我們以兩篇作品為評析對象,體味一下網絡評論評析的要領。

  作品一:

  網上「惡搞」有悖和諧理念

  張碧涌 (光明網評論員)

  刊播網站:光明網

  首發日期:2006年11月27日

  作品網址:

  文章正文

  今年以來,「惡搞」幾乎成了網際網路上最流行一個新詞語。針對網上「惡搞」愈演愈烈的現象,許多有識之士紛紛提出批評意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網民對「惡搞」的消極影響有了清醒的認識,「惡搞」之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然而,也有一些人對反對網上「惡搞」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小題大做、大驚小怪。最近,有的網際網路站負責人甚至公開宣稱「『惡搞』是好事,是和諧社會的一個代表」,並且表示要「將『惡搞』進行到底」。這些論調,使不少網民的思想產生了新的混亂。

  在舉國上下大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建設和諧的網絡文化,營造和諧的網絡氛圍,對於網際網路的發展至關重要。那麼,網上「惡搞」究竟是不是「和諧社會的一個代表」?這是一個必須明確回答的問題。只要我們認真分析「惡搞」的對象、手段和內容,並與和諧理念的要求相對照,就會得出否定的答案。

  請記住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網上「惡搞」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對「搞」的對象不加限制。也就是說,不管什麼人、什麼事都可以拿來「搞」。和諧理念強調以人為本,要求社會成員之間公平正義、誠信友愛。「惡搞」則只從自己的喜好出發,全然不顧別人的感受。有人說:「現在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這麼大,娛樂一下還不行嗎?」不錯,人人都有娛樂的自由,但絕對沒有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權利。網際網路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傳播效應很強,網上「惡搞」和自己關起門來開玩笑有著根本的區別,用「自娛自樂」來為「惡搞」開脫是解釋不通的。一些人肆無忌憚地拿別人來「惡搞」,並且輕描淡寫地說這是「幽默」,但卻從來不把自己作為「惡搞」的對象,由此可見,他們自己也是不接受這種「幽默」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公民道德的一條底線,也是做人最起碼的良知。為人處事最講究將心比心,而「惡搞」恰恰缺失了一顆尊重別人的善心,這與和諧理念所倡導的仁愛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網上「惡搞」的顯著特點之二,是對「搞」的手段不加約束。也就是說,不管怎麼樣「搞」都可以。和諧理念強調民主法制意識,要求以理性方式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惡搞」則只顧自己情緒的發泄,不考慮採取的手段是否合理合法。一些人之所以對「惡搞」持肯定態度,理由就是「惡搞」代表了網絡文化的一種創新。問題是,「惡搞」能算真正的創新嗎?創新的核心在於創造新的事物,在於產生質的進步,而「惡搞」熱衷於把矛頭指向著名人物和經典作品,恰恰說明了其創新能力的不足。簡單歸納一下就會發現,「惡搞」所用的手段不外乎是斷章取義、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無中生有、譁眾取寵之類,起的都是貶損、歪曲、破壞的作用,這和創新是沾不上邊的。實際上,由於上述「惡搞」手段的肆意使用,網上有關著作權、肖像權、名譽權方面的爭議已經屢見不鮮,和諧有序的網絡氛圍已經受到極大的挑戰。只是由於網絡維權成本較高、難度較大,才使這些行為更多面臨的是道義上的聲討,而非法律的追究。但是,和諧社會終究是不會包容超越法律的特殊行為的。

  網上「惡搞」的顯著特點之三,是對「搞」的內容不負責任。也就是說,不管「搞」成什麼樣子都可以。和諧理念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要求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惡搞」則顛覆主流意識,混淆是非榮辱,置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於不顧。應該承認,許多「惡搞」行為起初並非抱有惡性的意圖。但我們必須看到,隨著「惡搞」作品在網上的流傳,其中包含的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必然隨之擴散,對網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人說:「難道所有的東西只能有一種解讀嗎?」誠然,和諧理念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鼓勵百花齊放,但是,一個社會不能沒有主流意識形態,多元之上必須有共同的思想基礎。我們建設和諧文化,要以國家的根本大法為指南,以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作為主導。不管出於何種目的,雷鋒、董存瑞、任長霞這些英雄人物,毛主席詩詞、《開國大典》、《閃閃的紅星》這些經典作品,都是不能以任何形式被「惡搞」的,因為他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和當今時代精神的體現,是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

  無論從對象、手段還是內容來看,網上「惡搞」與和諧理念都是相悖的。儘管有的「惡搞」作品很能吸引眼球,也確實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但是,並非如同一些人所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惡搞」不斷衝擊著整個社會的道德底線、法律底線和主流意識,導致文化虛無主義的產生,嚴重影響著廣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需要引起全體網民和網絡工作者的高度警惕。作為中華文化的繼承人,我們應該積極行動起來,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自覺抵制網上「惡搞」之風,堅持文明辦網、文明上網,為建設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和諧網絡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點評

  2006年8月,根據中央領導同志關於防止網上「惡搞」成風的指示精神,在中央外宣辦的支持下,光明網承辦了「防止網上『惡搞』成風專家座談會」,在網絡界產生了非常強烈的反響。然而,也有一些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小題大做、大驚小怪。2006年11月,有的網站負責人甚至公開宣稱:「『惡搞』是好事,是和諧社會的一個代表」,並且表示要「將『惡搞』進行到底」。一時間,網上「惡搞」又呈抬頭之勢。

