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幼兒園常見傳染病的防控措施
2024-08-14 21:43:20
作者: 曹慧弟
(一)幼兒園常見傳染病分類
呼吸道傳染病:麻疹、猩紅熱、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水痘、流行性感冒、集中發熱。
消化道傳染病:細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急性出血性結膜炎、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
(二)幼兒園常見傳染病介紹
1.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傳染性極強,多見於兒童。其臨床特徵為: 發熱、流鼻涕、咳嗽、眼結膜炎,出現特殊的科氏斑(又稱麻疹黏膜斑)和廣泛的皮膚斑丘疹。麻疹病毒主要通過空氣飛沫直接傳播,也可經被污染的生活用品,在短時間、短距離內傳播,引起感染。
幼兒園出現該病後的控制措施如下。
(1)報告
出現1例麻疹病例後,及時上報。
(2)檢疫
接觸者觀察21天。一旦發現幼兒發熱,及早就診,及早隔離,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3)隔離
隔離至疹退或出疹後5天。患兒在家隔離治療,21天病癒後持複課證明返園。
(4)應急接種
根據上級衛生部門要求,對園內幼兒計劃免疫查驗,教職工進行必要的應急接種,如園所所在小區內發生麻疹病例,幼兒園內幼兒、教職工也應進行應急接種。
2.猩紅熱
猩紅熱的致病菌為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病菌侵入人體後,其表面的纖絲和細胞壁分泌的脂性胞壁酸黏附在人體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面,產生全身毒血症狀及皮疹。猩紅熱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也可通過被污染的用具或食物傳播,或生活密切接觸傳播。
幼兒園出現該病後的控制措施如下。
(1)報告
散發:出現1例(少於3例)猩紅熱病例。
暴發:出現3例/周/園猩紅熱病例。
(2)檢疫
接觸者觀察12天,注意觀察有無咽炎、扁桃體炎等嗓子痛的疑似患兒,發現後及時去醫院診斷治療。
(3)隔離
隔離7天至症狀消失後,咽試培養連續3次陰性,解除隔離。患兒在家隔離治療,21天病癒後持複課證明返園。
3.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腮腺炎或流腮,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其臨床特徵為:腮腺腫脹;一般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發展,狀如梨形,邊緣不清;局部皮膚緊張,發亮但不發紅,觸之堅韌有彈性,有輕觸痛;言語、咀嚼時刺激唾液分泌,導致疼痛加劇。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
幼兒園出現該病後的控制措施如下。
(1)報告
散發:出現1例(少於5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暴發:出現5例/14天/園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檢疫
接觸者觀察21天。
(3)隔離
隔離至腮腺腫脹完全消失為止,至少於發病後10天。患兒在家隔離治療,21天病癒後持複課證明返園。
(4)消毒
根據上級衛生部門指導,對發病班級及園所進行衛生消毒工作。
4.風疹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的急性傳染病,以低熱、全身皮疹為特徵,常伴有耳後、枕部淋巴結腫大。風疹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
幼兒園出現該病後的控制措施如下。
(1)報告
散發:出現1例(少於5例)風疹病例。
暴發:出現5例/14天/園風疹病例。
(2)檢疫
接觸者不檢疫。
(3)隔離
隔離至疹後5天。
5.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傳染率很高。其臨床特徵為:皮疹先發於頭皮、軀幹受壓部分,呈向心性分布。水痘主要通過呼吸道、直接接觸傳播。
幼兒園出現該病後的控制措施如下。
(1)報告
散發:出現1例(少於5例)水痘病例。
暴發:出現5例/14天/園水痘病例。
(2)檢疫
接觸者觀察21天。
(3)隔離
隔離至脫痂為止,但不得少於發病後14天。患兒在家隔離治療,21天病癒後持複課證明返園。
6.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也是一種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疾病。其臨床特徵為:突起畏寒、高熱、頭痛、全身酸痛、疲弱乏力。流行性感冒主要通過空氣飛沫直接傳播為主,也可通過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間接傳播。
幼兒園出現該病後的控制措施如下。
(1)報告
散發:出現少於5例或5~9例/2天/班流感病例。
暴發:出現10例/2天/班流感病例。
