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 三、觀察研究法的類型

三、觀察研究法的類型

2024-08-14 20:32:57 作者: 王彩鳳 莊建東

  教育研究中的觀察法類型很多,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劃分觀察的類型。

  

  (一)根據觀察的情境和條件,可分為自然觀察與實驗室觀察

  自然觀察是在一般的日常情境中,隨著行為或事件的自然發生與進程進行觀察,不採取任何人為干預手段。實驗室觀察則是在實驗室有控制的條件下的觀察,需要設置特定的情境,規定刺激的性質,觀察特定條件下的特定行為。

  自然觀察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觀察,尤其適用於對兒童發展和教育的研究。這種觀察能系統地記錄兒童的發展性變化,能收集到較為客觀真實的資料,具有生態效應。但它也有其缺陷即觀察結果難免帶有主觀選擇性,只記錄觀察者感興趣的行為表現,而忽略一些重要的行為細節。實驗室觀察由於是在嚴密的條件控制下進行觀察,能克服因觀察者主觀選擇而產生的誤差。但由於人為控制難度較高,實施起來較困難。另外還有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和可推廣性。

  (二)根據觀察內容的不同要求,可分為系統觀察和局部觀察

  系統觀察要求全面整體地了解所觀察的現象或對象,通常需要預先作好周密的計劃和一個較長的過程。局部觀察(又稱個別觀察)是只側重了解某一個方面的情況,獲得有關局部問題的認識。

  (三)根據觀察者是否參與觀察對象的活動,可分為參與性觀察和非參與性觀察

  參與性觀察是指研究者不同程度地參與到被觀察者的群體、組織中去,共同生活並參與日常活動,從內部觀察並記錄觀察對象的行為表現與活動過程。如為了了解某個少數民族人們的生活習慣,社會交往規則等,研究人員長期生活在少數民族居住的村寨,作為其成員之一進行觀察和研究。非參與性觀察是觀察者不介入觀察對象的活動,不干預其變化發展,以局外人和旁觀者的身份從外部了解觀察對象。

  參與觀察的優點是通過參與到觀察對象的生活或活動中,可縮短觀察者和觀察對象的心理距離,使觀察者能深入被觀察事物的內部,追根究源,發現用其他方式難以了解的問題。但是,參與觀察也有其缺點,如果觀察者過分參與,往往會帶進自己的情感,影響觀察的客觀性。而非參與觀察由於不干預觀察對象的發展和變化,只是從旁對正在發生的行為現象進行記錄,因此所得的結論相對客觀。但觀察內容容易表面化,不易獲得深層次的信息。

  (四)根據是否通過中介物,可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

  直接觀察(又稱人工觀察)是指不藉助儀器,靠觀察者自身的感覺器官進行觀察。間接觀察則是利用儀器或技術手段如錄音、錄像等為中介,間接地對現象或行為進行觀測,從而獲取資料的觀察。

  直接觀察的優點是觀察者身臨其境,感受真切、直觀、具體,有助於形成對觀察對象的整體認識,適合在實踐第一線的教師應用。但人的感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視野與精力有限,記錄難以精確全面,被觀察的行為或現象不能被完整地保存下來,難以再現原始情境。與直接觀察相比,間接觀察則能將現場情境儘可能地保留下來,可供日後重複觀測和反覆分析使用。因此,現行的觀察常需要以間接觀察作為輔助手段,利用現代化的儀器設備,使觀察更精確、更全面。

  (五)根據觀察是否有嚴格的設計,可分為結構性觀察和非結構性觀察

  結構性觀察是對觀察的內容、程序、記錄方法都進行了比較細緻的設計和考慮,觀察時基本上按照設計的步驟進行,觀察的記錄結果也適合進行量化的處理,這種觀察多用於驗證性研究。非結構性觀察事先沒有嚴格的設計,則比較靈活,可以根據觀察過程中發現的現象進行選擇性觀察,而不必受設計的框框限制,但是其結果往往難以進行量化處理。適合於教師獲取日常教育、教學等方面的信息和對兒童身心發展各種特點的認識,多用於探索性的觀察研究。

  (六)根據對被觀察行為的選擇控制程度,可分為敘述性觀察、取樣觀察與觀察評定[2]

  敘述性觀察也稱描述性觀察,它是隨著行為或事件的發生,自然地將它再現出來,觀察者詳細地作觀察記錄,然後對觀察的資料加以分類,進行分析研究,一般用於質的研究中。主要包括四種類型:日記描述法、逸事記錄法、連續記錄法和實例描述法。而取樣觀察則是一種比較嚴格、系統的觀察方法,對被觀察的行為或現象作有控制的系統的觀察。主要分為時間取樣觀察法和事件取樣觀察法。觀察評定則對被觀察的行為進行更高控制的觀察,一般用於量的研究中,主要包括等級評定法和清單法。本章第二、三、四節將會對這些方法進行詳細解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