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廣播消息評析示例
2024-08-15 17:46:10
作者: 陳信凌
作品一:
耗水大戶「水療城」競相出現在缺水邊城烏魯木齊
李英君 趙萌 烏拉木 王穎 王宏
各位聽眾,今天(12月18日)上午12點30分,烏魯木齊水務局在友好路圖書館舉辦了「我為節水出點子」的頒獎儀式。就在同一時刻,位於天山區昌樂園的金海灣水療餐飲廣場隆重開業,下面請聽本台記者從兩個現場發來的報導。
【出記者現場報導1】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記者趙萌,我現在在烏魯木齊市國際友好圖書城,(【現場音響揚起】歡迎大家參加由烏魯木齊市水務局主辦的「我為節水出點子」現場頒獎活動。)烏魯木齊市水務局局長王魁梧在活動現場呼籲: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出王魁梧局長的現場講話】烏魯木齊市是一個水資源極其缺乏的城市,節約用水是我市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們的目標是:2008年把烏魯木齊市建設成為全國的節水型城市。
【出記者現場報導2】各位聽眾,我是記者烏拉木,您現在聽到的是金海灣水療餐飲廣場開業儀式。(【出現場音響】我宣布金海灣水療餐飲廣場剪彩儀式正式開始!今天前來參加慶典的市委領導有,市委副書記……):我現在採訪的是金海灣水療餐飲廣場總經理潘軍。
【出潘軍音響】金海灣水療餐飲廣場現在投資已經超過了1.2億,總營業面積是2萬平方米,我們就是要打造水療行業的這個航母級的一個休閒娛樂場所。同時,我們這個項目也是2005年市政府督辦的重點工程項目,同時,它也將成為我們天山區的一個形象的標誌性的建築。
據了解,金海灣水療餐飲廣場的開業只是烏魯木齊大興水療洗浴娛樂場所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烏魯木齊市大大小小的水療洗浴場所層出不窮,遍布大街小巷。
計程車司機王捍衛:
【出錄音】你說現在烏魯木齊這個水療城呀,是泛濫成災,烏魯木齊隨便走到哪條大街小巷都能瞧見它們的身影,這個水資源的浪費太厲害了。像友好路,一路上去像「大商洗浴」,再往下那又是一排子水療。然後到阿勒泰路你再看,從阿勒泰路下橋頭開始,一直走到木材廠,這一路大大小小,無數個。
烏魯木齊市自來水公司負責人透露,今年以來僅天山區、沙依巴克區興建的水療城、洗浴中心就達150多家,其數量和規模在全國其他城市中也屬罕見。一個大型水療城平均每天耗水量相當於400個普通人家的用水量,而被稱為離海洋最遠城市的烏魯木齊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4。近年來,城市生活用水連連告急,特別是今年夏天的缺水量由前些年的3萬立方米上升到10萬立方米。
烏魯木齊市東后街居民王軍:
【出錄音】我們烏魯木齊呢,城市用水越來越緊張,就拿東后街這個片區來說吧,這個地方一到夏天就開始限時、分段的供水,甚至有時候幾天就沒有水來,弄得老百姓生活沒有著落,到處找水,甚至買些礦泉水,而且家裡面都有大盆、大桶,就怕停水。【錄音止】
一邊是城市用水緊缺,社會各界獻計獻策建設節水型社會;另一邊耗水量巨大的豪華洗浴城紛紛上馬。面對記者的疑問,前來參加金海灣水療餐飲廣場開業典禮的烏魯木齊官員不置可否。
【出錄音】這個……我說不好,我說不上這個。
(新疆人民廣播電台2005年12月18日播出)
聽覺的「對比蒙太奇」
廣播是一種聽覺媒體,通常為方便聽眾收聽,廣播媒體在報導新聞時,往往採取常見的一事一報的方式。但在這篇廣播報導中,表現得異乎尋常,在一個新聞作品中,先後對兩個相互獨立的新聞事件進行報導。其中一個是烏魯木齊市水務局主辦的「我為節水出點子」現場頒獎活動現場,另一個是烏魯木齊市金海灣水療餐飲廣場開業儀式。這邊水務局局長在活動現場呼籲將烏魯木齊市建設成為全國的節水型城市,那邊金海灣水療餐飲廣場總經理誓言打造水療行業航母級的一個休閒娛樂場所。兩位記者,兵分兩路,分別對兩個活動進行現場報導。他們在簡潔地介紹報導所在點後,就直接採錄現場音響。這些音響將這一對矛盾事件生動地展現了出來,聽眾猶如身臨其境,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現場氛圍。
影視製作中有一個概念叫對比蒙太奇,類似文學中的對比描寫,是以鏡頭對列為基礎,通過鏡頭組合在形式或內容上的相互對照、不斷疊加,產生單個鏡頭所不具有的更豐富的含義,以表達某種思想和主題、情緒。廣播節目雖然不能像影視節目一樣,通過畫面的剪輯來達到這種對比蒙太奇的效果,但卻可以通過對聲音進行一定的組合達到這種效果,《耗水大戶「水療城」競相出現在缺水邊城烏魯木齊》就是通過這樣的手法,呈現出了這樣的效果。兩個並不相關的新聞事件,經過記者巧妙的製作與編排,不僅產生了聯繫,而且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讓人聽著不僅不會覺得凌亂,反而感到意味深長,發人深省。
記者展示了這兩件新聞事件之後,沒有直接發表任何的評論。這當然是因為消息的職責只是客觀報導,記者是不能在其中發表議論的。而事實上,採編者通過對這兩個事件的疊加與對比,其實已經很清晰地表現出了他們的情感態度。這就是「對比蒙太奇」的報導形式的意義與價值。
