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幼兒心理發展概論(第2版)> 七、目前較有影響的幼兒心理發展觀

七、目前較有影響的幼兒心理發展觀

2024-08-14 21:12:26 作者: 孫杰 張永紅

  (一)社會生態學的心理發展觀

  

  這一發展觀由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於1979年提出。他強調從人的生態環境出發研究兒童的發展,要特別重視人「發展的生態學」問題。布朗芬布倫納認為兒童的發展是其生態環境作用的結果,兒童心理發展的生態環境主要由相互聯繫的五個子系統組成。

  (1)微系統:兒童成長中直接接觸和產生體驗的環境。如家庭、學校、社區及少兒活動中心等。

  (2)中系統:兩個或多個微系統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彼此作用,是由多個微系統環境所組成的系統。如家庭與學校的關係、學校與社區的關係、家庭與同伴的關係等。

  (3)外系統:個體並未參與其中,但卻對其成長產生著影響的那些環境以及這些環境的聯繫和相互影響。如父母工作的性質、要求、條件等因素。

  (4)宏系統:個體所處的整個的社會組織、機構和文化、亞文化背景,它涵蓋了前述的微系統、中系統和外系統,並對它們發生作用,施加影響。

  (5)時間系統:個體的生活環境及其相應的種種心理特徵隨時間推移所具有的變化性及其相應的恆定性。如一個人隨其成長和生活結構、社會經濟地位、職業等的變化會形成各種相應的心理特徵。

  (二)現代生物學的心理發展觀

  現代生物學突出強調生物遺傳因素對個體發展的作用,其主要思想流派有習性學、社會生物學、進化心理學和行為遺傳學。

  習性學是研究動物在其自然環境中的習慣或行為的科學,也稱動物行為學。習性學對心理學的直接影響是發展心理學中「關鍵期」的概念和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的依戀理論。

  社會生物學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美國動物學家威爾遜(E.O.Wilson)提出。是研究動物在其自然環境中的習慣或行為的科學,也稱動物行為學。社會生物學家主要關注利他行為。

  進化心理學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末,主要創始人有巴斯(David Buss)、科斯米德斯(Leda Cosmides)和圖比(John Tooby)等人。它是綜合社會生物學、進化生物學、進化認識論等理論及當代心理學的一些研究方法而提出的新的研究取向。

  行為遺傳學以解釋人類複雜行為現象的遺傳機制為其研究的根本目標,探討行為起源、基因對人類行為發展的影響,以及在行為形成過程中,遺傳和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它包括定量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行為遺傳學家認為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促使個體的發展。將遺傳和環境間的作用歸為三種方式:被動的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喚起的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主動的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

  (三)兒童「心理理論」的心理發展觀

  對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認知發展研究的焦點。所謂「心理理論」是指個體對他人心理狀態、他人行為與其心理狀態的關係的推理或認知,個體藉此可監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判斷、解釋和預測他人的行為。

  許多心理學家提出了自己的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①理論論。認為兒童對心理狀態的理解是一個理論建構的過程。②模塊論。認為兒童心理理論是一種內在的能力,個體出生時心理理論模塊就已經存在於個體的神經系統中。③模擬論。認為兒童通過內省來認識自己的心理,然後通過激活過程來把這些有關心理狀態的知識轉化在他人身上。④匹配論。認為心理理論發展的前提是嬰幼兒必須意識到自己與他人在心理活動中處於等價的主體地位。⑤執行功能說。認為執行功能可能會影響心理理論的發生,也可能影響心理理論的表達。⑥社會文化結構論。認為兒童的生活環境及兒童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對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表明,兒童擁有完善的心理理論對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提高閱讀能力、促進元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接受學校教育等方面具有促進作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