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的性質
2024-08-14 20:43:50
作者: 時芹
一、藝術欣賞的特性
藝術欣賞的特性主要體現在: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統一;教育與娛樂相統一;享受與判斷相統一;制約性與能動性相統一;共同性與差異性相統一;審美經驗與「再創造」相統一。
(一)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統一
欣賞者通過欣賞藝術作品而提高認識、受到教育,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它不同於純粹抽象的理論思考或是在直接的實踐意志的驅使強迫下接受某種道德教訓。欣賞者對作品所揭示的生活的本質的認識,或對藝術家所作的說明、判斷、評價的接受,始終跟欣賞者對藝術作品所反映的具體生活現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應密不可分。在整個欣賞過程中,對於反映在作品之中的生活,只有那些為欣賞者的感覺和感情所肯定和接受的東西,才能成為他在理性上所肯定和接受的東西。即藝術欣賞的過程是一種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統一的過程。正是因為藝術欣賞具有這個特點,才使得欣賞者在欣賞活動中不僅認識了事物的本質,而且生動具體地把握住豐富多彩的感性世界,激發了與其對事物的理性認識相一致的情感態度,推動欣賞者走向實踐。例如,我們在觀看《長征》這部電視劇時,不僅在理性上認識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的崇高精神品質,而且還生動具體地感受到了這種品質,激起了我們崇敬、熱愛和在實踐中學習這種品質的感情。
(二)教育與娛樂相統一
藝術作品的感染力之所以不同於其他意識形態,主要原因在於它能夠寓教育於娛樂之中。這一點正體現了藝術欣賞活動的教育和娛樂相統一的關係。魯迅說過:「文藝之所以為文藝,並不貴在教訓,若把小說變成修身教科書,還說什麼文藝。」羅馬的賀拉斯曾經提出過文藝「寓教於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才能符合眾望」。這兩位名家所言,正道出藝術作品對欣賞者存在一種特殊的精神作用,即將教育融於娛樂之中。
延伸閱讀
教育不同於教訓
教育與教訓不同,藝術作品「寓教於樂」的特點,決定了藝術欣賞活動能夠給人以道德和知識的教育。藝術的教育作用只能通過欣賞者對作品發生興趣,在欣賞過程中得到一定的審美愉快,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由於各種藝術作品的性質不同,藝術欣賞的教育性與娛樂性的關係也不同。有些作品教育性強些,有些作品娛樂性強些。但是,無論哪一種藝術作品,甚至包括催人淚下的悲劇,也都必然帶有一定的審美愉悅性。任何具有嚴肅創作目的的藝術,只有當它首先適應了群眾的審美需要、審美能力和審美趣味,適應群眾的主觀愛好與可接受性,它才能贏得群眾的認可,提高群眾的覺悟,濡養群眾的心靈。
(三)享受與判斷相統一
欣賞藝術品,是一種享受的過程,亦是一種判斷的過程。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可以將人們帶入一個能夠充分發揮想像的世界裡。在這裡,人們可以暫時擺脫任何功利目的,任意遐想,這是一種很輕鬆、愉悅的感覺。同時,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欣賞者也必須擁有判斷意識。並不是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是適合你的。人們必須學會選擇和判斷,在欣賞的過程中尋找到能為自己帶來最大愉悅的作品或者亮點。
(四)制約性與能動性相統一
藝術作品經過藝術家們的創造,具備一定的藝術形象。欣賞者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很大程度上受這種藝術形象的影響。比如人們在欣賞一幅山水畫的時候,腦海中所浮現的情景多是跟圖中的景致相關,一般情況下,欣賞者的遐想不會越過既定的框界。從這一點來看,藝術欣賞受到藝術作品形象的制約。雖然藝術欣賞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可是欣賞者依舊可以在既定的規則下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在這種能動性的驅使下,欣賞者往往可以看到山水畫的創作者都沒有注意到的東西。毫不誇張地說,正是受到欣賞者的主觀能動性影響,一件藝術作品才可能散發出更大的藝術價值。
(五)共同性與差異性相統一
《蒙娜麗莎》的美,是人們的共識;但不同的欣賞者,卻會注意到不同的美。比如有些人會認為《蒙娜麗莎》是一種典雅的美,而有的則認為它是一種憂傷的美……透過《蒙娜麗莎》這件藝術作品,不難發現藝術欣賞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在欣賞的過程中,對於某些方面人們能夠達成共識,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不過在美之中,不同的人因為出發點、價值觀、外部環境不同,他們往往會得出不同美的評價。正如《蒙娜麗莎》之所以這麼迷人一樣,不同的人欣賞會產生不同的感覺。
(六)審美經驗與「再創造」相統一
審美經驗指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獲得的感受和經驗,包括心理和生理的全部感受。藝術欣賞的過程中,欣賞者在以往審美經驗的驅動下,會對藝術作品進行一些評論或者給予一些意見。其中一部分評論和意見能夠進一步升華藝術作品,這種升華的實質就是一種藝術作品「再創造」過程。沒有相關的審美經驗,欣賞者很難對藝術作品進行「再創造」;同時,欣賞者在對藝術作品進行「再創造」的時候,其實也在積累相關方面的經驗,並充實著審美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