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拼盤式」課程取向——升學與就業誰主沉浮?
2024-08-14 21:35:09
作者: 肖建彬
綜合高中作為實施綜合化中等教育的場所,要實現普通教育、職業教育與升學教育的高度綜合統一,首先就表現在課程設置的綜合化上。在現實操作中,綜合高中教育的課程體系多是「拼盤式」的簡單疊加,即綜合高中教育=升學預備教育+就業預備教育,相應地設置兩類課程,兩類課程缺乏有效整合,學生要學習的課程門類增多,學業負擔重,學習成效差。職業高中的優勢特色不明顯,導致綜合高中的學生在文化素養上不如普通高中的學生,在專業技能訓練上又不及職業高中的學生,缺乏就業能力。到2009年,經濟發達地區的由職業高中演變而成的綜合高中,基本上處於全面停辦或銳減狀態。
我國綜合高中所採用的常見的課程設置與課程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種[6]。
第一種,「直接分流」模式,即普高班與職高班從高一開始分流,雖是綜合高中的辦學模式,但相當於一校兩制,兩類學生和兩類課程基本沒有交叉融合。
第二種,「2+1」模式,即前兩年以實施普通高中教育為主,適當增開職業教育和職業指導課程,按普通高中計劃授完高中課程後參加全省高中會考,待高二會考結束後實行兩類教育的分流。不同類型的學生分別按普高、職高的培養目標及其相應要求,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案。這是我國綜合高中的主要模式。
第三種,「1+2」模式,即在高中入學後第一年按普通高中培養方案進行,並適當進行職業思想的指引,待到高二根據學生的需要與意願分流,分別實施對口高考授課與職業教育。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第四種,「普職分段相加」模式,其中有「2+2」「3+1」「2.5+1.5」「2.5+0.5+1.0」「2.5+2」等多種形式,學生高中會考合格後,進行一定年限的職業技術教育,獲得相應的證書與文憑。
辦綜合高中還有必要嗎?2007年,《上海教育》發表題名《辦綜合高中還有必要嗎》的評論文章。文章作者認為,綜合高中具有「普職滲透」,人才培養多樣化的特點,綜合高中本應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與辦學初衷的背離使其遭遇了嚴峻挑戰,即將實行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對綜合高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早在2001年,也就是上海正式試點綜合高中的第三年,上海市教育科學院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對上海中職試辦綜合高中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當時中職學校在試辦綜合高中過程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8]
一是對綜合高中的概念理解存在誤區。大家普遍認為綜合高中是「普教+職教」,培養目標主要是「升學」。學校在招生宣傳上迎合社會「高中熱」的趨勢,突出「高中」字眼,進而引起人們產生「綜合高中即為中職學校內的『普高』」的誤解。
二是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調查結果顯示,當時超過50%的試點學校把培養目標定位為「雙學歷文憑」,25%的學校則是「單文憑,以升學為主」。而其課程設置基本上都是「普通高中課程+職業高中課程」,且以普通高中目標為主要教學目標。三年姓「普」一年姓「職」的模式,等於讓學生在承擔普通高中課程的基礎上又承擔了職業課程的學習,而學生僅靠最後一年強化職業教育獲得的中職文憑,其含金量又無法和正常的中職學生相比。
三是受師資水平不高和實驗設備短缺的影響,教育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由於多數學校缺乏合格的高中課程的教師和理化實驗條件,因此造成很多高中課程中必需的實驗課程無法進行,使正常教學受阻,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由上海市職業高中演化而成的綜合高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正是以「升學」為導向的綜合高中的先天缺陷,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由於此類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因此直接導致一批學校難以為繼,最終退出綜合高中的行列。
綜合高中十年的發展期,正是普通高中蓬勃發展的十年,當時教育部決定在2000年以前分期分批建設並評估驗收1 000所左右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以下簡稱「示範性高中」)。2000年之後,各省市的「示範性高中」建設與評估工作不斷深化,使普通高中的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隨著教育資源不斷優化,學生接受各類教育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想升學的學生擁有了更多的通道,面對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夾擊,綜合高中存在下去的價值在哪裡?高中階段應該給學生進一步選擇的機會,而不是過早地分流和職業定位。這已引發了各界的深入思考。我們認為,綜合高中的價值可能在於回歸綜合高中的教育本質,構建適合綜合高中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在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尋求第三條道路,實現普職融通,合理分流,促進學生多元發展與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