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如何著手進行研究
2024-08-15 17:29:22
作者: 瞿林東著
通過自己的調查,通過專家的指點。研究領域確定下來了,那麼怎樣去進行研究呢?這對於每個人來講可能是不一樣的,但有些共同的地方是可以遵循的,有些普遍性的做法是可以參考的。我想講幾種做法。第一,要學會做編年。歷史系的學生都應該知道,中國有一種編年體史書,某年某月某日發生什麼大事,按時間順序記載下來。如果你選擇的研究領域是一個歷史時段,是一個歷史過程的話,最好就先從做編年開始。我舉個例子,比如,研究王安石變法,那麼王安石什麼時候寫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也就是萬言書,可仁宗皇帝沒有採納;在神宗皇帝的時候,王安石再一次提出變法,神宗皇帝如何採納了王安石變法,然後王安石如何逐年推行新法。在這過程當中,反對派是怎麼樣提出來反對變法,在變法與反變法的過程當中,變法取得了什麼成績,有哪些弊病,最後到元豐年間變法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到哲宗元祐年間全面復辟,完全廢除新法,王安石變法宣告失敗。把這個過程先用年代順序排列下來。在做這個編年的過程當中,誰做了什麼,誰說了什麼?要掌握很多材料。編年的價值,就在於你對事情的過程搞清楚了,你不會在事情的過程上有重大失誤,我們要判斷一件事情的結果,就要把它的過程先弄明白,然後才能去考察這個結果。我在研究唐代史學的時候,大約讀了八九十種書,做了十幾萬字的《唐代史學編年》。我當時的出發點很簡單,因為對唐代史學沒有太多的認識,為了將來少犯錯誤,不致我明天寫文章否定我今天的文章,後天寫文章又否定我這兩天寫的文章。如果對整個過程了解清楚了,在基本的問題上就不致失誤,至少可以避免許多失誤,我當時是這樣想的。在我把編年做出來以後,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收穫遠遠超出了預期的範圍。第二,做資料長編。如果你要著手研究的問題主要不是一個歷史過程,而是一個綜合性的事件,這個事件又涉及許多人,那麼建議你先作資料長編。比如,唐初歷史上有個「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把他的哥哥、弟弟殺了,迫使他的父親退位,這件事情涉及許多人,涉及許多文獻,你就要把有關「玄武門之變」前前後後有關的資料,按時間順序編次起來做成資料長編。資料長編所起的作用,首先也反映出一個時間過程;其次,這些資料放在一起加以排比,互相參照,可以從中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繫,發現它們的異同,甚至發現它們之間有矛盾,這樣對問題的考察就比較全面了。關於資料,我們要儘可能的收集。要靠比較全面的資料來思考問題。如果掌握的資料是片面的、不全面的,那麼我們就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第三,做有關人物的著作與交遊考。假如你選擇的研究對象是一個歷史人物,這個人物或者是一個著作很豐富的人,是一個交遊很廣泛的人,就要做這方面的考察。所謂交遊,就是他和一些人的往來,相互的應酬,書信的往返,他們的聚會等,這都屬於交遊。同時,還要做關於他的著作的考察,這個人哪一年、多少歲時寫了什麼書,寫出了什麼文章;他和誰有所交往,他給誰寫了信,誰給他回了信;他給誰的書寫了序,或者他的書請誰寫了序等,諸如此類都在考察範圍之內。如果我們研究這樣一個歷史人物,那麼對於他著作的發展情況,對於他交遊的範圍和其中的恩恩怨怨各種情況都掌握了,那麼對這個人的認識就會比較全面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會就其中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兩個問題進行研究,你就有可能在比較全面的基礎上來認識這個人物,評價這個人物,這也是一種進行研究的方法。第四,不論是人物也好、事件也好,或者是理論問題也好,可以做各種觀點的排比。人們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常有的現象。作為研究者,對這些看法怎麼去判斷,就要把有關的看法、材料收集起來,加以排比。在排比當中,可以看到它們的分歧所在;在各種分歧當中,還可能發現它們有共同的地方。就分歧來說,哪些分歧是帶有根本性的,哪些分歧是枝節的,做出輕重主次的判斷,這樣就找到了要研究這個問題的一個突破口。第五,一定要做筆記。在做上述任何一種研究的過程當中,都要有筆記。現在是資訊時代,我們要充分地運用電腦、網絡,是毫無疑問的,因為電腦、網絡確實有很多優點,信息量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我們絕不能完全依靠電腦,甚至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治學方法都拋棄了,比如說,做札記、做讀書筆記還是很有必要的。現在有些青年朋友,就沒有這種做筆記的習慣。清代史家章學誠給他的子侄輩寫信說,你們讀書一定要做札記,如果不做札記,你每天讀書所得就像水珠落進大海裡面一樣。水珠掉到大海裡面,你還能找回來嗎?都找不到。如果你把讀書所得都記下來,日積月累,三年五載,你的筆記本上有許多心得、許多問題,那就是無價之寶,對你的人生來講是無價之寶。20世紀80年代我帶碩士生的時候,我要求他們寫札記,兩個星期寫一篇,字數不一定多,2000字左右,一個學期寫出十篇札記。札記,文字不要長,但要有見解。為此,當時的碩士生叫苦不迭。但在他們畢業以後,都說非常感謝導師那樣嚴格的要求。現在博士生趕上普及電腦了,疏於這種做札記的習慣了。我建議同學們、青年教師們還是要做札記的。作為起步階段,至少在做以上研究的時候都要有筆記。筆記主要記什麼呢?記你發現的問題,記你感到困惑的地方,特別要記你在讀書過程中感到得意之處,幾十字、幾百字都可以,每則記載都有標目;放一段時間,瀏覽標目,也大致可知所記內容。這是一種積累。我願意告訴大家,我在做《唐代史學編年》的過程中,積累了30多個問題。由於後來工作比較多,這30多個問題至今沒有全部寫出來。我所說的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領域,就是這個含義。我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研究唐代史學,現在20年過去了,唐代史學對我來講還可以繼續研究,還有一些我沒有認識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