  針對這些錯誤觀點給網民思想造成的混亂,本篇評論從建設和諧網絡文化的高度進行輿論引導。網絡評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對網上熱點現象進行引導。而本文針對的,正是2006年網上最熱門的「惡搞」現象。在此之前,雖然也有一些批評「惡搞」的文章,但真正從和諧文化高度展開評論的,本文還是第一篇。

  該文對網上「惡搞」的本質分析透徹、概括全面,對和諧理念的要求闡述深刻、把握準確,通過逐一對照,水到渠成地得出二者相悖的結論,令人無可辯駁。

  文章標題簡潔有力,旗幟鮮明;正文結構清晰,邏輯嚴密,語言生動,文筆犀利。特別是論證部分的三段,以相似的句法起筆,形成段與段之間的排比,有機呼應,頗具新意。全文言之有據,言之有物,既評出了理論水平,也評出了網絡特色,是一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網友的評論力作,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性。

  本文上網之後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各大網站和論壇紛紛轉載、轉帖,用Google檢索出的相關網頁多達35800個。網友留言更是不計其數,例如,光明網網友說:「非常贊同文章的觀點。現在有人連『八榮八恥』都拿來『惡搞』,真是太不像話了」;人民網網友說:「支持文章觀點!和諧並不是良莠不分地包容一切」;新華網網友說:「一篇好文章,給滿分」;新浪網友說:「『惡搞』也要戴上『和諧』的帽子,實在太滑稽了」;搜狐網友說:「『惡搞』,搞者不善、善者不搞也」;網易網友說:「『惡搞』實在是一種無聊的風氣,搞來搞去有什麼意義?」

  2006年11月29日,光明日報《光明論壇》轉發了這篇評論員文章,中央電視台《媒體廣場》隨即摘播,中宣部2006年第23期《內部通信》也專門介紹了這篇文章產生的影響。網上「惡搞」抬頭之勢之所以很快得到遏制,本文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

  作品二:

  誰代表網友給小慧的後媽道歉?

  吳雙建

  責任編輯:張劍

  首發日期:2007年7月25日

  刊播網站:荊楚網

  作品網址:

  文章正文:

  幾天時間,百萬條最惡毒的詞語,以及「史上最毒後媽」的標籤狂風暴雨般打在了小慧的繼母身上。這位無辜的農村婦女面對記者,只有無助地跪地哭泣……這樣令人心酸的場面,讓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事情總算調查清楚了,流傳於網上引來眾網民口誅筆伐的小慧的幾張圖片,是她患凝血功能障礙疾病表現出的症狀,而非其繼母毒打造成的。新聞報導稱,幕後有人利用網民的同情心理,製造了「史上最毒後媽」的駭人標題,以期換得網民對小慧的關注和同情,最終得到治療。

  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有十來年了,有調查顯示:中國的網民更願意參與各類信息(新聞)的評論。正因如此,中國的「網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史上最毒後媽」這個網絡事件絕對不是孤立的。網民非理性的集體爆發,到真相出現後出奇的沉默,應該給了我們一個反思的機會。

  一位農村婦女遭受數百萬網民的攻擊,而網民發現自己錯了之後都「沒事兒一般地散開」,這個網絡(環境和輿論場)絕對是不正常的。我從來不懷疑網民的同情心理,但他們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還是令人深感憂慮。而我更擔心的是,網絡非理性的言論一旦如脫韁野馬,網民將更熱衷於進行「網絡審判」,超越法律法規,漠視道德規則,不顧個人隱私,對當事人直接冠以「罪犯」的稱謂。

  北京電視台的一位記者製作了假新聞,當事人被拘捕。百萬網民製造了這起「網絡審判」的「冤案」,卻一句道歉也沒有。小慧的後媽可能不太懂得怎樣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尊嚴,但是網民卻不能以此來集體逃避自己作為一個坐在電腦屏幕前,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的責任感。他們應該在網際網路上發起對小慧後媽的道歉浪潮,承擔起這個百萬分之一的責任,而不該用「法不責眾」這樣的詞彙為自己開脫。如果這樣,也許是驅使他們回歸理性的轉折點。

  因此,誰(能)第一個站出來,代表網友對小慧的後媽道歉?

  點評

  「網絡暴力」和「網絡審判」現象越來越普遍。「史上最惡毒後媽」事件爆發時網絡的反應和走向,是該評論員關注的重點樣本。事實的轉折,作者認為給了網絡反省的一個機會,隨即從關注「網絡暴力」迅速轉到「網民自省」的角度上來,當天即撰寫了本作品,發表在荊楚網「東湖社區」,次日選發至「荊楚評論」頻道。

  文章從「史上最惡毒的後媽」這一網上突發、產生巨大社會反響的事件入手,反思「網民非理性的集體爆發,到真相出現後出奇的沉默」這一奇怪的網絡現象,呼籲網民作為公民的個體,敢於擔當社會責任,共建和諧網絡。

  網絡輿論的引導、掌控工作,一直是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熱點、難點問題。在當前有關網際網路的法律法規建設滯後、管理較為滯後的情況下,文章從網民反省的角度,給網際網路的管理提供了獨特的方法和理念。作品不到800字,短小精悍,觀點明確,引人深思。

  此文章產生了良好的宣傳效果。文章在社區的點擊率3天內就超過4000,網民回復達43條。絕大部分網民贊同作者的觀點,呼籲健全、完善網絡輿論管理制度,進一步規範網民的網絡行為,希望網絡媒體把好正確的輿論導向,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進步,構建和諧的網絡環境發揮應有的作用——據百度提供的數據顯示,本作品先後被20多家網站轉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