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風建設與21世紀中國史學

2024-08-14 19:09:01 作者: 瞿林東著

  近年來,學術界普遍感到學風建設的重要性。我們歷史學界的一些雜誌在推進學術規範、批評不良學風的方面,做了許多努力,產生了很好的影響。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不良學風的產生,有多方面的社會原因;只要這些社會原因還存在,不良學風就會滋生出來。因此,學風建設問題,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從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們甚至可以認為,21世紀中國史學的進步,將始終伴隨著學風建設所提出的種種任務。

  學風建設,首先,是指導思想方面的問題。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歷史學在理論上的一個重要的突破,是反省了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教條主義式的搬用,因而造成了歷史研究中的簡單化、公式化的傾向。這種反省是必要的和有益的。由此而產生的積極作用是巨大的,可以看作21世紀中國史學在科學化道路上的又一次升華,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中國史學在邁進21世紀之後,能不能堅持正確地運用唯物史觀作為研究歷史的指南,能不能在唯物史觀指導下不斷地進行理論上的創新,從而不僅在思想認識上而且在科學研究的實踐中糾正以往簡單化、公式化的傾向,把對唯物史觀的運用推進到更高的、更科學的新階段,這是中國史學能不能在21世紀創造新的輝煌的關鍵。這裡,有兩個認識上和實踐上的癥結。第一,糾正對唯物史觀的簡單化、公式化的搬用,並不是由此證明唯物史觀的根本原則不可以用來指導研究歷史,更不是證明研究歷史必須脫離唯物史觀的指導。所謂「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最終還是要明確什麼是「正」、什麼是「源」,並把這個「正」、這個「源」堅持下去。第二,糾正對於唯物史觀的簡單化、公式化的搬用,使歷史研究者的思想得到解放,從而能夠在唯物史觀的總的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並善於吸收當代國內外各個學科在理論、方法論上的新的發展,以豐富唯物史觀的內涵。處在21世紀開端的中國史學工作者,在對過去的反思進行反思的時候,有必要進一步明確這些問題。

  其次,是講求史德。講求史德,一是要尊重歷史事實,恪守信史原則;一是要尊重他人研究所得。這裡著重講講後者。尊重學術史上的積極成果,尊重當代人的論著所提出的積極成果,這是後人對前人所做的探索應取的態度,是個人對他人、對社會應取的態度。現在有的研究者,不考慮具體的歷史條件而對前人、他人的成果橫加指責,甚至全盤否定,這種非歷史主義的治學態度和批評方法,有時還受到讚揚和吹捧;現在也有的研究者,明明是參考了、借鑑了前人或今人的研究成果,而在自己的論著中不做說明、不注出處,以至故意向讀者加以隱瞞,從而把自己裝扮成某個觀點、某種見解的提出者、首倡者。這兩種情況,都嚴重地干擾了學術研究的正常秩序,都在助長著不良學風的泛濫。糾正這種不良學風的傾向是非常必要的。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最後,是講求創新,提倡進行開拓性、創造性研究。在歷史學界,這些年來,出版了不少著作,發表了許多文章,其中有一些是很出色的、很優秀的成果;也有一些是重複地做著前人做過的文章,甚至也重複地做著當代人做過的文章,而又沒有新的創意,這即使對於通俗讀物來說也應取慎重態度,而對於學術研究來說則是應當努力避免的。這裡,是不是有一種平庸的學風在滋長呢?這種情況不改變,中國的歷史學要創造21世紀的輝煌也是很困難的。

  學風建設還表現在其他一些方面,如對於文風的重平實不尚浮華,對於克服治學上的浮躁情緒等。所有學風上的問題,都直接同提高史學工作者隊伍的素質有關,都同21世紀中國史學的發展方向、發展水平有關,應當引起各方面的關注。

  總之,只有加強學風建設,我們才能走出目前存在著的一些認識上和實踐上的誤區,使當代史學得以更加健康的發展,得以邁出更大的步伐。

  21世紀的中國史學,在研究方向上,一方面要有利於學科建設的發展;另一方面要努力使之有利於促進改革開放的發展,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有利於促進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

  21世紀的中國史學,要努力探索和改進歷史研究的模式,使之更加科學化和多樣化,更加富於社會啟示意義。

  我們應當相信,只要史學工作者兢兢業業,團結奮鬥,勇於進取,努力創新,21世紀的中國史學必將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又一個輝煌的世紀。

  [1] 2001年12月,在《史學月刊》舉辦的研討會上。刊於《史學月刊》2001年第6期。

  [2]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第1冊文集之九,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0頁。

  [3] 參見翦伯贊:《歷史哲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2~3頁。

  [4] 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引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頁。

  [5] 李大釗:《史觀》,《李大釗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10頁。

  [6] 梁啓超:《中國歷史研究法》,《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七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35頁。

  [7] 范文瀾:《范文瀾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第77頁。

  [8] 江澤民:《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給白壽彝同志的賀信》,載《史學史研究》1999年第8期。

  [9] 翦伯贊:《歷史哲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4頁。

  [10]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8頁。

  [11] 《美國歷史協會主席演說集》,何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9頁。

  [12] 參見瞿林東:《白壽彝史學的理論風格》,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6~27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