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電視消息評析示例
2024-08-15 17:47:39
作者: 陳信凌
作品一:
李百祥搬家
吳濱 路程 黃有
【導語】阜新市新邱區警環社區78歲的棚戶區居民李百祥老人今天搬家了,作為老朋友,他特意打電話給記者,希望我們幫他把這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記錄下來。
【解說】
來到李百祥家,全家人正在往外搬東西,李百祥也不閒著,他的任務就是把獎狀、大紅花等一些最重要的東西保管好。雖然在這間房子裡已經住了66年,但是他並沒有太多的眷戀。
【同期聲】
李百祥:「沒有動遷,沒有蓋新樓房之前,都是這樣:到冷的時候咱就得冷,到熱的時候咱就得熱。」
記者:「現在搬新家了,就冬暖夏涼了。」
李百祥:「對,冬暖夏涼了。」
【解說】
告別這座狹小的院落,李百祥充滿了感激。
【同期聲】
李百祥:「上面發的是一本好經,咱們底下念的也是正確,這才出現今天的『搬家了』,『上樓了』,『你多少號呀』,『他多少號呀』,要蓋不上樓能問這個嗎?」
【解說】
他告訴記者,他沒有想到,短短兩年時間,他告訴記者的那個夢想就真的圓了。2005年6月,全省棚戶區改造工程剛剛展開,記者第一次來到了李百祥家。
【同期聲】
李百祥:「國家都照顧,都給錢,國家哪有那麼多錢?天上也不掉錢,我想我能忍就忍吧。真要是領導、政府給換換房子,我就是砸鍋賣鐵也得想法湊倆錢支援國家。」
【解說】
按照棚改優惠政策,李百祥後來總共花了1.5萬塊錢,就買到了一套兩居室的新房。
【同期聲:鞭炮聲】
【同期聲】
記者:「大爺,為什麼把衣服脫了?熱了?」
李百祥:「熱了!」
記者:「在那邊我看您還穿著呢,這邊房子雙向陽的比較暖和。」
李百祥:「在那邊屋子裡是15度,這個屋現在是23度。」
【解說】
從灰暗破敗的土坯到雪白嶄新的牆壁;從簡易的旱廁到潔淨的衛生間;從打井取水的不便到喝自來水的便利,所有的一切都讓李百祥感到新鮮。
李百祥的激動與興奮讓我們想起了他在兩年前表達的一個願望。
【同期聲】
李百祥(兩年前):「我今天76了,我希望呢……下邊不用說了吧?在我沒死之前,能享受幾天好房子。」
李百祥(現在):「我做夢都夢不到,能住上今天這個樓,我76時說的話,那是夢話,做夢都夢不見,可是現在實現了。」
【記者現場(後半部分壓境頭)】
吳濱:「下了大半輩子的礦,住了大半輩子的棚戶房,李百祥老人終於在今天搬進了新居。像他這樣喜遷新居的棚戶區居民在阜新市的新邱區還有1.1萬多戶,而在整個阜新市還有將近8萬戶,在整個遼寧省已經有將近40萬戶了。在這項建國以來全國範圍內規模最大的棚戶區改造工程中,140萬人告別了以『棚戶』為標誌的一種生存狀態,走上了安居樂業的新生活。這是遼寧台報導的。」
(遼寧電視台2007年11月29日 播出)
大主題 小切口
該條新聞在遼寧省城市連片棚戶區改造工程收尾之時播出後,社會反響很強烈。許多觀眾通過熱線電話,對棚改工程的成效表示肯定;一些外省的觀眾就是通過這個作品,對遼寧省的棚改工程有了直接而清晰的認識。
該篇報導能獲得成功,這要得益於其題材典型,主題重大。遼寧省從2005年開始啟動了棚戶區改造工程,對集中連片的棚戶區進行改造。經過短短兩年時間,120多萬人順利遷出又遷回。絕大多數依靠自身力量無法解決住房困難的群眾,通過棚戶區改造住上了新樓房,擁有了價值數萬元的房屋資產,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成果。棚戶區改造是我國政府為改造城鎮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而推出的一項民心工程。遼寧省棚戶區改造工程是建國以來全國範圍內規模最大,程度最深,影響最廣的棚戶區改造工程,也對全國起到了重大的示範作用。
關於棚戶區改造工程的報導,各地都不乏其例。不過,它們大多只是觸及改造工程本身。比如,報導工程的意義,工程的啟動,工作的進展,工程的竣工,以及與工程相關的政策與法規、問題與措施。這些報導概括性好,整體性強,但是其不足之處在於缺乏生動的細節,很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這條消息之所以能在眾多同類報導中脫穎而出,關鍵在於選材的生動和典型。記者通過展示一位老棚戶李百祥搬家來反映「民生工程」這一重大主題,擺脫以往主題性新聞報導圖解政策、空談概念、生拉硬扯的報導模式。具體來說,該作品選擇在小切口進入,通過展示一位老棚戶從棚戶區改造工程剛剛實施到搬家那一天長達兩年多的內心感觸,形象地展現了政府的一個大思路、大舉措與一個普通市民的直接聯繫,把對主題的理解和思考延續到畫面之外。
