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出版思想五則[1] 先秦作家
2024-08-14 18:55:55
作者: 萬安倫
(一)論語·衛靈公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2]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已夫!」
本文節選自《四書章句集注》,(春秋戰國)孔子及其弟子著,(宋)朱熹集注。萬安倫、周家翠據《四書章句集注》宋刻本點校。
(二)論語·八佾[3]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4]不足征[5]也。殷禮,吾能言之,宋[6]不足征也。文獻[7]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本文節選自《四書章句集注》,(春秋戰國)孔子及其弟子著,(宋)朱熹集注。萬安倫、周家翠據《四書章句集注》宋刻本點校。
(三)論語·述而
子曰:「述[8]而不作[9],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10]。」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11]古,敏[12]以求之者也。」
本文節選自《四書章句集注》,(春秋戰國)孔子及其弟子著,(宋)朱熹集注。萬安倫、周家翠據《四書章句集注》宋刻本點校。
(四)莊子·天道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13]也。意有所隨[14]。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
本文節選自《莊子集解》,(戰國)莊子及其弟子著,(清)王先謙集解。萬安倫、周家翠據《莊子集解》清宣統元年思賢書局刻本點校。
(五)左傳·隱公·隱公十一年
冬十月,鄭伯[15]以虢[16]師伐宋。壬戌,大敗宋師,以報其入鄭也。宋不告命,故不書。凡諸侯有命,告則書,不然則否。師出臧否[17],亦如之。雖及滅國,滅不告敗,勝不告克,不書於策。
本文節選自《春秋左傳正義》,(春秋戰國)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萬安倫、周家翠據《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點校。
【導讀】
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刻苦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漸成大學者。創辦私學,有教無類。50歲時在魯國做官,因對國君失望而棄官,帶學生周遊列國,宣傳其政治主張,成效不大。晚年一面聚徒講學,一面據說整理《周易》《詩經》《尚書》等典籍,並對魯國史書《春秋》作了修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行文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書》《禮》《易》《春秋》「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論語》不僅是古代儒學發展的重要文獻,也是當代需要傳揚並學習的重要傳統文化典籍。
孔子在晚年整理六經,修訂《春秋》,是春秋時期的圖書編輯活動的重要代表。選文則主要節取有關孔子編輯理念的句子以供閱讀。選文——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已夫!」大意為,孔子說:「我會像史官那樣對有疑問的地方缺而不記。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調教)先給別人使用,這種精神,今天沒有了罷。」從文中可以看出孔子在編輯圖書時,對存在疑問的地方不輕易改動,不憑藉主觀臆測獨斷妄改。顯示了孔子在編輯六經時的態度和原則,即「編輯而非著述」,這也與當下編輯理念所強調的意向相吻合。
二、《論語·八佾篇》是《論語》的第三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禮在制度上、禮節上的種種規定。孔子提出「繪事後素」的命題,表達了他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
選文——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大意為,孔子說:「夏朝的禮儀我能說出來,但是(夏朝後代的封國)杞國不能充分證明它;殷朝的禮儀我也能說出來,但是(商國後代的封國)宋國不能充分證明它。因為這兩個朝代的歷史資料和先賢留下的文獻典籍不多的緣故,如果充分的話,那我就能用這些文獻典籍來充分證明了。」
從選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在編輯古籍時極其注重考證,沒有客觀證據,即使主觀上再自信也不能隨意闡發。文中體現為孔子能夠記述夏禮和殷禮,但是因為沒有充分的資料佐證,便沒有記錄闡發這些內容。孔子所在的春秋戰國時代,是現代圖書形制、圖書編輯思想形成的萌芽時期,孔子注重權威資料的運用核校與現代科學編輯出版思想不謀而合。
