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評論類作品評析示例
2024-08-15 17:45:33
作者: 陳信凌
作品一:
不是所有彎道都是超越的好時機
孫秀嶺
最近,有個「彎道超越」詞彙很時新,諸如「正是彎道超越時」、「超越常在彎道處」等等,常見諸媒體。
「彎道超越」,原本是賽車上的一個術語,指參賽車手在拐彎處比直線跑道上更易超越對手。有人認為,金融危機讓世界經濟處在了「彎道」上,此時正是跨越發展、超越對手的良機。應當說,經濟發展上的每一次危機,都是產業重新布局、企業重新洗牌,新機遇不斷湧現的重要時期,以「彎道超越」比喻危中之機,有振奮精神、鼓舞士氣的功效。但算算如下幾筆帳我們能夠看到,這種說法也只能算是一種比喻。
成本消耗帳。一般情況下,有經驗的駕駛員不會彎道超越,他們知道彎道超越更加耗油,更易磨損發動機和輪胎,損耗車輛壽命。賽車選手敢於彎道超越,很大程度因為這本是「燒錢運動」,可以不計後果地「透支」。不過,經濟發展是一項長遠事業,畢竟不是短暫的賽車。在金融危機還在繼續蔓延、市場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多的背景下,經濟運行遇到的困難越來越多,在正常發展都遇到巨大挑戰時,超常規發展就得付出更大成本、更多代價。那些以超越的名義亂砸錢、亂鋪攤子的作為,那種為一時超越讓資源能源難以承受的急功近利做法,是與科學發展觀相悖的「歪道超越」。
安全風險帳。賽車比賽中,人們不僅能看到精彩的彎道超越,也常目睹彎道車毀人亡的重大事故。換言之,超越常在彎道處,事故也常在彎道處。「彎道處要敢於踩油門」,被一些人喻為超越發展之寶典。其實,賽車手進入彎道的第一個動作是踩剎車而非踩油門。好的賽車手,在進入彎道前必須正確判斷形勢,若遇到了彎道就急著去超車,不翻車才怪。經濟發展的彎道,比賽車場上的彎道更為複雜,充滿著變數。彎道之處,最需要實事求是,按科學發展觀要求講方法、重技巧,量力而行,否則一旦用力過猛,很有可能事與願違,「半路拋錨甚至翻車」。
實力功力帳。在彎道能否實現超越,賽車狀況和選手技術功力是比拼的核心。一般來說,賽車上的「彎道超越」,以「直道上黏住對手」為前提;若直道上已被對手落下較遠,超越純屬妄談。危機之中,「趕超機遇」的確存在,但能拿到「好牌」的,往往是具有技術領先等優勢的企業和地方,而那些落後生產力,受到危機的衝擊更為嚴重。「你開的是拖拉機,別人開的是小汽車,你最該做的是轉型換代、積蓄能量」——有經濟學家為熱火朝天的「彎道超越」潑「冷水」、提建議,不無道理。
細細想來,不是所有的彎道都是超越的好時機,也不是所有的「車手」都可以做到安全超越。金融危機製造的「經濟彎道」,有機遇也有險情,能「成」也能「敗」,絕不是按照主觀意願想超越就能超越的,要實現「彎道超越」,需要拿出大智慧、大勇氣,保持冷靜頭腦,尊重科學、遵循規律,把一些該算清楚的帳算明白、算到位。
(《大眾日報》2009年4月13日第4版)
講出了別人說不出、講不透的道理
劉保全
從寫作上來看,這篇評論有以下三點特色值得肯定和讚賞:
一是故事講得精彩吸引人。大量的新聞實踐表明,寫評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說服人。不過,評論中所擺的事實,通常是高度濃縮了的有趣的微型故事。這種故事的範圍廣,概念大,可以是作者的所見所聞,也可以是街談巷議,還可以是歷史典故,等等。簡而言之,凡是值得拿來在評論中議論一番的事兒,都可以看作是故事。因此,要寫評論,首先得學會搜集故事;要寫出精彩的評論,首先得善於選用精彩的故事。有人說,「故事精彩,成功就有了一半」,這是經驗之談。由此,故事在評論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什麼樣的故事才算是精彩吸引人的呢?總的要求應該是富有感染力,讓人喜歡聽、喜歡看的。具體一點來說,一是這個故事是有一定分量的。比如具有爆炸性,在一地、數地乃至全國能產生強烈反響,能引起群眾普遍關注,媒體可以紛紛報導的。二是這個故事具有典型性。比如某件事做得十分完美,讓人很崇敬,很讚賞,或者走了極端,在同類事情中特別具有代表性。三是很奇特,具有很強的知識性、趣味性。這篇獲獎評論中所講的汽車比賽中的「彎道超越」的故事,就講得精彩吸引人。如文中寫的:
△最近,有個「彎道超越」詞彙很時新,諸如「正是彎道超越時」、「超越常在彎道處」等等,常見諸媒體。
△成本消耗帳。一般情況下,有經驗的駕駛員不會彎道超越,他們知道彎道超越更加耗油,更易磨損發動機和輪胎,損耗車輛壽命。賽車選手敢於彎道超越,很大程度因為這本是「燒錢運動」,可以不計後果地「透支」。
△安全風險帳。賽車比賽中,人們不僅能看到精彩的彎道超越,也常目睹彎道車毀人亡的重大事故。換言之,超越常在彎道處,事故也常在彎道處。「彎道處要敢於踩油門」,被一些人喻為超越發展之寶典。其實,賽車手進入彎道的第一個動作是踩剎車而非踩油門。好的賽車手,在進入彎道前必須正確判斷形勢,若遇到了彎道就急著去超車,不翻車才怪。
