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嬰兒期的護理與保健
2024-08-14 20:18:08
作者: 張蘭香 潘秀萍
促進兒童早期發展是嬰兒期保健的重點,家庭是嬰兒期保健的主體,所以要加強科學育兒知識的推廣,以提高父母的育兒水平。
(一)合理餵養
4個月以內的嬰兒,鼓勵母乳餵養。4個月後開始添加輔助食品,為嬰兒後期接受成人食物做準備。嬰兒添加的第一個半固體食物應該是強化鐵的穀類食物,可補充嬰兒鐵營養的需要。2個月以後嬰兒應逐漸定時進食,每日6餐可適應嬰兒生長發育快、胃容量較小、消化道功能尚不成熟的特點;3~4個月後逐漸夜間不再進食。嬰兒的食物應以高能量、高蛋白的乳類為主,即使在嬰兒期末(10~12月)每日乳類供能仍不應低於總能量的1/2(189~210kJ/kg)。注意維生素D的補充。
在嬰兒新食物的引入過程中,輔助食品的添加要由一種到多種,由少量開始逐漸增加,醫生應指導家長避免或降低食物過敏的發生。嬰兒食物過敏常表現為皮膚、消化道和呼吸系統症狀,其中以皮膚改變為主,如濕疹和風團;有時嬰幼兒對食物過敏的反應僅表現一種保護性拒食行為。常見的致敏食物有牛奶、雞蛋,其次為花生、大豆、魚和橘子。有學者發現在牛奶、雞蛋、花生三種最常見的致敏食物中,花生過敏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可見在家庭自製的嬰兒食物中過早加入花生、大豆等食物是不適宜的。過敏性疾病家族史對小兒的食物過敏發生有重要的預示作用。
(二)促進感知覺、語言、情感及運動發育
感知覺是一種簡單的基本認知過程,它是人類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第一步,一切高級的心理活動(如思維等),都是在感知覺的基礎上產生的,而嬰兒期是感知覺發展的快速時期。因此,要積極利用帶有聲、色的玩具促進嬰兒的感知覺發展,要結合一日生活教育訓練他們由近及遠地認識生活環境,認識周圍的人和物,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要按月齡結合嬰兒的能力進行訓練,以促進嬰兒感知覺、行為發育,提高嬰兒神經心理的發育水平。如2個月齡後經常訓練嬰兒俯臥抬頭,嬰兒可提前1~2月學會爬行,有利於四肢肌肉協調、胸部及臂力發育,接觸周圍事物的範圍擴大。
另外,嬰兒正常的、愉快的情感需要父母的關愛與積極參與,如將嬰兒交給其他人撫養是一種忽視嬰兒行為。父母或撫養人及時滿足嬰兒的需要,嬰兒感覺安全,對成人產生信賴;反之產生焦慮不安和恐懼。
拓展延伸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學步車的利和弊
利:
1.為寶寶學走路提供了方便;
2.使寶寶克服膽怯心理,成功獨立行走;
3.比寶寶扶桌腿或其他物品學走路更不易摔跤;
4.在某種程度上解放了家長(扶著、拉著寶寶學走路等)。
弊:
1.減少了寶寶鍛鍊的機會。在正常的學步過程中,寶寶是在摔跤和爬起中學會走路的,有利於提高寶寶身體的協調性,讓他在挫折中走向成功,寶寶會有一種自豪感,對增強其自信心也有好處,而學步車沒有這一功能。
2.增加了寶寶學步的危險性。一些父母常將寶寶擱置在學步車中,就去忙其他的事情,容易使寶寶發生意外,如撞傷及接觸危險物品等。
3.不利於寶寶正常的生長發育。寶寶的骨骼中含膠質多、鈣質少,骨骼柔軟,而學步車的滑動速度過快,寶寶不得不兩腿蹬地用力向前走,時間長了,容易使腿部骨骼變彎形成「羅圈腿」。
4.許多寶寶不具備使用學步車的協調、反應能力,容易對身體造成損害。另外,在快速滑動的學步車中,寶寶會感到非常緊張,這不利於寶寶的智力發育和性格的形成。
如果確實需要使用學步車,需要謹慎對待,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能過早使用
在寶寶滿10個月之前,最好不要嘗試使用學步車。過早使用學步車,會使寶寶跳過「爬行」的自然生長發育規律,造成以後身體平衡和全身肌肉協調差;容易出現感覺統合失調,表現為手腳笨拙、靈活性差、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問題(衝動、任性、脾氣暴躁)等。同時,過早使用學步車,還有導致走路步態異常的危險,如腳尖走路、八字腳和彎曲畸形等。
