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國繪畫欣賞
2024-08-14 20:49:33
作者: 時芹
一、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
中國繪畫史歷史悠久,經歲月長河的奔流不息,已經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繪畫藝術技巧,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正如牡丹為中國國花,也如長城為中國國牆,是一支可代表中國獨特文化的藝術分支。
中國繪畫歷史悠久,遠古時期出現了原始岩畫和彩陶畫,戰國時期出現了帛畫。這些早期繪畫為後世中國繪畫以線為主要的造型手段發展奠定了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了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題材趨向繪畫歷史人物、書中人物,此時山水畫、花鳥畫也初現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準。隋唐時期繪畫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人物畫多用來再現貴族生活,人物造型上都呈現了鮮明的特性。五代兩宋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很大的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從甘肅、內蒙古、山東以及東北各地的原始岩畫及1986年發現於甘肅秦安大地灣原始地畫來看,中國繪畫的歷史已不下5000年。唐代的張彥遠著作《歷代名畫記》中表明,中國繪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傳說時代,指出那時的象形文字便是書寫與繪畫的統一。以漢族為主,包括各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採取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繪畫。
(一)中國傳統繪畫的分類
中國傳統繪畫可分為陶、瓷器畫、壁畫和國畫等。
1.中國陶、瓷器畫
(1)概述
自中國古代器皿發展以後,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古代藝術家發現,這些介質都是承載畫面的絕佳物體,於是,繽紛的色彩和豐富的紋樣出現在這些器物上。以質樸明快、絢麗多彩為特色的仰韶文化與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圖案,是我國先民的傑出創造。此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一定數量的彩陶。仰韶類型的彩陶以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面魚紋盆》最具特色。
陶器出現的具體年代,目前尚難確知。根據考古發掘材料估計,約在八九千年以前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幾千年來一直是人類的主要生活用具。這時的陶器由於燒造工藝的不同,還出現了紅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種。與此同時,人們為防止陶器經火燒或水浸泡斷裂,而在泥土中摻入砂子,燒製成泥質夾砂灰陶和夾砂紅陶。此類陶器多用於烹調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故又有泥質陶和夾砂陶之分。
(2)發展史
裴李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村首先發現,經碳十四測定距今約8000年,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與此同時,在河北武安縣磁山也發現同時期的文化遺址,出土陶器帶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彩陶年代距今約7000~5000年。陶器皿種類主要有盆、罐、缽和小口尖底瓶等,質地有泥質陶和夾砂陶。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於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仰韶文化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當前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共計2040處,占全國的仰韶文化遺址數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人面魚紋盆,見圖7-2-1)。
圖7-2-1 人面魚紋盆
圖7-2-2 商代白陶
屈家嶺文化。它是繼仰韶文化之後分布在江漢流域的一種文化,測定年代距今4000多年。大汶口文化,是繼仰韶文化後、龍山文化之前在東方的一種古代文化,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其陶器器型和紋飾也自成特點。龍山文化,據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約4300~3800年,黑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尤以「蛋殼黑陶」最為精美。同時,龍山文化晚期還出現用高嶺土燒制的白陶,為後來原始瓷器的發明奠定了基礎。商代,青銅器的製作成就輝煌,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仍以陶器為主。商代陶器以灰陶為主,當時已有專門燒制泥質灰陶和專門燒制泥質夾砂灰陶的不同作坊。但到後期,白陶和印紋硬陶有很大發展,尤以白陶最為精美,紋飾採用青銅器的藝術特點,裝飾華麗,彌足珍貴。同時,還出現了用高嶺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商代白陶,見圖7-2-2)。
