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史學史綱(第四卷)> 二、史學的社會作用02

二、史學的社會作用02

2024-08-14 18:35:19 作者: 瞿林東著

  [61] [意]貝奈戴托·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中譯本,傅任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140頁。

  [62] 參見梁啓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分論三之第四章,長沙:嶽麓書社,2010年,第261~278頁。

  [63] 金毓黻:《中國史學史》導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頁。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64] 劉節:《中國史學史稿》敘論,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年,第1~2頁。

  [65] 參見白壽彝:《中國史學史研究任務的商榷》,《白壽彝史學論集》(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595~598頁。

  [66] 白壽彝:《中國史學史》第1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頁。

  [67] 《禮記正義·曲禮上》,《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250頁。

  [68] 見《尚書·金縢》、《尚書·立政》、《尚書·顧命》,王世舜譯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1、252~253、261頁。

  [69] 《左傳·昭公二年》,楊伯峻編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226~1227頁。

  [70] 《國語》卷十八《楚語下》,韋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80頁。

  [71]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楊伯峻編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520頁。

  [72] 《左傳·莊公二十三年》,楊伯峻編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26頁。

  [73] 韓嬰:《韓詩外傳》卷七,屈守元箋疏,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第612頁。

  [74] 《國語》卷十五《晉語九》,韋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01頁。

  [75]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946~2947頁。

  [76] 參見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小學類序,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721頁。

  [77] 劉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8頁。

  [78] 劉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6頁。

  [79] 房玄齡等:《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735頁。

  [80] 《隋書·百官志中》記中書省、秘書省原先的職責是:「中書省,管司王言,及司進御之音樂。」「秘書省,典司經籍。」

  [81] 劉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7頁。

  [82] 參見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九《史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281~282頁。

  [83] 杜佑:《通典》卷二十一《職官三·史官》,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567~568頁。

  [84] 杜佑:《通典》卷二十一《職官三》,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555~556頁。

  [85] 王溥:《唐會要》卷六十三《史館上》,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第1089頁。

  [86] 劉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94頁。

  [87] 王溥:《唐會要》卷六十三《史館上》,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第1090頁。

  [88] 王溥:《唐會要》卷六十三《史館上》,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第1090頁。

  [89] 王溥:《唐會要》卷五十六《起居郎起居舍人》,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第961頁。

  [90] 王溥:《唐會要》卷六十三《史館雜錄上》,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第1104頁。

  [91]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四十七《百官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208頁。

  [92] 參見劉知幾:《史通》卷二十《忤時》,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54~556頁。

  [93] 參見王溥:《五代會要》卷十八「前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8頁。

  [94] 參見洪邁:《容齋隨筆》卷五「史館玉牒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1頁。

  [95] 參見脫脫等:《宋史》卷一百六十四《職官志四》,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3878~3879頁。

  [96] 參見脫脫等:《宋史》卷一百六十一《職官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3786頁。

  [97] 參見脫脫等:《宋史》卷一百六十四《職官志四》,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3877頁。

  [98] 洪邁:《容齋隨筆·容齋三筆》卷四「九朝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58~459頁。

  [99] 參見曾鞏:《曾鞏集》卷三十一《史館申請三道札子》,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461~462頁。

  [100] 參見曾鞏:《曾鞏集》卷三十五《擬辭免修五朝國史狀》,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502~503頁。

  [101] 參見脫脫等:《遼史》卷四十七《百官志三》,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781~782頁。

  [102] 參見脫脫等:《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218頁。

  [103] 參見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三》,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2189頁。

  [104] 參見張廷玉等:《明史》卷七十三《職官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786頁。

  [105] 參見趙爾巽等:《清史稿》卷一百一十五《職官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3311~3312頁。

  [106] 參見喬治忠:《清代官方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5~6頁。

  [107] 劉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01頁。

  [108] 范曄:《後漢書》卷六十二《荀悅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062頁。

  [109] 李延壽:《南史》卷三十三《裴松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863頁。

  [110] 魏徵等:《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史部大序,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992頁。

  [111] 劉知幾:《史通》卷十《辨職》,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61頁。

  [112] 梁啓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長沙:嶽麓書社,2010年,第263頁。

  [113]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973頁。

  [114] 參見劉昫等:《舊唐書》卷七十三《令狐德棻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597頁。

  [115] 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二《內翰王文康公》,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239頁。

  [116] 參見道宣:《廣弘明集》卷三《七錄序》,《弘明集·廣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3~114頁。

  [117] 魏徵等:《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正史類小序,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957頁。

  [118] 劉知幾:《史通》卷十《雜述》,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53頁。

  [119] 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卷七百四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第3876頁。

  [120] 《毛詩正義·大雅·盪》,《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552頁。

  [121] 《尚書·召誥》,王世舜譯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5頁。

  [122] 《論語》第七《述而》,楊伯峻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72頁。

  [123] 《左傳·僖公十六年》,楊伯峻編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369頁。

  [124] 《左傳·昭公十八年》,楊伯峻編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395頁。

  [125] 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424頁。

  [126] 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571頁。

  [127] 劉知幾:《史通》卷三《書志》,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8頁。

  [128] 柳宗元:《柳河東集》卷十六《天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6頁。

  [129]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楊伯峻編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519~1520頁。