2.儘量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學步車
學步車的高度應適中、部件應牢固、車輪不會太滑。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嬰兒學步車安全要求》中已經規定:學步車不應有外露的開口管子、速度調節器和其他可能擠夾傷害嬰兒的突出物;學步車必須安裝胯帶,寬度不得小於35毫米;除了腳輪,學步車的其他部分離地不得少於25毫米。購買時要詳細參照這一規定。
3.仔細閱讀裝配使用方法
注意寶寶的身高要求,每次乘坐的極限時間、場地等安全要求;座位的裝卸與高低調節的有關說明等。同時,零部件應定期檢查維修。
4.寶寶使用學步車時,照顧者一定要在旁邊看護,避免發生意外。
5.不同寶寶對學步車的適應能力是不同的,是否選擇學步車要因人而異。
特別提醒:有佝僂病或超低體重的寶寶不適合使用學步車。
(三)定期健康檢查
嬰兒在生後第1年內,要定期健康檢查4~5次;出生後6個月或9個月要檢查一次血紅蛋白。嬰兒年齡越小,生長發育越迅速,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可儘早發現問題,從而有利於進行早期干預。生長偏離時間長,錯過生長發育最快期,矯正就比較困難。一般小於6個月的嬰兒每1~2個月檢查一次;大於6個月,每2~3個月一次。父母要學會使用生長曲線,主動配合醫生,監測嬰兒體格生長和營養狀況,避免營養不良或肥胖。要堅持帶嬰兒每日戶外活動1小時,進行空氣浴、日光浴和被動體操,增強體質,降低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發生概率。
(四)體格鍛鍊
體格鍛鍊能增加人體各系統的功能,增強身體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嬰兒身體素質。因此,要堅持帶嬰兒每日進行戶外活動,堅持對嬰兒進行體格鍛鍊。
(五)預防接種
預防接種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對疫苗可以預防的傳染病來說,預防接種不僅有降低人群易感性的作用,還有減少和消除傳染源的作用。嬰兒時期對各種傳染病都有較高的易感性,為保護嬰兒身體健康,必須切實地按照我國衛生部制定的全國計劃免疫工作條例規定的免疫程序,為1歲以內嬰兒完成預防接種的基礎免疫。
(六)預防常見病
呼吸道感染、腹瀉等感染性疾病,以及貧血、佝僂病等營養性疾病常發生於嬰兒期,嚴重地威脅嬰兒健康,必須積極預防。
拓展延伸
撫慰哭鬧嬰兒的方法
雖然嬰兒在清醒和注意力集中時可能是一個令人愉快的玩伴,但是當他們煩躁不安、啼哭和難以撫慰時,也會使大多數撫養者失去耐心。許多人認為嬰兒之所以啼哭,不外乎以下原因:飢餓、尿濕或者疼痛。如果一段時間沒有給嬰兒餵奶,那麼,餵奶可能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撫慰途徑。雖然有時候給孩子一個安慰奶嘴也可能會有效地讓哭鬧的嬰兒安靜下來,但是濃度不高的蔗糖水對撫慰沮喪的嬰兒確實更為有效。畢竟,如果嬰兒確實餓了,安慰奶嘴的撫慰作用是很有限的。
當餵食或換尿布的方法不管用時,搖晃、撫摸、唱搖籃曲和其他一些連續的、有節奏的刺激通常能使煩躁不安的嬰兒安靜下來。用襁褓包裹嬰兒也有安慰作用,因為包裹給嬰兒周身提供了一種持續的觸覺刺激。嬰兒的神經系統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模式,能對輕柔的、有節律性的刺激產生反應,研究已經反覆表明搖晃嬰兒、用襁褓包裹嬰兒,以及持續性的、有節律的聲音可以起到減少嬰兒肌肉活動、降低心率和呼吸頻率的作用。
撫慰啼哭嬰兒的一個特別有效的方法是把他們舉起來。輕柔的、有節律性的刺激可以使嬰兒入睡,把嬰兒舉起來則可能收到相反的效果(Anneliese Korner,1972)。這使他們在視覺上更加警覺,特別是當撫養者把他們放在肩膀上時——這是一個很好的視角。考納(Anneliese Korner,1972)認為,父母經常把嬰兒舉起來以撫慰他們,是對孩子有益的,因為這可以發展其視覺探索能力,從而有助於嬰兒更多地了解他們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