三、《論語·述而》共38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選文節取的第一句話——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意思是,孔子說自己只作口頭闡述而不作書面創作,相信並且喜歡古人古文,私下裡把自己比作老子和彭祖;第二句話——「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不喜歡談論怪異、強力、暴亂、鬼神之類的事情;第三句話——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說,孔子認為自己不是天生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學獲取知識的人。這其中「述而不作」「不語怪力鬼神」「好古敏求」從出版的角度而言體現孔子的理性的編輯出版思想。即不討論虛無縹緲的故事,只對事實進行稱述,絕不加入自己的想像等。孔子編輯《春秋》等文獻,可謂是較早的傳統意義的編輯出版活動,「春秋筆法」「微言大義」都是後世對孔子編輯出版手法的肯定。
孔子曾刪《詩》《書》,定《禮》《樂》,贊《易》,修《春秋》,對它們進行了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整理、加工、編撰,孔子是我國較早的編輯出版大家,而《論語》作為對孔子思、言、行的全方位記錄,通過選文可以了解到孔子所堅持的編輯出版理念和編輯出版思想。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明確的編輯意圖、科學的編輯方法、理性的編輯態度,對當下的編輯出版者仍有啟發和教育意義。
四、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時代宋國蒙人,莊子的生活年代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公元前369—前286年。他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同時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因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後世習慣將他與老子並提,稱作「老莊」,而將他們的哲學稱作「老莊哲學」。同時他也是先秦七子之一。
莊子學識淵博,交遊甚廣,著有《莊子》一書,主導思想是對《老子》的繼承,全書大多採用寓言的形式,代表了先秦時期哲學思想的高度。《莊子》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主要反映了莊子的哲學、藝術、美學與人生觀、政治觀等。《莊子·天道》中「天道」一詞就是自然規律,這一篇主要討論的就是天道與人道的關係,世人不要抗拒和改變自然規律。
這則選文——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主要是說,世上的人們所尊崇的大道,全都依賴書籍的記載。書並沒有超越言語,而言語確有可貴的地方。言語可貴在於它的思想,而思想又有它的附隨。思想的附隨,是不能用言語來傳達的,而世人因此看重言語傳之於書。世人雖然看重它,我卻認為它不值得看重,因為世俗所看重的並不是真正值得看重的東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世人一般對書的價值和思想是十分認可的,而莊子崇尚順其自然,認為世人更多的是需要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去親身體驗。這是從哲學意義上討論書的價值和人之間的關係,莊子的探討給予我們新的認識角度。
五、《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榖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魯隱公元年(前722)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魯隱公,名息姑,魯國第十四代國君,在位十一年。隱,是諡號。惠公死時太子允還年幼,於是隱公代掌國君之位,後為桓公所弒。孔子所作之《春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由於《春秋》以魯國國史為基礎而編,故當時的國家大事都是以魯國紀年來記錄的。魯隱公也因為其紀年年號常被提及而出名了。
本則選文——冬十月,鄭伯以虢師伐宋。壬戌,大敗宋師,以報其入鄭也。宋不告命,故不書。凡諸侯有命,告則書,不然則否。師出臧否,亦如之。雖及滅國,滅不告敗,勝不告克,不書於策。節選自《隱公十一年》,記錄了隱公十一年(前712)的大事,是說在冬季十月,鄭莊公帶著虢國的軍隊攻打宋國。十四日,把宋國的軍隊打得大敗,以報復宋國攻入鄭國的戰役之仇。宋國沒有前往東周朝廷報告這件事,所以《春秋》沒有記載。凡是諸侯發生大事,前來報告就記載,不然就不記載。出兵順利或者不順利,也是一樣。即使國家被滅亡,被滅的不報告戰敗,勝利的不報告戰勝,也不記載在簡冊上。將不同事情記錄在簡冊上其實就是一種出版活動的體現。選文清晰地表明:「告則書,不然則否」,說明《春秋左傳》的史錄標準,這種標準其實就是《春秋左傳》出版思想的體現。
(周家翠)
[1] 題目為編者所擬。
[2] 闕文:史官記史過程中遇到有疑問的地方,便缺而不記,後世稱此為闕文。
[3] 佾(yì):古代樂舞的行列。
[4] 杞:周代諸侯國國名,是夏禹後代的封國,如今在河南省杞縣一帶。
[5] 征:證明。
[6] 宋:周代諸侯國國名,商湯後代的封國,如今在河南商丘市一帶。
[7] 文獻:這裡的「文」指歷史典籍,「獻」指的是先賢的見聞和經歷。
[8] 述:傳述,闡述。
[9] 作:創造,創作。
[10] 老彭:指老子和彭祖二人。
[11] 好:愛好,喜好。
[12] 敏:勤奮。
[13] 意:應該指精神實質和思想內容。
[14] 隨:從,指生產的地方。
[15] 鄭伯:鄭莊公,姬姓,名寤生,鄭武公之子,鄭國第三任國君,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
[16] 虢(guó):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出自姬姓。
[17] 臧否:善惡,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