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生態背景
2024-08-15 18:23:45
作者: 余新忠
江南是我國三大平原之一——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浙江省最大的兩塊平原——杭嘉湖平原和寧紹平原所在地,擁有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條件,是我國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區之一。
從地形上看,該區主要由平原和低山丘陵組成,其中又以平原為主。基本以太湖為中心,向東、向南的沿海地區,多為平原地形,其中蘇南平原和杭嘉湖平原地勢低平,中間略高,四周稍低,呈淺碟形,海拔一般2米至5米,中心地帶海拔低於3米。寧紹平原海拔大都也在10米以下,除少數孤立小山外,地形平坦,地表呈較均一的緩坡,自東向西、自內地向沿海微微傾斜。在太湖的西和西南方向以及寧紹平原的南端,則多為低山丘陵地形。其西南邊緣的天目中山區,是江南地勢最高的地區,以天目山脈為中心,聳立著為數不少的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山峰兩側,多為海拔200米至400米的丘陵地貌。而分布於寧紹平原南部的會稽和四明山地,也有少數海拔千米的孤峰,一般山體海拔多在500米至800米之間。此外,還有西部和西南部的茅山和宜溧山地和安吉低山等低山丘陵區,區內以海拔三四百米的丘陵為主。在中山的外圍和平原地區散落著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在山丘外沿或沿海一帶緣飾著壟崗地形;在山區內部,有河谷平原和山間盆地,較大的有諸暨盆地和新(昌)嵊(縣)盆地。
江南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至19℃,1月份在3℃左右,7月份多為28℃上下,全年無霜期240天至280天,年平均降水量1 000毫米至1 500毫米,其中有60%以上集中在5月至9月。由於氣候暖濕,光照充足,光、熱、水同季,有利於作物生長。加上中部太湖水體調節氣候,蓄積洪澇。因此,對發展農業極為有利,宜於稻麥、油菜、棉花等作物生長;濱湖丘陵地區可利用優越的小氣候條件,發展亞熱帶常綠果樹、茶葉、毛竹和蠶桑等經濟林木。
江南素有「水鄉澤國」之稱,河網如織,湖盪密布。平原地區河網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在5千米左右,杭嘉湖平原更到達12.7千米,為全國之首,湖泊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10%以上。我國最長的河流長江經該區北境流入大海,太湖沿岸有大小河流210條,形成太湖水系,是長江下游主要支流。太湖地區的自然水系,主要有苕溪、南溪和黃浦江三個系統。苕溪水系發源於天目山,分東、西苕溪2支,流至湖州以後匯合注入太湖,其一部分支流向東與杭嘉湖水網相遇。南溪發源於茅山和蘇、浙、皖三省界嶺山地,主流由宜興東氿、西氿流至太浦口入太湖,余支由宜興至白茅山之間化作眾多溪瀆匯入太湖。黃浦江水系分為3支,北有斜塘、泖河、攔路港與澱山湖相通,中為園泄涇上接俞匯塘,南為泖港承杭嘉湖來水,在松江米市渡以上匯合;由吳淞口入海。而在杭嘉湖以南地區,則有錢塘江、曹娥江和甬江三大水系。錢塘江又名浙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發源於皖南山區,流經富陽、蕭山、杭州、海寧等地,在海鹽澉浦注入杭州灣,通過運河與太湖水系相銜接。曹娥江是錢塘江下游的主要支流,自南而北流經新嵊盆地和蕭紹平原,最後在三江附近注入錢塘江口。甬江發源於奉化、新昌和嵊縣交界處的山地,流經奉化、鄞縣等地,最後在鎮海注入東海。江南湖泊密集,僅太湖地區(不包括寧紹地區)就有面積在0.5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189個。其中,太湖是我國的五大淡水湖之一,湖岸沿線長405千米,調蓄容量達44萬餘立方米。此外有名的湖泊還有陽澄湖、澱山湖、西湖、南湖、鑑湖、東湖等。除了自然的河流和湖泊外,這裡還有眾多歷史上各個時期開掘的人工河道。其中我國最長的運河——京杭運河縱貫太湖流域,它從杭州經嘉興、蘇州、無錫、常州由鎮江諫壁入江,與江北運河揚州通江口隔江相望。而各類小型的人工塘浦運河,早在宋元時代就已十分密集。北宋水利專家鄭亶撰《水利書》,詳細記述了這一結構:「五里七里為一縱浦,七里十里為一橫塘」;塘浦深1丈至3丈,闊20丈至30丈;通江達海之處,設堰閘控制,以便灌溉和運輸。[1]值得指出的是,這些河流湖泊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通過眾多的河港塘浦聯結成一個河網湖泊的水系整體,不僅有利於農業灌溉,更為重要的是,由此構成了本地區密集而便利的內河交通網絡。[2]
[1] 參見汪家倫、張芳:《中國農田水利史》,256頁,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0。
[2] 本節主要參考了馬湘泳等:《太湖地區鄉村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太湖地區農業史研究課題組:《太湖地區農業史稿》,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陳橋驛等:《浙江省地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陳橋驛《浙江地理簡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