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幾個相近的概念辨析
2024-08-15 17:41:53
作者: 陳信凌
新聞學的業務與理論中,有一些和新聞評析在表述或者意義上相近的概念,它們有一定的相似性與相關性,但是,它們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
1.新聞評析與新聞評論
新聞評析與新聞評論二者只有一字之差,而且僅從字面上看,評析與評論的語義在很多場合極其相近,甚至是可以重疊的。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在一些專業性的考試中,還會有考生將二者混為一談。試題給出材料,要求撰寫一條消息,然後再寫一篇新聞評論,結果考生把新聞評論寫成了新聞評析。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實際上,新聞評論與新聞評析在新聞學領域是具有各自特定含義的概念,二者截然不同。新聞評論是媒體編輯部或者作者對最新發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和有普遍意義的緊迫問題發議論、講道理,有著鮮明針對性和引導性的一種新聞文體。它與新聞評析的區別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評論的對象不同。
新聞評論是以新聞事實為出發點,深入挖掘掩藏的本質現象,直接闡明作者對事實的評價與看法,起到輿論引導的作用。新聞作品評析則基於對新聞作品的社會成因及表現手法的客觀分析,評定作品新聞價值的大小,評價新聞報導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從而提高新聞工作者識別新聞價值的能力,增強新聞敏感,並引導受眾更好地鑑賞新聞報導。例如,獲得第18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新聞評論《始終想到「最低」處》一文的開頭,提到為確保困難群體享受救助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甘肅省做出決定,今後5個月,給城市低保對象每人每月增發15元的臨時補貼。隨後,作者便針對這個事例展開分析與討論。明確地指出「將『最低階層』的生活和黨的『最高利益』連結起來,充分表現了黨和政府『想群眾之所想』的主題」。而新聞評析針對的不是現實事例,而是具體的新聞作品。結合上面的這個例子,如果要寫新聞評析,它針對的就不再是甘肅省為低保對象制定的相關政策,而是《始終想到「最低」處》這篇評論本身,評析它的寫作特色以及社會效果。
第二,寫作目的不同。
新聞評論以評說事理為目的,對社會上新近出現的特定現象或者發生的具體事件,展開評述,直接討論其的是非曲直。新聞評析通過對具體新聞作品的選題立意、結構布局、技巧運用入手,分析其寫作或者編制的成敗得失,旨在評判其新聞價值、社會價值以及傳播效果,從而啟迪新聞業務的學習者和新聞工作的從業者。
第三,表達的風格不同。
新聞評論屬於新聞業務範疇,是一種新聞文體,它面向的是報刊的全體讀者,也就是說報刊定位中的所有目標讀者都是它的受眾。在寫作上就要強調主題明確,脈絡清晰,語言平易,行文流暢。尤其應該在推斷上直截了當,避免曲里拐彎、徵引繁複。新聞評析屬於作品分析與作品研究範疇,其讀者主要是新聞業務的學習者和新聞工作的從業者。因為這是一種介於新聞文體與研究論文之間的語體,所以在寫作上彈性較大,不僅在篇幅上可長可短,在論證上既可以深入,也可以淺出。
2.新聞評析與新聞批評
新聞評析與新聞批評也是一字之差,但是二者之間的距離更大。新聞批評是新聞媒體進行輿論監督的主要手段,具體表現為新聞媒體通過各種不同的作品形式,公開對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消極腐敗現象進行批評。
1954年,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提到報紙上的批評要實行「開、好、管」的三字方針,這一方針此後成了我國新聞媒介開展新聞批評的指導性思想。三字方針簡潔明快,高度凝練,它的完整表達是這樣的:
開,就是要開展批評。不開展批評,害怕批評,壓制批評,是不對的。
好,就是開展得好。批評要正確,要對人民有利,不能亂批一陣。什麼事應指名批評,什麼事不應指名,要經過研究。
管,就是要把這件事管起來。這是最根本的關鍵。黨委不管,批評就開展不起來,開也開不好。[5]
新聞評析與新聞批評的區別,只要看看新聞批評的主要表現形式,就可以了解得很清楚了。新聞批評一般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採制披露性的報導。
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導,新近發生的事實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中性的,也有些是負面的。把消極的事情客觀地披露出來,也就是說把現實中的缺點、錯誤或者問題報導出來,哪怕作者並沒有沒有直接加以議論,展開批評,實際上也是對與缺點、錯誤、問題相關的人或者機構的一種批評。因此,這類報導要慎重選擇報導對象,掌握報導的時機和分寸,並且注意報導後的效果。在采寫過程中,更應做到認真核實材料與關鍵證據。
第二,發表新聞評論文章。
以社會上出現的問題或者發生的事件為對象,直接用媒體或者個人的名義發表批評性的言論文章。採取這種方式,目的是要指明被批評者出現過失與問題的要害與實質,並進而分析其出現問題的背景與成因,使當事者對過失與問題有更深層的認識。同時,因為在大眾媒體上公開發表,也可以讓廣大的受眾,尤其是有相同問題的人汲取教訓。
第三,刊發讀者來信。
新聞媒體從廣大受眾的批評性來信中選擇具體代表性的部分,公開刊發出來。我們常說大眾媒介是開展輿論監督的一個平台,這不僅意味著媒體的從業人員可以對社會上的一些現象發表批評性的意見,而且還包括一些普通受眾藉助媒介這一平台,對社會的不公不正的現象陳說批評的意見。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可以說,在今天刊發讀者來信的做法,既是直接繼承以前不斷倡導的開門辦報、群眾辦報的傳統,而且也是保障人民群眾享受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很好形式。
綜上所述,新聞批評的概念比新聞評論還要寬泛,新聞評論針對的是社會上的人與事。而新聞評析針對的是各種不同形態的新聞作品。
3.新聞評析與媒介批評
國內學術界倡導媒介批評,從起源上看,是受了電視評論界的電視批評的啟發。1994年年末,北京的《電視藝術》雜誌社召開了一次「電視批評」研討會,次年又舉行了「媒介批評」筆談活動。《現代傳播》1996年第2期刊發了一組以「媒介批評」為主題的文章。這是媒體批評最初進入國內研究界的大致過程,從這些活動及其產生的文章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電視批評與媒介批評前後相繼的情形。
與電視批評相比較,「媒介批評涵蓋的場域更為寬廣,它觸及的媒體除電視外,還包括廣播與報刊等。它針對媒介上出現的各種類型的製作,而且還涉及媒體的日常管理與運作、從業人員的道德素質與專業技能。」[6]
由此可見,媒介批評與新聞評析雖然在字詞上區別較大,但是比較而言,二者之間相關性最大。簡單地說,媒介批評包含了新聞批評,新聞評析所要評析的新聞作品是「媒介上出現的各種類型的製作」中的一種。也就是說,對新聞作品展開批評,是媒介批評的題中應有之義。當然,站在媒介批評的立場上對新聞作品進行評析,與一般的新聞評析相比較,其騰挪的空間更大,關照的視野更寬廣,探索的層次更深入,而不再僅僅以新聞製作業務為評議的關鍵與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