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一學
2024-08-14 19:20:59
作者: 余運英 等
老年人的生死觀
(一)老年人的生死觀是怎麼形成的
一個人的生死觀不僅與其世界觀或價值觀緊密相連,而且與個性和畢生經歷,以及所處的文化和社會條件、家庭關係都有不可分割的聯繫。
不少老人在晚年人老心不老,年高志不衰,他們有一種「莫道夕陽晚,揚鞭自奮蹄」的精神,繼續尋找新的人生意義。阿洛芬斯·代金說:「對人生不抱任何期待的人,也就停止了作為一個真正人的生活。作為真正人的生活是指度過有意義的人生。」一個人度過了有意義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面對死亡,比較容易承受死亡,沒有遺憾與內疚。
學習既可以延緩衰老,又可以使人生活有意義。國外有一位72歲的老人,還在忙於獲取心理學博士學位,他說:「在今後的50年裡,我有我能做的更多項目,我沒有時間死。」還有一位80歲的老人,仍在很起勁地學習繪畫。她上學校一趟要花兩個多鐘頭,真是忙得沒有時間去考慮死的問題。有一位老人說:「我快90歲了,從頭到腳都有病,但是眼睛還看得清,因而我就讀書,幸虧我能讀書,這使我生活得有意義。」
國內有一位老人,他在不到60歲時患了癌症,剛得知病情後,他就想:「我決不能坐以待斃,我還有許多事沒有做完,我不想死,我一定要戰勝它!」於是他以堅強的毅力積極配合醫生治療,與擴散的肺癌搏鬥了15年,創造出與癌症抗爭的奇蹟。有一次朋友向他開玩笑說:「什麼時候送你?」他幽默地回答:「我還要重新排隊。」
(二)老年人如何看待死亡的必然性
對於「人為什麼會死亡」的問題,科學家的解答是:我們的細胞的生命跨距已達極限,人類在遺傳上註定要死亡。哲學家告訴我們:沒有生就沒有死;生殖必然妨礙永生。地球既不能維持再生,又不能維持永生。就像一個熱鬧的場所,擠滿了人,這就需要前客讓後客。死亡是每個人迴避不了的人生終點。
辯證唯物主義者把生老病死看成是自然規律,對老年人來說死亡是必然的結果。如果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想到死,看到菊花盛開,就想到明天我還能再看到它嗎?當他收拾夏天的衣服時,又想到明年我還會穿它嗎?這樣他的生活就籠罩著一層陰影,在陰影下生活是非常痛苦的。只有正確對待死亡,順其自然,視死如歸,老年人的生活才會有意義。「我們有一天肯定會死」這一唯物主義的認識,會增加老年人對生活的熱愛。
(三)老年人如何克服「暴死」的願望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暴死願望是指個人生活不能自理或臥床不起時,希望快點結束生命的一種願望。為什麼呢?
日本心理學家井上勝也對老年人「希望暴死」的心理背景作過調查分析。他對到暴死寺參拜的91位老人的參拜動機作了調查,問「你為什麼要到這裡來參拜?」回答幾乎是一致的:「不希望自己臥床不起,給別人添麻煩」的達93%。它表現出老年人對護理自己的人的體諒和內疚心情,也可能有自負感,或是對社會上把臥床不起的人當作負擔的現象表示不滿,這些複雜的情緒構成希望暴死的動機。井上勝也進一步提問:「假如你臥床不起,照顧你的人不認為是負擔,希望你延年益壽,你還希望暴死嗎?」有82%的老人回答:「要是這樣的話,太令人高興了,不過我還是希望死得乾脆些。」井上勝也發現,這些老人的暴死願望並不是真實的,實質上是希望更好地生活。
國內有人對185名老人進行過調查,有41%的老年人主張暴死,有22.16%的人持中立態度,爭取好轉的有36%。這個比例與日本的調查存有差異。這可能由於調查對象不同,日本調查的是到暴死寺參拜的老人,而中國的傳統道德是,子女由父母教養,父母年老由子女侍奉,主張養老敬老;也可能是我國老齡化的程度還不如日本那樣嚴重,社會上一般還未把臥床不起的老年人作為負擔等因素所致。
總之,暴死願望的產生,有其客觀的原因,但是一個人究竟如何死去,不能由自己選擇,還是聽其自然,儘可能不要因死亡的威脅而憂慮。
(四)老年人如何擺脫「回歸」的願望
老年人的「回歸願望」是對青春的讚美,不僅希望延緩衰老,而且希望返老還童。井上勝也調查了105名老年人,希望回到青年時期的竟達80%;心理學家紐格登也發現一些年事不高的老年人和高齡老年人都對返老還童有十分強烈的願望。我們還碰到過一位老人過百歲生日時,命他的晚輩叫他「小小」(比小更小的意思),這也是反映了返老還童的願望。國內有人曾對185名老年人作過調查,願意回歸的老人有32.43%,他們羨慕那些善於保養使自己青春常駐的人;只有7.57%的人認為,人老還受人尊重哩,只要生活充實、愉快,每個今天過得好就行。大多數人(60%)認為老也好、年輕也好,只要生活有意義就行,還是順其自然。
當然,回歸願望是永遠無法實現的,已逝的時光不會再來,願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會使心理上不安。這時只有兩種選擇,要麼修正自己的願望,要麼對現實進行歪曲的認知。只有承認現實,修正自己的願望達到認識上的協調,才能心理平衡。老年人要從種種沉重的心情中解脫出來,過好每個今天,或忙忙碌碌,或舒舒坦坦。
(五)老年人如何從恐懼死亡的心情中解脫出來
井上勝也等人研究了老年人的生死觀後,提出一個平凡的結論——「為今天而生」,認為這就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準則。因為暴死願望不真實,回歸願望也不現實,老年人最好對過去與未來不要存在任何幻想。這樣既沒有對未來的不安,也沒有因過去而造成重負。如果你對過去懊惱、對未來擔憂,就不可能過得輕鬆愉快,因為過去的懊惱和未來的擔憂,都會成為今天的負擔。
有些老年人每天有計劃、有目的地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牢牢把握住今天。正如孔子所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有些老年人就是這樣每天都過得很稱心,很舒適,感到很幸福。一個人如果充實地生活過了,並注意到整個社會的前進,自己又不愧於社會所給予的一切,他對死亡就無所畏懼,才能愉快地度過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