西周以後,陶器種類繁多,除陶生活器皿之外,還有磚瓦、陶俑和建築明器等。到戰國、秦漢時期,用陶俑、陶獸、陶明器隨葬已成習俗。因此,制陶業更加繁榮。近年在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在陝西咸陽、江蘇徐州發現的西漢時期兵馬俑,其造型之精,陣容之宏偉,為世界所罕有,但其色彩並不豐富。漢代,由於社會穩定,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厚葬風氣在民間普遍盛行,制陶業大量燒造陶明器用以隨葬。這時,戰國時期出現的彩繪陶器得到發展,釉陶也普遍應用,同時在陶明器上用白粉、墨書文字者也大量出現。到東漢晚期至三國,瓷器的燒造技術逐漸成熟,陶器才為瓷器所取代,而退居次要地位。
圖7-2-3 唐三彩
唐三彩屬鉛釉陶器,採用高嶺土胎,施彩釉燒制而成,是中國鉛釉陶器中最為璀璨的陶器文化之一。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的誕生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採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駱駝唐三彩,見圖7-2-3)。
青花瓷。宋徽宗時期的汝窯,專供宋皇室使用,而窯官將汝窯瓷燒制完成後,請示宋徽宗為其色定名時,徽宗御批:「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此後,天青色即為汝窯瓷欽定的顏色名。青花瓷器,又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瓷器胎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選定宋朝時曾盛極一時的汝窯瓷,主要是因為它的珍稀度。因為戰亂的關係,又受釉料配方與燒制過程的窯變等因素制約,全世界現傳世的汝窯珍品竟只有70餘件,堪稱國之重寶,彌足珍貴。
2.中國壁畫
壁畫可說是最原始的繪畫形式。相傳最早的壁畫是在法國一個山洞中發現的,因此有時壁畫也稱洞穴畫。壁畫因其特殊的保存方式得名。壁畫的保存方式也決定了它的珍貴程度,承載壁畫的牆體、建築、岩體、洞穴、墓室等經常面臨時間長河的嚴酷考驗。中國古代壁畫,是繪在建築物的牆壁或天花板上的裝飾性圖畫,是古今中外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種繪畫形式。中國壁畫自古以來就具有獨特的氣派與風格,它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1)中國古代岩畫
近年來,在中國的許多省份發現了岩畫(見圖7-2-4),它是區別於陶器繪畫的重要古代繪畫方式,使得史學家們將中國繪畫藝術的起源推前至舊石器時代。在這些眾多的發現中,也包括了許多描繪人的圖像,有些堪稱宏幅巨製。內蒙古陰山岩畫就是最早的岩畫之一。在那裡,祖先在長達10000年左右的時間內創作了許多這類圖像,這些圖畫連綿整個山體,東西長達300公里,是一幅巨型壁畫。類似的圖像還可以在蘇北的連雲港孔望山將軍崖岩畫遺址中見到(見圖7-2-5)。
圖7-2-4 陰山岩畫《狩獵圖》
圖7-2-5 將軍崖岩畫
到了新石器時代,我們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地處邊遠地區的神秘岩畫。在雲南滄源發現的岩畫反映了人類在一定時期的活動,包括狩獵、舞蹈、祭祀和戰爭。岩畫的構圖更趨於複雜,所表現的內容也由單個的物體發展為互相關聯的具有動感的人。它們的存在,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繪畫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魏晉時期的壁畫。在漢代北方,墓葬壁畫依然流行。在東北和西北這兩個地處偏僻的區域發現了繪製於公元3世紀到4世紀上葉的墓葬壁畫。當時許多中原人為躲避戰亂而移居到那裡。在朝鮮安岳的3號墓中,其結構、裝飾以及墓中的文字都表明墓主來自中國。
(2)中國古代墓室壁畫
墓室壁畫作為中國傳統壁畫的重要一翼,它一般繪於墓室的四壁、頂部以及甬道兩側。墓室壁畫的內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動情況,也有神靈百物、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日月星辰以及圖案裝飾,目的主要是說教和對亡者的紀念或者希望死者在冥間幸福。
