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你的孩子
2024-08-14 22:06:51
作者: 劉湘梅
有一次參加一個育兒節目的攝製,現場看了一小段錄像,一個兩歲左右的小男孩,愛往高高的垃圾桶里扔鞋子。現場的幾位父母開始議論,總的來說,大家都認為,這個孩子這樣做主要還是搞不清垃圾桶的功用,應該給他講清楚,然後可以將環保教育帶入,進一步教孩子怎樣進行垃圾分類。
我有些感動,因為這幾位父母都是那麼認真、那麼投入,這是基於他們對孩子那份深深的責任和愛。他們能這樣討論其他孩子的事,對自己的孩子就更不用說了。
可是,他們確實沒有弄明白孩子這種行為的原因。不是什麼垃圾桶的問題,而是這個孩子處於動作的敏感期,他正著迷於「投擲」這個動作。給他一個球,一個玩具籃球架,他就不會再往垃圾桶里扔鞋子了。
你看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很多問題可能都是因為對彼此不了解而產生的。但話又說回來,小孩子的心思,父母哪能那麼容易就「猜」出來呢?
開車需要考駕照,可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沒有任何培訓任何專業指導就「上崗」的!即使我們這些受過專業教育的,哪個不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經常會有專業人士笑稱把自己的孩子當「實驗品」——通過一次次「實驗」,驗證教科書中的理論,然後更進一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找出與他相處的方式。
熊壯壯不是一個天生膽大的孩子,當他在某種事物面前畏縮時,我就會和他共同去嘗試。他兩歲的時候,我們去海邊,看見汪洋的海水,小傢伙就明確表示:「只玩沙,不玩水。」「好,就玩沙。」我先答應他。然後和他一起用沙子做麵包、做蛋糕,這當然要用濕沙子了,我就自己去海邊打水,讓他看到沒什麼危險,再帶他一起去,最後,他就能自己去了。與這種膽小的小朋友相處就得有足夠的耐心「誘敵深入」。
面對一個未知的孩子,通過觀察、學習、摸索,一點點解開這個小人兒身上的各種「謎」,這樣,你才能了解他,找到與他和諧相處的途徑。有時,你不得不仔細回憶自己小時候的想法、做法,才能夠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