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怎樣學習歷史學
2024-08-15 17:31:48
作者: 瞿林東著
(一)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史學觀
我們所樹立的正確的歷史觀,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這是因為:唯物史觀要求研究全部歷史,也可以說是研究整體的歷史;唯物史觀告訴人們,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因而是有規律可循的;唯物史觀要求人們用辯證的觀點、方法看待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這是因為唯物史觀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是密切聯繫、不可分割的;唯物史觀最鮮明地提出了人民群眾對於推動歷史發展的巨大作用。
正確的史學觀,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對歷史學的性質、功用、研究方法以及史學家的自我修養等做科學的說明。在這個問題上,可以參考李大釗《史學要論》一書的第二章,即「什麼是歷史學」,也可以參考我的一篇文章,即《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史學觀》,載《上海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二)認真閱讀史學名著
史學名著在思想上、學術上和審美情趣上都會提高我們的修養,也有益於我們端正人生態度。
讀哪些史學名著呢?中國史學這麼多,從何讀起呢?老一輩史學家有一句話:打開「二十四史」,從何看起?我衷心向大家推薦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的七十列傳寫得非常深刻,各種代表人物都寫到了,對我們有很多啟迪。《史記》的本紀,是我們講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最主要的依據,其中《五帝本紀》從黃帝寫起。讀一讀《史記》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看到這些人物是如何「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的。讀完《史記》後,如果還有興趣,可以讀《漢書》和《資治通鑑》。《資治通鑑》不要一開始就讀,因為它是編年體,不是很好讀。南宋朱熹跟他的學生說,先讀《史記》,《史記》中同一件事情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講到,紀里也有,傳里也有,讀來讀去印象也就深刻了。而《資治通鑑》中,一件事情只能在一個地方講到,講過就不再講了。我們要有一定的史學修養後再讀《資治通鑑》,它也是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在南宋以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史學上講「兩司馬」,他們代表了史學上的兩座豐碑。所以我們要講史學修養,就要更多地接觸一下《史記》和《資治通鑑》。西方的史學名著也很多,可以讀一讀希羅多德的《歷史》、塔西佗的《編年史》,都是較早的史學名著。一個人的人文修養,如果不知道《史記》等史學名著,就很難說他在歷史學上有一定的修養。如果還有同學想對史學理論有所了解,可以讀一下劉知幾的《史通》和清代章學誠的《文史通義》,我幾次建議將劉知幾、章學誠寫入中學課本,但沒有被採納。這兩本書都是關於歷史學的理論著作。我覺得通過讀這些書,可以培養我們的史學修養。同學們都很年輕,應該在這些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此外,我們還可以讀一讀當代史學家的名作,比如,范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簡編》(范文瀾、蔡美彪等所著《中國通史》1—4冊),又如翦伯贊的《中國史綱》等。這裡我向大家推薦一本書,馬寶珠女士主編的《20世紀中國史學名著提要》,可以翻閱一下,對其中感興趣的著作也可以進行精讀。
(三)培養問題意識
1.問題意識重要性
什麼是「問題意識」?這似乎沒有一個規範的定義,按我的理解,「問題意識」就是具有自覺的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思想準備與實際能力。
那麼,什麼是「問題」呢?簡要來說,問題就是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如相互牴觸的,相互補充的,彼此近似的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問題」。
重要性:訓練我們的思維,這是學術研究的起點,進一步說也是創新的前提。
2.如何積累問題,從哪裡獲得「問題」
——從閱讀中獲得。這是最直接的,而且前人的啟發至關重要;
——從資料積累中獲得。這要經過思考和比較才能獲得;
——從理論與實踐的聯繫中獲得。這要具有關注現實的素養;
——從史學與社會的關係中獲得。這要對史學的社會功能有深刻的理解;
——從歷史與現實的關係中獲得。這主要是關注揭示規律的現象,不是簡單的比附。
3.哪些「問題」具有創新的意義
一是前人不曾提到過,且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和社會意義。
二是前人提到過,但論說不夠全面、不夠深刻,進而進行新的研究並提出新的見解。
三是前人雖然涉及過,但是結論卻是錯誤的,起而為之糾正。
四是發現了新的材料用以重新證實舊有的問題。
五是採用新的方法論述某個問題,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從而推進了治史的進程。
六是有分量的商榷文章,雖不能推翻舊說,但卻提出了一種新說,等等。
一言以蔽之,人們謂之提出新觀點、新材料、新方法者,即可稱之為「有新意」,或者是「創新」。
[1] 2008年6月6日,在廊坊師範學院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