這個廣播作品在音響運用方面,也頗有匠心。其前半部分對兩個現場活動進行報導時,在銜接關口採用了壓混的技術手法。相對於一般情況下,播完一段再播一段的處理手法,壓混實際上起到了將兩個事件並列起來的作用,傳達出了兩個事件共時性發展的效果。由此,其強烈的對比感在聽眾的視覺中立體地建構起來了。
作品二:
銅鼓縣砍掉2億元香菇產業 保住30萬方天然闊葉林
張吉昌 劉崇智
銅鼓縣今年減少八成香菇產量,保住近30萬立方米天然闊葉林。請聽江西電台記者張吉昌、劉崇智采寫的錄音報導:
【出現場口播】
又到香菇上市時,但記者在銅鼓縣的贛西北香菇交易市場發現,這個占地2萬平方米的江南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場內,難得見到香菇的影子。店主們告訴記者,一年前,這裡的香菇交易還很紅火。【出錄音】
「以前規模大,很多人往這裡送。當時我們就有12個保鮮庫,裝滿了香菇,一個凍庫一般裝到2萬斤。」
作為我國南方重點林業縣,銅鼓縣前些年依託林業資源興起香菇產業。到2005年,全縣香菇年產量突破1200萬袋,一躍成為全國第二大香菇產地,全縣1/3的人口從事香菇及相關產業。銅鼓縣農業辦主任黃德業介紹說:【出錄音】
「當時的產量達到了15000噸左右,銷售香菇產值大概是2個億左右。種了香菇的(每)戶平(均)一年達到3000—5000元的純收入。」
香菇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闊葉林。銅鼓縣林業局總工程師謝新根算了一筆帳,從取料、搭棚到滅菌、烘乾,每生產1噸香菇要耗費20多立方米的闊葉林木。而天然闊葉林對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具有重要作用。只占全縣活立木蓄積量四分之一的天然闊葉林,照此下去,不出10年將消耗殆盡,嚴重威脅到生態安全。【出錄音】
「香菇生產每年就消耗二、三十萬個立方米的木材,個別地方甚至就成了一塊荒山了。」
為改變菇興林毀的局面,銅鼓縣去年痛下決心,立誓三年內退出香菇產業。銅鼓縣縣長楊玉平對記者說:【出錄音】
「毀了天然闊葉林將毀了銅鼓的綠色生態,也就等於毀了銅鼓的立縣之本,更談不上科學發展。」
僅僅一年時間,銅鼓縣的香菇產量就下降了八成,保住近30萬立方米天然闊葉林。
為幫助菇農尋找新的致富門路,銅鼓縣科技局積極引導菇農轉變食用菌生產模式,推廣不消耗木材的草腐菌。帶溪鄉原香菇種植大戶帥新兆改種巴西菇後,在市場上照樣吃香。【出錄音】
「稻草呀、玉米稈子都可以生產。上半年,巴西菇每畝的收入在1.3萬元。」
而不斷壯大的有機農業正接替香菇產業,成為銅鼓農民新的增收途徑。銅鼓縣綠色產業辦主任帥明池對此信心十足:【出錄音】
「我們的規劃是,有機農田10萬畝,茶葉5萬畝。3年以後,肯定要達到這個香菇的人均增收的水平。」
(江西人民廣播電台2007年9月8日播出)
以遠見卓識發現新聞
消息類的作品核心在於將具有報導價值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傳播出去。所以,採編者在製作技巧上的發揮空間有限,作品的優劣與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新聞題材的捕捉與選擇上。而在新聞題材捕捉與選擇方面,記者要面臨的主要兩種情況。第一,他們面對的一些事件是顯性的事件,一望便知是否值得報導。如洪災、海嘯、空難、車禍,以及飛船登月、衛星上天與重大的節慶、眾所矚目的賽事、會議,等等。在這裡,記者比拼的是耳目與腿腳,也就是說需要的是信息的暢通,報導的快捷。第二,還有一類新聞題材是隱性的,也就是說如果不加思索,就不會覺得有什麼報導價值,很容易疏忽過去。這裡需要的是頭腦的思考力與判斷力。上面的這篇作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江西省銅鼓縣是我國南方重點林業縣,該縣為了振興本地經濟,增加農民的收入,一度確立了依託林業資源建立香菇產業的發展思路。這個思路得到了切實的落實,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到2005年,全縣香菇年產量突破1200萬袋,一躍成為當時全國第二大香菇產地。可以想像,在那個時候他們對自己的決策是非常滿意的。但是,就在一年之後,銅鼓縣就主動放棄了香菇產業,「這個占地2萬平方米的江南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場內,難得見到香菇的影子。」之所以忍痛割愛,是因為香菇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闊葉林,每生產1噸香菇要耗費20多立方米的闊葉林木。而天然闊葉林對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具有重要作用。照此下去,不出10年,只占全縣活立木蓄積量四分之一的天然闊葉林將被消耗殆盡,嚴重威脅到生態安全。正是基於這樣的一種擔憂,銅鼓縣痛下決心,決定在三年內完全退出香菇產業。
可以看出,這個事件的核心要素是銅鼓縣放棄香菇產業,時效性不強,甚至可以說很差。銅鼓縣改弦更張,忍痛放棄香菇產業的時間還是在「去年」,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將它與新聞事件相提並論的。但是,本節目的兩個記者以自己的遠見卓識,看出了這裡存在的眼前利益與長遠發展的矛盾,發現了其中存在的非同一般的新聞價值,並且以自己的作品對銅鼓縣的選擇表示了認可與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