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京戲
2024-08-15 18:36:25
作者: 張廣智
平生無嗜好,一不抽菸,二不喝酒,至於業餘愛好,則有多種,但倘說最愛,那就是看京戲了。這一愛好,是小時逐漸培養起來的。記得我伯父與叔父酷愛京劇,上海在1949年前,低檔的票價(多在三樓)可以帶小孩,免票放行,因而當我六七歲的時候,就與他們去福州路的天蟾大舞台和牛莊路的中國大戲院蹭看京戲,故自幼就對「四大花旦」與「四大老生」有所了解。五六十年代,延續了這種愛好,「文化大革命」中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觀看《紅燈記》與《智取威虎山》。近年來,看京戲更成了一種精神寄託,上海京劇院的新編歷史劇《曹操與楊修》、《貞觀紀事》尤其得到了我的激賞。我還把這種愛好,傳授與影響年輕人。有一次,我為研究生開設《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一課,曾邀選課者集體觀看京劇《王子復仇記》,並就東西方文化之異同,在課堂上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收穫頗豐,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之所以在正題前,多些筆墨,述說往事,意思是:這種愛好,也帶到了台灣。有一天,東吳地下餐廳進門處貼有一張海報,說台北國光劇團正在演出新編歷史劇:《胡雪岩》,學生票,很便宜。詢問之下,教師也可享受這種優惠。於是,我買了幾張票,與對此有點興趣的學生,一起去看。
說起胡雪岩(1823—1885),實乃中國近代史上聞名遐邇的紅頂商人,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與高超獨特的經商才能,經小說家的渲染,終於演繹成一個傳奇,猶如在昏暗的晚清上空划過的一顆流星,尤其經台灣作家高陽的小說《胡雪岩》的描述,又加電視連續劇:《胡雪岩》(陳道明主演版,1994年)、《紅頂商人胡雪岩》(巍子主演版,2004年)的傳揚,在一段時期成了人們街談巷議的歷史人物。至於京戲《胡雪岩》,我在大陸還沒見過。再說演出《胡雪岩》的是台灣地區著名的國光劇團,名角兒很多。演出地點在國家戲劇院。這座外觀典雅的大劇院,坐落在中正紀念堂旁邊,但還未進得院內,一睹芳華。總之,它吸引我去看。
是夜,我早早就從東吳出發,趕往大劇院。步入院內,金碧輝煌的建築,讓觀眾眼目炫燁。應當說,國光劇團演出的新編歷史劇《胡雪岩》,改編很成功,劇情緊湊,故事動人,有幾場戲,比如胡雪岩與左宗棠、胡雪岩與羅姐的「對手戲」,充分發揮了京劇擅長「唱」的特點,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劇曲調,既保留了京戲的特色,又有所革新,特別是吸收了民間曲調,很優美動聽。名角唐少華飾演胡雪岩,出色地演活了這顆「流星」。演畢,獲得了滿堂的喝彩聲。還值得記上一筆的是,這裡的謝幕頗具特色,劇場效應出奇的好。先是一組組謝幕,各組配對,這就很動人了。每組出場,都是掌聲一片。待到唐少華出場,頓時響起了一陣經久不息的掌聲……
需要補上一筆的是,此後我又看了幾次京戲。有一次是日場,在國光劇場由該團青年演員擔任主演,劇目是:《鴻鸞禧》、《盜甲》、《望江亭》,演出也很成功,尤其是青年演員劉珈後,扮相佳,唱功好,她把《望江亭》中的譚記兒演活了,倘假以時日,再加努力,前程無量矣。
末了,倘有人問,你能否登台演出或清唱一曲,擔當「票友」的角色?答曰:不能。一輩子愛看京戲,但只是「看」,而沒有「演」,這是很羞愧的。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對於京劇的觀賞,我仍處在「外行」階段,雖也能對它的流派唱腔或唱做念打,略知一二,但更多地為它的行頭、臉譜、程式、武打、功架等表層所吸引,看「門道」遜於看「熱鬧」。做一個地地道道的京戲迷,為傳承與弘揚國粹喝彩,於我而言,足矣。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