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書法藝術的四要素
2024-08-14 20:47:52
作者: 時芹
書法藝術的視覺形象與其內在的生命意蘊的構成,正是建立於書法的各個基礎要素之上。對於書法欣賞者來說,了解一些有關書法的知識,懂得書法藝術的基礎語言,才能更好地欣賞中國書法。書法四個要素主要是指筆法、字法、章法、墨法。
(一)筆法
筆法一般包括執筆之法與用筆之法。
●「押」:以食指第一指節斜而俯地出力,貼住筆管之外側,位置和大拇指內外相當,配合在一起,約束住筆管。
●「鉤」:在大拇指、食指將筆管約束住的情況下,再以中指的第一、二指節彎曲如鉤,鉤住筆管之外側。
●「格」:無名指用甲肉之際緊貼筆管,用力將中指鉤向內側之力擋住。
●「抵」:小指緊靠在無名指後,以增加力量,擋住中指之「鉤」。
圖6-2-1 五指執筆法正面、反面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執筆除了掌握指法之外,還需掌握「指實、掌虛、腕平、掌豎」等動作要領。書寫之時要精力集中,舒適、自然。寫小字宜坐著書寫,寫中字或大字宜站著書寫。坐姿要求身直正、腰直、臂開、足穩。站姿要求兩腳與肩同寬,上身微傾,便於發力。
正常的書寫是通過指、腕、肘、身的協調動作來完成的,常用運筆的方法有三種:一是指運法,二是腕運法,三是肘運法。書法家張廷相曾說:「運筆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指運法是指運用手指部分進行書寫的方法,又稱枕腕式。將左手墊於右手之下。固定腕部,只剩下手掌手指部分可動,適合用於小字。
●腕運法就是固定肘部,將腕部提起,一般通稱懸腕式。可以書寫較大的中字。
●肘運法是連肘部一起懸空,以肘部來運筆,一般通稱懸肘式。而此法以肩膀為中心,腕肘均不放於案上,所以最為靈活,活動範圍最大,揮灑自如,易於表現筆力。適用於大楷、行草等書體。
一般來說,在討論執筆和運筆主要因素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執筆的鬆緊和高低問題。古今書法家對此各執一詞,由於執筆鬆緊純屬個人感覺,沒有可比性,所以,只有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最終達到「手隨意運,筆與手會」(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的境界。執筆的高低與書體、書風有一定的聯繫。一般來說,寫篆、隸、行、楷宜執筆低,寫行草或大草宜執筆高。
按照行筆的時間順序,我們可以把用筆分為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階段,「起」為「行」之始,「收」為「行」之末,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起筆包括藏鋒起筆、露鋒起筆,行筆有中鋒行筆、側鋒行筆;行筆中即可平移、提按,也可轉折、換鋒;收筆有回鋒收筆,也有露鋒收筆。
●起筆與收筆:
關於起筆,求其方圓分明,完美潔淨,包世臣稱:「起筆處:順入者無缺鋒,逆入者無漲墨。」無缺鋒則形狀完美,無漲墨則筆畫潔淨,起筆時順入成方,逆入成圓。收筆時則需頓或折筆鋒而成方,回鋒而成圓。
圖6-2-2 提筆與頓筆
●提筆與頓筆(見圖6-2-2):
筆畫的書寫完成的過程是由提筆與頓筆交互而形成的,「頓」是將筆下壓,屈筆鋒而將力道使於紙上。「提」,則是將筆提起或半提起以繼續行筆。大體上,頓筆後需提筆才能行筆,而提筆後又需頓筆,使筆畫成形,或接著下一筆的筆畫。使字成形。其中又包括更細的變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頓也有輕重之巧。
●轉筆與折筆:
「轉」是圓潤筆畫的方法,「折」則是方筆的方法。真書以點畫成形,以轉折見性。篆書則純在使轉,沒有折筆。
●方筆與圓筆:
方筆指起筆處和收筆處的筆畫形狀呈方形。方筆可使字體顯得厚重遒勁。圓筆指起筆和收筆處的筆畫形態呈圓形。用圓筆可使字體顯得圓潤清秀。方筆平直而精嚴,圓筆委曲而奇詭。
●藏鋒與露鋒:
藏鋒即是將筆鋒藏於筆畫中,不露痕跡;露鋒就是筆鋒自然露外。徐浩云:「用筆之勢,特需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
●中鋒與側鋒(見圖6-2-3):
中鋒指筆鋒始終處於筆畫中間的一種運筆形式,側鋒則是以筆鋒側面著紙的一種運筆方式。
圖6-2-3 中鋒與側鋒
a:筆尖方向 b:行筆方向
(二)字法
字法,即結字法,是指一個字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點畫安排和形勢布置的方法,又叫間架結構。我國漢字多達數萬,且有篆、隸、楷、行、草五體之分,結體因字而異,風格因人不同。但只有遵循結字的基本規律,找到結字的基本方法,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才能達到掌握各種書體結字法的目的。下面我們以楷書為例說明結字之法的規律:
