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薄弱高中轉型為綜合高中的模式選擇
2024-08-14 21:35:29
作者: 肖建彬
薄弱高中轉型綜合高中的學校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城市薄弱高中,另一類是農村薄弱高中。這一時期,農村薄弱高中轉型綜合高中的發展進程相對滯後。1999年起,隨著高校擴招,高中教育的逐步普及,由職業高中招收普高班而形成的綜合高中占有絕對優勢。
城市薄弱高中轉型綜合高中的探索發展,得益於《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推進。城市薄弱高中轉型綜合高中的試點工作得以全面展開。比較有代表性的地區或學校有上海市、北京市、江蘇省等地區,杭州第九中學、南京行知實驗中學等學校。
城市薄弱高中大都經歷了兩次升級改造,第一次轉型為綜合高中,在多樣化和特色化的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優勢。第二次轉型升級為有特色的優質高中資源,真正成為適合學生發展的「融合制」綜合高中。
例如,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上海市教委」)「九五」規劃重點課題「上海高中階段教育規模結構布局調整及多樣化辦學模式研究」課題組就普通高中辦學模式展開研究。上海普通高中辦學模式改革的難點是一般中學。這類學校生源的文化知識基礎比較薄弱,高考升學率較低,按側重升學預備教育模式辦學相當困難。試點學校大都呈現出普通教育基礎上兼有職業教育的特徵,即在普通高中教育中融入、滲透職業教育的成分,形成綜合型普通高中辦學模式的雛形。其主要具有以下四種特徵。[13]
第一,開設多種課程。除了普通高中必修課程外,學校還開設屬於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如「計算機應用與維修」「車工鉗工專業技術」「影視GG」等。開設多種課程,適應就業預備教育需要,這是綜合型普通高中辦學模式形成和發展的開始。
第二,實行彈性學制。試點學校的學生,參加上海市普通高中九門學科會考,成績合格,即可參加高考;不參加高考或未能考入高校的,可以畢業,也可以繼續參加中專或職校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成績合格,可以取得第二學歷。實行彈性學制,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這是綜合型普通高中的重要特徵之一。
第三,試行「雙文憑」制或「一張文憑多張證書」制。「雙文憑」制即學生參加全市普通高中九門學科會考,成績合格,取得普通高中畢業文憑;繼續參加中專或職校一年或二年的學習,成績合格,可以取得第二張文憑;「一張文憑多張證書」即除了成績合格可以取得普通高中畢業文憑外,學生在校期間參加社會有關部門組織的考試,如「計算機等級考試」或「辦公自動化考試」等,成績合格,可取得相應的證書。在普通教育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取得「雙文憑」或「一張文憑多張證書」,多掌握一些就業需要的職業知識和技能,是綜合型普通高中辦學模式開始形成的一種標誌。
第四,合作辦學。試點學校與中專或職業學校,或其他有關教育單位合作或協作辦學,以彌補學校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力量的不足。聯合辦學起初體現出了普職一體的初步特徵,這為最終實現普職一體化、形成綜合型普通高中辦學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請記住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試點學校的這些基本特徵,可以說標誌著綜合型普通高中辦學模式的雛形已經形成,已經與美國的綜合中學有些類似。
上海普通高中辦學模式改革,嘗試探索普職滲透教育、升學預備教育、就業預備教育和特色教育等多種模式辦學,符合高中教育形式多樣化的國際趨勢。但是,試點綜合高中在辦學目標、辦學主體和課程設置等方面仍需進一步討論研究。
例如,試點學校內部,既有「普通班」,又有「普通職業班」。綜合型普通高中所兼有的職業技術教育成分,只能在「普通職業班」群體學生中得以體現,而在「普通班」群體學生中還難以實施。雖然「普通班」試行「二一分段,高三分流」,但是,分流的實科教育或職業教育,在實施中困難重重。因為,實科或職業教育,是對普通教育的一種附加或填補,不是普通教育基礎上的職業教育的有機融入,很難受到學生的歡迎,因此,它不是一種「綜合教育」,而是比較無奈的「附加」教育,或「填補」教育。[14]
這裡,需要深思的問題是在一所學校里,實行綜合型一元化的普通高中教育,還是普通教育與綜合教育分離的二元化教育。這與由職業高中改造成的綜合高中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也可以說,這是創辦綜合高中時必須面對的根本性問題,即如何在辦學目標、模式選擇及課程取向上體現其綜合性的本質。
在課程取向的選擇上,上海試點學校立足開設多種課程,一般的做法如下。[15]以全市普通高中的會考要求為基礎,調整和刪減必修課的教學內容,適當降低教學要求,騰出一定的課時,增加職業教育的課程或教學內容。因此,在課程上,是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課程技術處理上的疊加,還沒有實現課程的綜合化和多樣化。但是,不以課程的綜合化、多樣化為依據,要實現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一體化的辦學目標,也是不可能的。