△實力功力帳。在彎道能否實現超越,賽車狀況和選手技術功力是比拼的核心。一般來說,賽車上的「彎道超越」,以「直道上黏住對手」為前提;若直道上已被對手落下較遠,超越純屬妄談。
以上講的「彎道超越」的故事,就很精彩,就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精彩吸引人的故事何處來?從獲獎者談的體會來看,主要靠在平時的生活中和深入實際採訪中,認真觀察,用心思考得來。據「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材料介紹,這篇作品的作者,在一些企業和主管部門調研中看到,不少地方在金融危機中不惜一切代價大上項目,試圖以簡單的投資增長去「超越」,這其中充滿著風險。作者藉由平時觀看汽車比賽時看到的「彎道超越」的說法為切入點,以小見大,形象對比,充分論證了增長不等於超越,只有在科學發展軌道上前行,才能在金融危機製造的「經濟彎道」中有所作為。這樣的評論,自然就會受到讀者的歡迎和評審專家的青睞。
二是見解精闢有指導作用。評論中講故事是為了亮見解。這是評論同消息、通訊等新聞體裁在寫作上的最大區別。可見,寫評論就是通過講述和評析一個故事來向讀者發表和傳遞見解,使之從中受到警醒和啟迪。因此,發表什麼樣的見解,很大程度上決定一篇評論的優劣與成敗。
什麼樣的見解才算精闢有指導作用的呢?從這篇獲獎作品來看,至少包含這樣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見解獨特,即別人可能還沒有認識到,說不出;二是分析深刻,即別人的認識可能還比較膚淺,講不透。兩者相輔相成。「獨特」更為重要。這篇評論作品,讓人既看到「超越」的積極功效,也看到了其負面政策效應,認為「彎道」之中有機遇也有險情,不是所有彎道都是超越的好時機,提醒決策者把應對危機的過程轉化為強筋健骨的過程,以更大精力去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文章體現了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強音——轉方式調結構,有效應對金融危機,把握後危機時期發展主動權,具有現實價值和長遠意義。其見解無疑是精闢獨特的,有指導作用的,它講出了別人說不出、講不透的話。據「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材料介紹,作品見報後,山東省經貿委等部門負責人專門找到作者,認為文章觀點對完善應對危機策略具有重要建設性意義;文章被國內多家媒體和網站轉載,並獲山東省新聞獎一等獎。
精闢獨特的見解從哪裡來?無數評論精品的成功經驗表明,主要依賴於作者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思想政治素質,以及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能力。這就需要評論作者在這些方面勤下功夫,多下功夫,下真功夫、硬功夫。
三是文字優美,有可讀性和感染力。「言而無文,行之不遠」。要讓讀者「享受」思想這一抽象過程,不能或缺優美的文字、形象的表達。什麼樣的文字才是優美有可讀性和感染力的呢?我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精練簡潔。通篇沒有多餘的字。二是要有文采。不是乾巴枯燥地講述故事,不是說教式發表見解,而是運用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段,將文章寫得形象生動,通俗易懂,有文采。這篇作品在這一方面是做得好的。
優美有可讀性和感染力的文字從哪裡來?我認為,主要靠平時積累,包括語言文字知識,邏輯、修辭知識,文學、歷史、美學知識等,特別要注意從我國博大精深的古代詩詞寶庫中汲取營養。同時,要重視多讀評論,多寫評論,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步夯實語言的功底。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文字優美,有可讀性和感染力的評論佳作來。
(刊於《新聞與寫作》2010年第12期)
作品二:
五星紅旗永不落
周凡愷
我很小的時候,就會唱那首膾炙人口的《歌唱祖國》了。也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記住了王莘這個名字,而且我一向認為,這個名字,始終是與祖國,與五星紅旗連在一起的。一個人的名字,幾乎成了一種象徵,成了一面旗幟,那麼這個人,也就化為一種精神,可與日月同輝,可與山河共存。