●平正:
平正就是「橫平豎直,重心平穩」。王羲之《書論》中云:「夫書,字貴平正安穩。」「大抵作書,須結體平正,下筆有源。然後伸之以變化,考之以奇崛,則任心隨意皆合規矩矣。」(曾棨見《古今法書苑》)平正乃結構造型最基本的要求。對於初學者來說,力求平正是首要目標。當然在楷書的書寫中,平正不是物理學上的絕對水平,而是要保持視覺上的平衡。
「主」、「聿」皆有中豎,因此「主」的中豎與上點對齊,「聿」字中豎對準中心線。書寫時要使左右兩側處在視覺上的均衡,「王」、「直」均有多個橫畫,因此橫畫要保持水平,並且基本平行,這樣字才平正(見圖6-2-4)。
圖6-2-4 字法的「平正」
●勻稱:
勻稱是指按照字形筆畫對每個字每個筆畫作適當的安排,而不是均勻的意思。要根據字形合理布置其點畫間的虛實、空白、筆畫的粗細長短,以及偏旁部首的寬窄高矮、大小遠近等。要因字立形、計白當黑、計黑當白、黑白整體安排,使之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
「蠻」、「窮」、「觀」三字,筆畫繁多,書寫時要根據字形合理布置其點畫,布白均勻,雜而不亂。「蠻」字的上部應該先寫中間的部分,再寫兩邊(見圖6-2-5)。
圖6-2-5 字法的「勻稱」
●連貫:
連貫指點畫之間的互相呼應,筆道之間有機聯繫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姜夔《續書譜》:「一點者,欲與畫相應;兩點者,欲自相應;三點者,必有一點起,一點帶,一點應;四點者,一起、兩帶、一應。」朱和羹《臨池心解》:「作書貴一氣貫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一片,方為盡善盡美。即此推之,數字、數行、數十行,總在精神團結,神不外散。」「心」、「之」、「江」書寫時要注意點與點之間的呼應,使其氣息連貫,血脈相通(見圖6-2-6)。
圖6-2-6 字法的「連貫」
●讓就:
讓就指組成字的各部分點畫之間彼此相讓,而又互相呼應,顯得不密不疏。黃賓虹《賓虹畫語錄》曰:「古人言書法,嘗有『擔夫爭道』之喻。蓋擔夫膊能承物,既有其力,即數十擔夫相遇於途,或讓右,或讓左,雖彼來此往,前趨後繼,不致相碰。此用筆之妙契也。」例如,歐陽詢的「耕」及「隨」字(見圖6-2-7)。
圖6-2-7 字法的「讓就」
●變化:
變化指一字之中有相同筆畫的要求變化形狀,避免雷同。王羲之在《書論》中指出:「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講的就是求變化。變化應該在平正、勻稱的基礎上求之。正如孫過庭《書譜》所云:「初學分布,但求平正;即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昌」、「多」上下同形,因此必須注意其變化,上小下大,同中有異。「並」、「林」屬於左右同形,「並」字左部下橫改寫為挑,「林」字左部的「木」改捺為點(見圖6-2-8)。
圖6-2-8 字法的「變化」
(三)墨法
指的是用墨之法。古人云「墨分五色」,意即在書法作品中,墨色變化豐富。一般可以分為五種:濃、淡、干、濕、枯。現代著名畫家黃賓虹先生分得更為細緻,說墨法有七種:積墨、宿墨、焦墨、破墨、濃墨、淡墨、渴墨。明人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然非多見古人真跡,不足與此竅也。」說明了用墨在書法創作中的地位。
宋姜夔《續書譜·用墨》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取運動;勁則剛而有力,圓則妍美,予嘗評世有三物,用不同而理相似:良弓引之則緩來,舍之則急往,世俗謂之揭箭;好刀按之則曲,會之則勁直如初,世俗謂之回性;筆鋒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後,已曲不復挺,又安能如人意邪?故長而不勁,不如弗長;勁而不圓,不如弗勁。紙筆墨,皆書法之助也。」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述書下》云:「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瀋,筆飄則墨浮。凡墨色奕然出於紙上,瑩然作紫碧色者,皆不足與言書;必黝然以黑,色平紙面,諦視之,紙墨相接之處,仿佛有毛,畫內之墨,中邊相等,而幽光若水紋徐漾于波發之間,乃為得之。蓋墨到處皆有筆,筆墨相稱,筆鋒著紙,水即下注,而筆力足以攝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紙內。不必真跡,即玩石本,亦可辨其墨法之得否耳。嘗見有得筆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於用筆者也。」