標題對於新聞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雖然電視新聞的標題,是以字幕形式出現在畫面上,或通過播音員、主持人口頭播報,時間只有五六秒鐘,字幕位置也不突出,不能像報紙新聞標題那樣被突顯和強調,但是,它對傳播信息、溝通觀眾、引導輿論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夠把新聞所報導事實的精華、核心和關鍵一目了然地報告給觀眾,使觀眾很快地把握新聞中最重要的信息,並且可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繼續關注新聞。這則消息以《李百祥搬家》為標題,把政府持續兩年的一個專項措施,凝練成一戶百姓的尋常家事,既清晰可感,又具有無限的伸展性。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這種形式的新聞標題是不常見的。一個普通市民的搬家怎麼可以成為新聞呢?僅從題目上看,這應該是一篇記敘文,重點在記述搬家的過程。如果是這樣,這個作品就真的就是一篇記敘文了。
《李百祥搬家》的新意在於,它將重點放在對李百祥老人的內心感觸的展示上。他對新房子的一切都感到新鮮和滿意:從灰暗破敗的土坯到雪白嶄新的牆壁;從簡易的旱廁到潔淨的衛生間;從打井取水的不便到喝自來水的便利。並且其中還穿插了兩年前的採訪同期聲,在其中李百祥「我今天76了,我希望呢……下邊不用說了吧?在我沒死之前,能享受幾天好房子。」
應該說,這種結構在電視消息中也是別出心裁的。這些看似毫不起眼實則大有深意的安排,令人信服地說明了這樣的一個結論:改善居住條件是普通市民夢寐以求的願望,政府的棚戶區改造工程受到了百姓發自內心的歡迎。
作品二:
百姓小事就是國家大事
王冬 胡瑜濤 李陽 周新麗
【主持人】
今年,豬肉價格上漲給老百姓生活帶來的壓力,成為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牽掛的大事。昨天,溫總理又來到我省,考察生豬生產和豬肉供應情況,這是他今年第二次專門來陝調研豬肉價格。
【解說】
2007年12月29日
昨天下午,溫家寶總理一下飛機就直接來到西安市閻良區井家村,到養豬基地仔細詢問生豬飼養和出欄情況。今年5月,全國大部分地區,豬肉價格持續上漲,有的甚至達到了十幾年來最高水平,生豬生產和豬肉價格成為總理操心的大事。
【解說】
2007年5月26日
半年前,溫家寶總理就專程到陝西調研生豬的產供銷情況,在興平市生豬養殖專業村——西吳鎮散區村,詳細了解生豬飼養情況,並與村民交談豬肉市場行情。
【同期聲】
溫總理:「你知道今天西安的市場上的肉,你把手機打開問問看看。」
【解說】
生豬營銷專業戶白生華告訴總理,後腿精肉每市斤9塊左右,價格穩中有升。
【同期聲】
溫總理:「養豬的人希望價格高,吃豬肉的人希望價格低一點,你說是吧?」
百姓:「就是。」
溫總理:「我呢,希望價格漲一點,但是價格漲到一定程度,應該平穩下來。因為城裡人也有吃不起的,這兩者把它兼顧起來,搞一個比較合理的(價格),既讓農民能掙錢,城裡人又吃得起。」
【解說】
總理離開陝西後,國務院便啟動了國家儲備肉,平易豬肉市場價格,並出台了能返母豬補貼,全部實施免疫等鼓勵生豬生產的十條措施。
半年後的今天,溫總理再一次來到陝西,就是考察豬肉價格上漲趨勢有沒有緩解,惠農措施有沒有落到實處。在村民袁寶安家,總理詳細詢問了各種養豬補貼是否詳細到位,並請主人拿出領取補貼的存摺,仔細查看。當看到各項補貼都落實後,總理欣慰地笑了。
【同期聲】
溫總理:「我再告訴你個好消息,明年的補貼比今年還要多。」
袁寶安:「還要多,那是好事,農民的好事。」
【解說】
最後,溫總理看豬舍進餐廳,仔細了解從豬肉的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的情況。
【同期聲】
