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08-15 18:29:34
作者: 張廣智
這本小書的完成,全賴北師大出版社譚徐鋒君的信任和支持。我的這些篇什輯集成書真能忝列「京師學術隨筆」系列,不辱諸大家之名聲嗎?對此,我並不自信,但小譚卻顯得頗有信心,他回想當年讀我主著的《西方史學史》時的情景;讚揚我已發表且散落在各處的文字,說它非常適合「學術隨筆」。就這樣,《瀛寰回眸:在歷史與現實中》被催生了。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然而,《瀛寰回眸》這一書名得來卻頗費心力。起先,我用《回眸:在歷史與現實中》作為書名,吟讀之餘,自覺尚可。譚君見後,說這套系列之書名,多是四個字或五個字,最好是個成語。我思忖良久,改成《回眸與省思》。
但我斟酌再三,自己倒覺得不認可了。正值苦惱之際,眼光不由落在案頭已出的「京師學術隨筆」系列之一:馮天瑜著《天光雲影:文化史漫記》。馮君書名《天光雲影》取自朱熹詩《觀書有感》之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詩後兩句有相當的知名度,常為人引用。但馮君逮住了第二句,取其前四字「天光雲影」作為書名,氣度不凡且充滿詩情畫意,不僅與其選編各輯內容連接,而且也切合他作為一名文化史家的身份,令人不勝歆羨。
由《天光雲影》一書,忽然想起三年多前與馮君在復旦相見時的情景:是時,我校召開「歷史學家與哲學家對話」學術研討會,我們以歷史學家的身份聯袂與會。那次會議與哲學家的「對話」,我已淡忘,唯有舊雨新知之間的真情,總是難以忘卻。曾記得:浦江夜遊時,在船頭,在晚上,我與天瑜遙看這兩岸燈火,回憶十多年前,楚天雲舒雲卷,觀東湖水中月影,又食武昌鮮魚……
「滬上一別,疏於問候,不知不覺間,已有三年多沒有謀面,時間過得真快啊!」我接通天瑜的電話,說道。
他對三年前的那次浦江夜遊,記憶猶新,回憶道:「那晚,涼意襲人,已知深秋矣,我們進入船艙,繼續神聊,是嗎?」
……
我說起當下的書名事。天瑜兄隨即說:「讓我想想,晚上再給你打電話,切磋一下,好嗎?」
晚,七時許,電話鈴響,那頭傳來老友的諍言:「你說的用『語絲』,立意不錯,比如《復旦語絲》或《晚霞語絲》,我以為都可以考慮。又如《博觀約取》也可以參考,這或許與你的世界史家的身份相符合。」
「這些都好,但閣下的《天光雲影》多有詩意,真讓我羨慕。」我即回覆說,「我也擬了一個,名《瀛寰語絲》?」
「好,《瀛寰語絲》好。」
電話那頭停頓了一下,我以為是斷線了,但沒有。瞬間又傳來他的聲音:「廣智兄,我想了一下,取你最先書名中的『回眸』,在文前冠以你現在說的『瀛寰』,合成《瀛寰回眸》,行嗎?」
「《瀛寰回眸》,行!」這本小書的書名,就此定下來了。我與馮天瑜教授合力打造出了一個雙方都覺得滿意的書名,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從中也顯示了我們之間的一份濃濃的學術情誼,更讓我難忘。
「瀛寰」者,廣闊無垠的大千世界也,乃受啟於先賢徐繼畬的《瀛寰志略》一書,它是近代中國人「開眼看世界」時代思潮中的一波浪濤,讓後人在認識世界與走向世界的進程中受益不已。進而言之,面對大千世界,「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世界歷史猶如一條長河,奔騰不息,在那裡,文化在演進,文明在更替,歷史的運動牽動歷史學的運動,傳統與革新相伴,東方與西方貫通。驀然回眸,這是一幅多麼色彩絢爛、多麼氣象萬千的「瀛寰」歷史長卷啊。然吾生有限,知也有限,像我這樣一個愚鈍之人,雖百般努力,也只能從中「博觀約取」,擷取一些「學海語絲」而已。倘如是,作為一個一輩子在世界史園地耕耘的人,也就心滿意足了。
小書收錄34篇文章,不包括「東吳散記」裡面的文字。大致分為四輯,除第四輯可獨立成篇外,其餘三輯互為聯繫,相互牽引,比如第一輯關於歷史與文明,第二輯關於史學文化,總之各輯之間,都難有一條明顯的邊界線,重要的都是為了傳達前述「瀛寰回眸」之旨趣。
這裡的篇什,長短不一,但文體都相似,都是隨筆,追求的是明白曉暢,而非高頭講章。它大部分發表過,另有的是未刊或最近新寫的。在彙編成書過程中,原文內容仍顯原貌,總之一仍其舊。當然,出於體例上的考慮,也做了一些技術性的文字編輯工作,如刪除了部分篇章原有的注釋,也改制了一些文章的標題等,這都是為了適應隨筆的文體。各篇文末均注有原文出處,未正式發表過的,則標出寫作時間。至於「東吳散記」,正如「題記」所言,這些文字是在客座東吳時的「隨記」,現藉助「瀛寰回眸」之力,從中摭拾一些,整理成文,得十二篇。既說「瀛寰」,哪有不寫「寶島」,何況這也是我人生中一段難以忘卻的學術經歷。要說散文,這或許就是一種散文吧。但就其內容而言,所言還是學林中的人與事,與前幾輯的學術文脈也是息息相通的。
還需說明的一點是,本書特邀張廣勇先生為第一、第二兩輯配圖,余兩輯由本人選入,以襯托文字的歷史語境,增強內容的現場感。復旦大學出版社編輯史立麗與我系博士研究生鄧歡,助我編輯本書甚力。蔡幼紋女士是這本小書的第一位讀者,在成書過程中,她總是不斷地為拙作「咬文嚼字」,給我以具體的幫助。在此,對以上提及的諸君,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小書既出,希望能得到讀者的喜歡,也期盼大家的批評指正。
張廣智2013年12月22日冬至日
於申城書馨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