綜合型普通高中課程的多樣化,其課程目標的指向,一般來說,應當是職業共通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有比較充分的選擇餘地。上海近年來產業結構的調整顯示:「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過於專業化,難以滿足學生就業後由於產業結構或職業轉崗的需要;同時,普通高中傳統的『普通』教育內容,也有一部分不適應學生的就業或職業專崗的需要」[16]。
北京市也有一些普通高中進行了辦學模式的改革,地安門中學從1985年開始創辦綜合高中。他們在高一、高二時加強基礎課,學生通過各科會考,同時讓學生掌握兩三門通用技術,如計算機應用、中英文打字、家用電器維修等。學生升入高三時,準備考大學的進入文科或理科班學習;準備就業的則進入專業班加強專業技能的學習訓練。[17]
1990年,南京行知實驗中學率先在江蘇省進行高中階段「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的整體改革實驗,探索薄弱普通高中逐步走出困境的路子。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其呈現出四個特點:初步形成了「三教統籌,相互溝通,多向交流」的辦學格局;「必修加選修,課程加活動」的課程結構;「上掛、橫聯、下輻射」的辦學運行網絡;「一張文憑,多種證書」「一門進,多門出」的辦學特色。[18]
2004年,杭州市第九中學積極探索綜合高中的辦學模式經驗以《學會選擇——杭州九中「綜合高中」辦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為題發表在《教育探索》上。杭州市第九中學圍繞「讓學生學會選擇」的教育理念,構建起有特色的綜合高中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有著鮮明的四大特點:一個進口,多個出口;多次分流,多次選擇;普職融合,校際流動;學制靈活,強調技能。為支撐這種教育模式,學校採用了「厚基礎、活模塊」的課程結構形式、「面向全體、尊重個性」的學分管理辦法和「橫向交流、縱向銜接」[19]的管理思路。杭州市第九中學的具體做法如後文。
讓學生將職業性向的選擇權一直保留到高三年級。在三年中,學生經過多次選擇,最後流向四個出口,即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和就業。學生在高一結束時可以分流,在高二結束時也可以分流,甚至在學年的中途、學期的中途還可以分流。學生還可以享受普高、職高轉換的自由,四個出口選擇的自由,轉學、休學、復學的自由。學校完全尊重學生的意願,讓學生有最大的選擇空間,可以充分自由地發展。
杭州九中綜合高中還設置了「第四學年」,實現學制的靈活性,有三年制的,有四年制的。儘量延長沒有就業門路的學生受教育的年限,讓他們在走上社會之前再做一次選擇,幫助他們掌握立足社會的技能。
學校課程設置主要採用「厚基礎、活模塊」的板塊結構形式,將學科內容分為四大板塊:基礎學科板塊、人文學科板塊、自然學科板塊和專業技能板塊。「厚基礎」指基礎學科板塊按學科課程模式進行教學,便於學生系統紮實地掌握學科的基礎知識和自學的能力。「活模塊」指在自然學科板塊、人文學科板塊和專業技能板塊中設置必修和選修兩類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愛好以及高校對人才的需求靈活選擇,這就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學校為保證課程實施,採用學分管理辦法。學分由基礎學分、績點學分和附加學分三部分組成。基礎學分反映學生達到合格標準課程的學習活動總量;績點學分反映學生取得基礎學分的學習質量;附加學生由創新學分和獎勵學分兩部分組成,反映學生開展創造性實踐活動的狀況、個性特長的發展狀況和超越冒尖的程度。附加學分單獨立項,當基礎學分總分達不到規定要求時,附加學分可轉換為基礎學分。
總之,綜合高中可以幫助較薄弱高中緩解一部分升學壓力,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根據學校特色優勢尋找發展路徑,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個性及升學、擇業的志向,自主、靈活、多方位地選擇出路,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就業者文化層次的需求,從而更好地實現普通高中教育的「雙重任務」。
綜合高中這種辦學模式比較適用於一般高中,尤其是農村地區的普通高中。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強調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可發展部分綜合高中,推遲到高三年級分流的同時,也有人呼籲「經濟欠發達地區應及早試辦綜合高中」[20]。要農村地區試辦「綜合高中」可以吸引一部分家在農村、成績較好、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初中畢業生報考。綜合高中也能比較有效地抑制「普高熱」對職校招生的衝擊,緩解就業的壓力。
從我國高中教育改革發展實踐來看,我國綜合高中實踐探索興盛於1995—2009年,大體遵循著兩種選擇模式,即職業高中改辦的綜合高中和薄弱高中轉型而成的綜合高中。這些具有綜合性質的高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分離狀況,促進了我國高中階段「普職融通」與「普職一體化」的進程,也助推了我國高中教育的普及化、均衡化、優質化和多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