秦代的墓室壁畫遺蹟,迄今尚未發現。但是漢墓壁畫的發現,則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就開始了。相傳出自洛陽八里台的那組空心磚壁畫,是有關西漢墓室壁畫的首次重要發現。1931年,遼寧金縣營城子壁畫墓的清理,則揭開了東漢墓室壁畫的面紗。在隨後的數十年間,在全國各地又發現了四十餘座壁畫墓,為探討漢代繪畫藝術的發展狀況,提供了最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漢墓壁畫最早發現於20世紀早期,迄今為止,見於考古發掘報告、簡報、調查紀錄、簡訊的漢代壁畫墓已達60多座。這些壁畫墓分布在河南、陝西、甘肅、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山東、安徽、四川、江蘇等地,其中以河南和陝西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分布最為集中。漢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充滿朝氣的時代,也是中國藝術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奠基時代。喪葬文化的繁榮直接導致了墓葬繪畫的勃興,墓室壁畫即是漢代喪葬文化和繪畫藝術的傑出代表。漢墓壁畫在繼承南楚藝術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從而形成了極具時代特色的藝術風格。精緻、奇特的場景組合,凡世、幻境的現實場面相互混合,畫面構思奇巧,造型古樸,線條靈動,風格渾厚質樸,力量感強、運動和氣勢,表現出寬廣豪邁、深沉雄大的氣魄和時代精神。
(3)中國古代石窟壁畫
自佛教傳入我國,除墓室壁畫外,還大量出現宣傳佛教內容的壁畫。在甘肅、河南等地的石窟寺中,就存留著許多美麗的佛教壁畫。
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敦煌莫高窟所珍藏的藝術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寶。
圖7-2-6 佛教壁畫
圖7-2-7 敦煌壁畫「飛天」
敦煌壁畫形象逼真,尤其是「飛天」圖案(見圖7-2-7),被唐朝人讚譽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成為敦煌壁畫的象徵。敦煌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境內,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至今保留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3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尊,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敦煌藝術極感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敦煌壁畫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的。環顧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赤身女人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跡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堪稱「牆壁上的圖書館」。
3.中國國畫
(1)國畫概述
中國畫一般稱之為丹青,丹青指我國古代繪畫常用朱紅色、青色。如《晉書·顧愷之傳》記載:「尤善丹青。」比喻堅貞。因丹青兩色不易變易:丹青不渝。其傳播介質主要是在絹、紙上並加以裝裱的捲軸畫,簡稱「國畫」(見圖7-2-8)。
圖7-2-8 國畫
「國畫」的繪畫工具是用中國所獨有的,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絹、宣紙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色彩搭配上可分為水墨畫、水墨丹青等。
(2)國畫歷史
中國山水畫,「出現在戰國之前,滋育於東晉,確立於南北朝,興盛於隋唐」。晉室東遷,士大夫們留連山水,江山景物之美,觸景生情,促進了山水畫的興起。其中宗炳所撰的《畫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畫理論文章。隋代雖然只有短短30年,在山水畫上,卻有著開繼的作用。除了界畫的興起,最重要的是出現了展子虔和他的《遊春圖卷》。《遊春圖卷》是我國現今所見最早的捲軸山水畫(見圖7-2-9)。
圖7-2-9 《遊春圖卷》
山水畫在唐代出現了繁榮局面,建立了兩種不同的風格,從而使其更具有了劃時代的意義。其中一派是以李思訓及其兒子李昭道為代表的青綠山水。他們繼承並發展了展子虔以來的傳統畫法,被後人尊為北派山水的始祖。「二李」的畫法是以墨筆勾勒輪廓,用青綠重彩設色,畫樹多用夾葉樹,有時還用泥金勾填,產生金碧輝映的藝術效果。另一派為水墨渲染,以王維、張璪和王墨為代表。王維的山水皴法甚簡,以渲染見長,對後世影響很大,以至把他定為南宗之祖。
畫聖吳道子以人物畫見長,兼寫山水,創水墨寫意的「一體」,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
晚唐以來,山水稍衰,至五代則有荊浩,關仝和董源的崛起。關是荊浩的學生,晚年時成績超過老師。荊浩,關仝長期生活在河南、陝西、山西一帶,與後來學習他們的北宋李成、范寬形成了北方派系。
宋代是山水畫的鼎盛時期,其中最有創造性、最有影響的是與董源並稱「北宋三大家」的李成、范寬以及米芾、巨然。北宋末葉,米家山水在山水畫流派中異軍突起。宋室南渡以後,水墨山水畫風大變,出現了「南宋四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的斧劈皴派系與以前的水墨畫分道揚鑣,成了南宋150年間的主流,直至元初。李唐創造了「大斧劈皴帶披麻水筆」。
中國山水畫到了元代又一大變,筆墨意趣臻於精逸。特別是水墨山水,更是風靡一時,在元代畫壇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元代最有影響的山水畫家是趙孟頫、高克恭以及稱為「元四家」的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等。明代山水畫雖然十分發達,但是整個畫壇都籠罩在復古風下。清代沿襲了明代的摹古保守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