(2)檢疫
接觸者觀察3天,出現發熱等症狀應早期隔離。
(3)隔離
患兒在家隔離治療,退熱後48小時無臨床症狀者持複課證明返園。
(4)計劃免疫
流行性感冒流行前,加強宣傳,建議符合接種條件者接種疫苗。
7.集中發熱
由於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溫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升高(超過37.5℃),稱為發熱。
幼兒園出現該病後的控制措施如下。
(1)報告
散發:出現5例/2天/班發熱病例。
聚集性病例:出現10例/2天/班發熱病例。
暴發:出現10例以上/2天/班發熱病例。
(2)檢疫
接觸者觀察3天,出現發熱等症狀應早期隔離。
(3)隔離
患兒在家隔離治療,退熱後48小時無臨床症狀者可返園。
8.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症狀的腸道傳染病。其臨床特徵為發熱、腹痛、里急後重、大便膿血。細菌性痢疾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
幼兒園出現該病後的控制措施如下。
(1)報告
散發:出現少於3例細菌性痢疾病例。
聚集性病例:出現3例/3天/班細菌性痢疾病例。
暴發:出現10例/3天/園或者死亡2例細菌性痢疾病例。
(2)檢疫
接觸者觀察7天。
(3)隔離
隔離至病程結束停藥5天,或2次糞便培養陰性,可持複課證明返園。
9.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其臨床特徵為: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發熱,手、足、口腔等部位發生皮疹或皰疹。手足口病主要通過患者的糞便、污染的食物而傳播;直接接觸患者穿破的水泡亦會傳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患者的糞便在數周內仍具傳染性。
幼兒園出現該病後的控制措施如下。
(1)報告
散發:出現1~2例手足口病例。
聚集性病例:出現5例/周/園手足口病例。
暴發:出現10例/周/園手足口病例,或出現3個2例/周/班手足口病例。
(2)檢疫
接觸者觀察7天。
(3)隔離
隔離至自發病至病後14天,無症狀後,持複課證明返園。
10.皰疹性咽峽炎
皰疹性咽峽炎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疾病。其臨床特徵為:急起的發熱和喉痛,在軟齶的後部、咽、扁桃體等處可見紅色的暈斑,周圍有特徵性的水皰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結節)。大多數為輕型病例,有自限型(1~2周)。
皰疹性咽峽炎多見於3~10歲兒童,易發於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發生由不同型別病毒引起的病症。潛伏期3~10天。多以突發高熱開始,24~48小時可達高峰,體溫升至39℃~41℃,伴頭痛、咽部不適、肌痛等,嬰幼兒常有嘔吐、拒食現象,甚而發生高熱驚厥。
幼兒園出現該病後,同手足口病管理措施。
11.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又稱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是由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中的70型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暴發流行的自限性眼部傳染性疾病,偶由A24型柯薩奇病毒引起。其臨床特徵為:患者迅速出現異物感、眼磨痛、流淚、畏光,以及水樣分泌物增多。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主要是通過與病人接觸傳染。
幼兒園出現該病後的控制措施如下。
(1)報告
散發:出現1例(少於5例)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病例。
暴發:出現5例/14天/園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病例。
(2)檢疫
接觸者觀察14天。
(3)隔離
隔離至自發病之日起7~10天並無其他臨床症狀者持複課證明返園。
(4)消毒
患兒直接接觸的物品,如毛巾、被褥等都應用消毒液浸泡或陽光暴曬等方式消毒。
12.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
引起該病的諾如病毒是一種引起非細菌性急性胃腸炎的病毒。其臨床特徵為:腹瀉、嘔吐、噁心,或伴有發熱、頭痛等症狀。諸如病毒感染性腹瀉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
幼兒園出現該病後的控制措施如下。
(1)報告
散發:出現少於10例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病例。
暴發:出現10例以上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病例。
(2)檢疫
接觸者觀察2天。
(3)隔離
隔離至無腹瀉、嘔吐等症狀3天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