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護教育——適齡適性
2024-08-14 22:12:36
作者: 劉湘梅
在媒體工作這麼多年,幾乎每年都要做關於寶寶安全的話題,每年都要提到寶寶的自我保護教育。但是,一位媽媽的疑問卻讓我對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又有了新的想法。
這位媽媽給兩歲多的兒子買了不少圖畫書,其中就有教育寶寶怎樣進行自我保護的。沒想到的是,淘氣的小傢伙聽懂了故事之後,不是從此謹記某些危險的事不能去做,反倒是在生活中效仿書中的「險情」。媽媽很是頭疼:原本是想教育他學會保護自己,怎麼卻成了「反面教材」,給他提供了以前想不到的危險事情,讓他興致盎然地去嘗試?
這樣的圖書、故事我也見過,也感覺是有點兒不對勁,但始終沒有想透到底是哪裡不對勁。這位媽媽的困惑一下子點醒了我,那就是,對3歲前的寶寶到底該以怎樣的方式進行自我保護教育。講故事當然是個好方式,但故事的內容卻是要有講究的。很多相關的故事只考慮到了「自護教育」這個主題,卻忽略了3歲前或者3歲左右寶寶的心理特點。
首先,這個年齡的寶寶最愛模仿。模仿大人的言談舉止,模仿動畫片裡人物的樣子,模仿大孩子做的事……故事裡的人和事,自然也是模仿對象之一。模仿是寶寶學習、探索的一種途徑,能夠幫助他們了解大千世界,熟悉社會生活,但他們的是非觀念和認知經驗都有限,所以,當他只是從故事中知道某件事很危險時,卻並不能真正領會危險何在。比如,你告訴他開水很燙,如果他從來沒被燙過,哪裡知道那種灼熱的、痛的感覺?好奇心強的寶寶免不了想嘗試一下。
其次,這個年齡的寶寶是自我的、叛逆的,因為他們正處於心理的「第一反抗期」。「不」是他們的口頭禪,而對於大人口中說出的「不」,卻總是躍躍欲試地對抗一下。關於自護教育的圖書里,最多的內容就是告訴寶寶,這件事危險不能做,那個東西危險不能碰。這恰恰會激起寶寶的興致——越不讓我做的事我偏要做做看!
想到這裡,是不是豁然開朗了?自護教育的確需要從小做起,但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一定要用不同的方法。我想,對於兩三歲的寶寶來說,與其把他並不能體會出來的危險一一列出,再限制他的行為,不如從最基本的規則意識的建立、正確使用工具和日常用品的方法等正向的教育開始。帶他過馬路時等紅燈,比單純地警戒他「過馬路不要闖紅燈」要實用得多;手把手地教他怎樣用剪刀才不會傷著自己,比限制他使用剪刀更能讓他滿意,既學會了一種能力,又避免了危險——你若限制,難保他不會偷偷地玩剪刀,那樣更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