溫總理:「最近我發現還不行,恢復得還很慢,因此我又決定了10條(措施),母豬(補貼)增加到一百塊錢,中央財政拿出25億,支持規模養豬。保險全部應保盡保,我估計再有四、五個月,可以緩過來。」
【解說】
晚上,溫家寶又來到閻良區潤天花苑社區劉旭秋家,關切的詢問豬肉價格上漲對他生活的影響。
【同期聲】
劉旭秋:「總理就放心,抓國家大事。」
溫總理:「我告訴你,天下最大的事,就是老百姓的事。」
【解說】
夜深了,儘管屋外寒風凜冽,但屋內卻充滿了暖意。
(陝西電視台2007年12月31日播出)
巧取視角 獨具匠心
陝西電視台的消息作品《百姓小事就是國家大事》,及時、敏銳地抓住當時全國上下關注的事情——豬肉價格的連續上漲而展開。作品截取了總理在陝調研的幾個非常具有特點的節點,通過總理和農民的交流對話,展示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豬肉價格上漲的密切關注,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生動地烘託了「百姓小事就是民生大事」的主題。
縱觀這則新聞,其特點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是選取了獨特的報導視角。農業是人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是關係經濟、政治、社會發展全局的大事,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而這篇報導,從題目來說,就能特別抓住人,引起觀眾的深思和共鳴。記者以敏銳的新聞洞察力發現了一年內總理兩次來陝調研豬肉價格,並巧妙地截取了總理在陝調研的幾個非常具有特色的節點,並直接擷取總理自己的一句話作為消息的題目,讓觀眾看到一個大國總理親民、愛民的形象,起到了鼓舞人的媒體作用。
其次是同期聲的恰當運用。同期聲是指在拍攝人物講話的現場同期錄下的講話聲和現場解說詞。縱觀近年來的好新聞,同期聲幾乎成為好新聞必不可少的要素。人物出聲、現場採錄的同期音響的保留使受眾全方位地感知新聞真實的內涵。這則新聞共5處運用同期聲,把同期聲的作用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第一處的同期聲與導語緊密聯繫。當觀眾聽到「家裡養豬了沒」,言簡意豐,同時也與當時敏感話題緊密聯繫,能引起觀眾的關注和興趣。第二次同期聲才是作者的獨具匠心之處,馬上與豬肉當天市場價聯繫上,也表明總理對豬肉價格的密切關注,隨後的同期聲中,總理談到對豬肉價格矛盾的想法以及後來的「這是我每天早上醒來想的第一件事」,雖寥寥數語,沒有過重的感情宣洩,沒有輕飄的說教,卻讓受眾真切體會到總理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讓聽眾零距離接觸到一個親民、愛民的大國總理,引人深思,達到曲終人未散的傳播效果。所有這些同期聲與解說詞水乳交融配合在一起,共同演奏了一曲鼓舞民心的暖人之作。同期聲的運用不但強化了真實的時空感,還原了新聞的真實面貌,使新聞中的人物更貼近受眾,而且增強了節目的生動性和報導的客觀性,使消息的主題內涵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
第三,作品的構成要素各得其所,各盡其能。電視消息由畫面、同期聲、解說詞構成,畫面、同期聲、解說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這三個組成部分之間還有著內在不可分割的聯繫。沒有畫面不成其為電視新聞,沒有同期聲不能完整地再現新聞事件,沒有解說詞無法明確地表述記者的主觀意圖。消息的畫面構圖頗為講究,將總理和養豬專業戶、經營戶等基層群眾的畫面置於鏡頭下,將總理始終放在畫面的中心,並且注意抓細節性鏡頭,從而給人以強烈的衝擊力,使整個新聞顯得富有活力和感染力。消息的解說詞所占比重不大,但毫無冗餘信息,不但交代了總理兩次在陝調研考察生豬生產和豬肉供應的情況,而且還細緻地介紹了總理第二次在陝西考察與調研的場景。在結構與表意上,起到了的承接與補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