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聞評析的語境
2024-08-15 17:41:47
作者: 陳信凌
新聞評析作為一個在新聞業務學習與總結中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環節,它的規定性與規範性並不是很強的。所以雖然經常會被人提起,但是在一些嚴謹與正式的場合中卻並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由甘惜分先生主編的《新聞學大辭典》於1993年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總字數為180萬,「是新聞理論、新聞史、新聞業務的知識總匯」[1]。但是,其中並沒有收入「新聞評析」條目。
概而言之,新聞評析一般出現在兩種語境裡。一是作為一門課程出現在大學的課程體系中。在國內大學的專業人才培養中,新聞專業開辦得比較早的院系,一般都會將《新聞評析》或者《讀報評報》列為常設的課程,安排在自己的課程體系中。但近些年來,由於新聞傳播的技術與手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課程的體系也隨之做出了較大的調整,有一些學校就把新聞評析課程替換掉了。這樣的選擇其實是大有商榷餘地的。有學者曾經發表文章直指國內新聞教育的四大缺失,其中的一大缺失就是不讀新聞文本。他特別提到:「從受教育的角度看,最好的學習是模仿,不讀新聞文本,就失去了系統學習中外新聞發展史代表性文本的機會,特別是失去了觀摩那些新聞精品的機會,難以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自己學習與借鑑的新聞範本。」[2]
出現不讀新聞文本的現象,與一些新聞院系已經不再開設新聞評析類課程相關。現在,在國內從事新聞教育的人群中,有些人非常重視引導學生對新聞傳播的新技術的領會與掌握,而忽略對新聞傳播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的理解與學習。
新聞評析常見的另一種語境是,作為一種分析性文體出現在相關的書籍與報刊中。其主要特點的是針對具體的新聞作品進行分析評論,分析其製作特點,總結其成敗得失。《細節的力量——〈墜海漂流18小時的生命奇蹟〉評析》就是典型的新聞評析。《墜海漂流18小時的生命奇蹟》是由李培禹、張興軍采寫的一個新聞作品,獲得了第19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這篇新聞評析的作者表示自己被《墜海漂流18小時的生命奇蹟》所吸引,而且他還用富有感情的語言表達自己被其吸引的具體情狀:「我問自己:這篇作品為什麼能夠使我能隨行文的推進而心潮起伏?為什麼能夠使我在掩卷之後心神難寧?」[3]作者認為吸引他的是作品中的細節,隨後他對該文巧妙的細節採訪與安排進行了具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