一般來說,字體不同,用墨略有差異。篆書、隸書、楷書因為書寫節奏較慢,筆筆寫來,有條不紊,主要表現用筆的微妙。一般用墨較干,處於枯潤之間。尤其是小楷,更為精妙,蘸墨更少更濃,可謂是「惜墨如金」。行書、草書因為流暢之故,用墨要比楷書、篆書、隸書淡一些,由於連筆的緣故,墨色的變化更為豐富生動。狂草更是如此,有「潑墨如水」之說(見圖6-2-9)。
圖6-2-9 明清書法作品的用墨
(四)章法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照顧等關係的方法。又被人稱為作品「布白」,或稱為「大章法」。習慣上又稱一字之中的點畫布置安排和一字與數字之間的布置關係稱為「小章法」。清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云:「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數字,大如一行及數行,一幅及數幅,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應之妙。」又云:「凡書,筆畫要堅而渾,體勢要奇而險,章法要變而貫。」如何判斷一幅書法作品章法的好壞,是我們能否真正懂得書法鑑賞的一個重要方面。
1.章法的形式
章法布局常見的體裁與形式多種多樣,隨著社會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發展、變化。常見的有條幅、橫披、中堂、斗方、楹聯、屏條、扇面、匾額等(見圖6-2-10、圖6-2-11)。
圖6-2-10 書法的章法(1)
圖6-2-11 書法的章法(2)
章法的形式多樣,但是其安排都有一個相對的標準,用筆的目的在於點畫精到,結字的目的在於造型優美,章法的目的則在於布局和諧。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此乃章法的根本法則。書法的章法美主要表現在整幅作品的統一與和諧上,和諧不是孤立、靜止的和諧,變化、運動中的和諧才是真正的和諧。
2.章法的構成
(1)字與字組合規律
一件書法作品便是一個不可分拆的有機整體,它總是由具有一定的形狀、尺度的點畫組合成字,再由結構不同的字連綴而成。因此處理好字與字之間的關係,對寫好一幅書法作品尤為重要。字與字之間的關係有三種:字距、反映體勢變化的行氣線、單字橫向的收放變化。
字距的變化有平均式(見圖6-2-12)和對比式兩種。平均式:是指一行字中字距相等,給人勻稱安靜的感覺。對比式:是指一行字的字距不均等,布白也不平均,字與字之間有疏有密,有收有放,形成疏密相間、黑白對比的組合形式。
圖6-2-12 直線的平均式
「行氣線」的變化:每個字都能感覺到一個重心點的存在,沿著重心點把字分成分量相等的兩部分,把這些表示字的動勢的線串連起來,就能得到一行字的「行氣線」。「行氣線」因書體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形式,主要有直線式和曲線式兩種。直線式:是指「行氣線」基本呈直線狀,是書法中「行氣線」的主要形式。這種形式,給人以整齊肅穆、始終如一的感覺。曲線式(見圖6-2-13):是指「行氣線」呈曲線狀,一般出現在行草書特別是狂草書中。這是由於一行字上下參差、左右搖曳、跌宕起伏的緣故造成的,給人活潑多變、靈動激越的感覺。
單字橫向收放變化(見圖6-2-14):把一行字的外輪廓連接起來,即可看到行內的「黑」與行間的「白」的變化關係。這種由字勢的收放引起的行間的「白」的變化,是書法藝術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說來,篆、隸、楷的橫向收放變化較小,行草書的收放變化較大。
圖6-2-13 曲線式行氣線
圖6-2-14 單字橫向收放變化
(2)行與行的組合規律
處理好了字與字之間安排的「小章法」,並不等於整幅書法作品就完成了,我們還應注意到行與行之間的呼應、照顧關係以及總體的構成。
行與行的組合規律也有兩種形式,即平均式(見圖6-2-15)和對比式(見圖6-2-16)。
平均式的行距基本相等,與字距的平均式結合行成通篇的整齊勻稱,一般是豎成行橫成列,適宜於篆、隸、楷、行等書體,草書中的章草和小草也用此法。對比式的行距鬆緊不等,有時甚至無行無列,通篇一體,形如「亂石鋪街」。這種行距的組合也與一行字的對比式、曲線式相結合,可以使整幅作品的某一局部或粗重密集,或空疏淡遠,加劇了節奏的變化,形成強烈的疏密對比,這種組合最適宜於行、草書等書體。
圖6-2-15 行距平均式
圖6-2-16 行距對比式
在書法創作中,關注字與字、行與行關係的同時,我們更要有全局的觀念和總體意識,且應根據具體情況,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前提下,隨機應變,因勢利導,結合筆法、墨法的運用,寫出既有古典韻味,又有個性特徵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