歌者,古往今來,如過江之鯽。而能摁住時代脈搏,集民眾之意,以山為骨,以河為血,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大地,披肝瀝膽地歌之舞之蹈之,且其創作,能夠吐庶民之心聲者,則宛若雪後彩虹,鮮矣!我不能說王莘的歌,唱到了地之垠,海之角。可每一個血管兒里流淌著炎黃血液的人,無論走到哪裡,聽到這首歌,都會為之動容,為之振奮,為之雀躍。祖國是一盞不滅的燈,王莘給這盞燈加上了翅膀,讓她飛起來,照亮了黯夜,也照亮了人們前行的大道或小徑。
聶耳作《義勇軍進行曲》,起於民族危亡;王莘成《歌唱祖國》,責在民族復興。同為大義,同為表達民眾的心曲,亦同為藝術的極地,可稱之為姊妹,一首成為《國歌》,另一首則是《國歌》之外最洪亮的民族之聲。
小女十六歲出國,至今已在加拿大留學三年。她曾跟我講過,每至中國的傳統節日或國慶,留學生們都要舉行儀式,都要打出五星紅旗,開始時高唱《國歌》,結束時唱的就是《歌唱祖國》。女兒說,那種場面以及給人的震撼,用語言是無法表達的。一首歌教會了你什麼是祖國,這是藝術的力量,是文化的力量,更是中國人內心的力量。
逝者長已矣。
人雖走,歌猶在,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天津日報》2007年10月16日第8版)
一篇短而精、鮮而活的評論佳作
劉保全
一篇好的評論,必須能夠發現新問題,找到新角度,提出新觀點,產生好影響。其中最佳的效果,就是使人看了文章之後,能夠拍案叫絕,能夠恍然大悟,能夠茅塞頓開,能夠如夢初醒。刊登在2007年10月16日《天津日報》上的《五星紅旗永不落》一文,就有這樣的奇效。
據「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介紹,該文發表後,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各大網絡紛紛轉載,許多讀者認為,這篇評論以極短的文字(615字),表達了對《歌唱祖國》作曲者的崇敬和對祖國的熱愛,難能可貴。它在第18屆「中國新聞獎」的評選中,被評為三等獎,也是情理中之事。從寫作上來說,它為我們提供了下述兩點經驗值得大家學習和借鑑。
一是深入採訪成就評論高度。腳板底下出新聞,是新聞人的共識。但在傳統的體制機制下,許多報社的評論員基本上是依靠記者采寫的現成新聞坐在辦公室里寫評論,因此有「配」評論之說,評論常處在附屬地位。而評論寫作的實踐證明,評論的作者也可以深入現場採訪,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最終形成評論話題,提出有價值的「獨家觀點」,同樣能寫出評論精品。《五星紅旗永不落》一文,就是一篇成功的範例。
據「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介紹,《五星紅旗永不落》是在著名作曲家、《歌唱祖國》作者王莘逝世當天,記者深入採訪,為配合消息和特寫而寫就這篇評論。王莘逝世當天,記者周凡愷便趕到王莘家中弔唁。此前記者就已經與王莘成為忘年之交,當天通過與其妻子和兒女的再次交流,同時給在海外留學的女兒打電話,並採訪留學生們對《歌唱祖國》這首歌的情感經歷,最後才寫成這篇佳作。
二是注意文風,講究可讀性。無數評論寫作實踐證明,再好的觀點,如果表述不好、沒有人願意看,同樣起不到好的傳播效果。因此,評論寫作必須不斷錘鍊語言、改進文風,在準確立論的同時,更需要寫出感情、寫出氣勢、寫出文采。評論是一種說理文章,但並不是說評論就不能帶有感情。相反,對有的新聞事件進行評論,應該在字裡行間帶有飽滿的感情。這篇評論在這方面是做得成功的。
如文中寫的:
我很小的時候,就會唱那首膾炙人口的《歌唱祖國》了。也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記住了王莘這個名字,而且我一向認為,這個名字,始終是與祖國,與五星紅旗連在一起的。一個人的名字,幾乎成了一種象徵,成了一面旗幟,那麼這個人,也就化為一種精神,可與日月同輝,可與山河共存。
我不能說王莘的歌,唱到了地之垠,海之角。可每一個血管兒里流淌著炎黃血液的人,無論走到哪裡,聽到這首歌,都會為之動容,為之振奮,為之雀躍。祖國是一盞不滅的燈,王莘給這盞燈加上了翅膀,讓她飛起來,照亮了黯夜,也照亮了人們前行的大道或小徑。
小女十六歲出國,至今已在加拿大留學三年。她曾跟我講過,每至中國的傳統節日或國慶,留學生們都要舉行儀式,都要打出五星紅旗,開始時高唱《國歌》,結束時唱的就是《歌唱祖國》。女兒說,那種場面以及給人的震撼,用語言是無法表達的。一首歌教會了你什麼是祖國,這是藝術的力量,是文化的力量,更是中國人內心的力量。
上述文中,先後出現5個「我」字,作者以第一人稱抒發感情,以激情澎湃的文筆,無論解讀歷史,還是聯想當今,都把「五星紅旗」和「祖國」放在首要位置,切入角度獨特,文章雖短,卻在第二天天津和國內各媒體所發表的問題評論中獨樹一幟,讓人讀來親切、自然、感人。
(刊於《新聞三昧》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