  [130] 司馬遷:《史記》卷三十《平準書》後論,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730~1731頁。

  [131] 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卷五《至當》,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68頁。

  [132] 《國語》卷十六《鄭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15頁。

  [133] 《左傳·桓公六年》,楊伯峻編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11頁。

  [134] 柳宗元:《柳河東集》卷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4頁。

  [135] 柳宗元:《柳河東集》卷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8頁。

  [136] 魏徵等:《隋書》卷六十六後論,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567頁。

  [137] 魏徵等:《隋書》卷六十四後論,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522頁。

  [138] 《周易正義·繫辭下》,《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86~87頁。

  [139] 司馬遷:《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820頁。

  [140] 司馬遷:《史記》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963頁。

  [141] 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五《邊防典》序,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4979~4980頁。

  [142] 杜佑:《通典》卷四十八《禮典八》後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1355頁。

  [143]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末「敘論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548~2549頁。

  [144] 董誥等編:《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444~1446頁。

  [145] 吳兢:《貞觀政要》卷一《政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8頁。

  [146] 房玄齡等:《晉書》卷五十六《江統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534頁。

  [147] 參見李延壽:《北史》卷一百《序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343頁。

  [148] 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八十一,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466~467頁。

  [149] 房玄齡等:《晉書》卷五十六後論,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547頁。

  [150] 此指唐初所修《周書》。

  [151] 此指耶律儼所撰《遼史》。

  [152] 康有為:《日本書目志序》,《晚清文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432頁。

  [153] 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康有為政論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11頁。

  [154] 嚴復:《譯〈天演論〉自序》,《天演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71年,第8頁。

  [155] 黃遵憲:《日本雜事詩》自序,長沙:嶽麓書社,1985年,第571頁。

  [156] 以上分別見李大釗:《李大釗史學論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8、15~16、148頁。

  [157] 《春秋穀梁傳·桓公五年》,《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374頁。

  [158] 《左傳·莊公二十三年》,楊伯峻編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26頁。

  [159] 令狐德棻等:《周書》卷三十八《柳虬傳》,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第681頁。

  [160] 劉知幾:《史通》卷七《曲筆》,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82~183頁。

  [161] 劉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01頁。

  [162] 劉知幾:《史通》卷五《采撰》,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6頁。

  [163]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999頁。

  [164] 董誥等編:《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6400頁。

  [165] 吳縝:《新唐書糾謬》序,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頁。

  [166] 《尚書·召誥》,王世舜譯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85頁。

  [167] 《毛詩正義·大雅·盪》,《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554頁。

  [168] 《國語》卷十七《楚語上》,韋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28頁。

  [169] 《孟子》卷六《滕文公下》,楊伯峻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55頁。

  [170]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975、3978、3999頁。

  [171] 班固:《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735頁。

  [172] 荀悅:《漢紀》序,《兩漢紀》上,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2頁。

  [173] 劉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0~281頁。

  [174] 劉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1頁。

  [175] 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八十一,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467頁。

  [176] 杜佑:《進〈理道要訣〉表》,《玉海》卷五十一,台北:大化書局,1978年,第1018頁。

  [177] 《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六,黎靖德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3250頁。

  [178]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末「敘論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555頁。

  [179]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一輯《尊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1頁。

  [180] 《孟子》卷八《離婁下》,楊伯峻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92頁。

  [181] 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宋書》卷六十九《范曄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830~1831頁。

  [182] 劉勰:《文心雕龍·史傳》,周振甫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72頁。

  [183] 魏徵等:《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992頁。

  [184] 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八十一,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467頁。

  [185] 劉昫等:《舊唐書》卷一百二《劉子玄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173頁。

  [186] 袁枚:《隨園詩話》卷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第87頁。

  [187] 曾鞏:《曾鞏集》卷十一《南齊書目錄序》,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87頁。

  [188] 曾鞏:《曾鞏集》卷十一《南齊書目錄序》,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88頁。

  [189]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三《文德》,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79頁。

  [190]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五《婦學》,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536頁。

  [191]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三《史德》,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19頁。

  [192]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三《史德》,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20頁。

  [193] 《左傳·成公十四年》,楊伯峻編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870頁。

  [194]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楊伯峻編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513頁。

  [195] 劉知幾:《史通》卷十《自敘》,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1頁。

  [196] 劉昫等:《舊唐書》卷一百二《劉子玄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171頁。

  [197] 章學誠:《章氏遺書》附錄《與孫淵如觀察論學十規》,《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639頁。

  [198] 章學誠:《章氏遺書》卷九《與汪龍莊書》,《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2頁。

  [199] 章學誠:《章氏遺書》補遺續《又與朱少白》,《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643頁。

  [200] 《孟子》卷八《離婁下》,楊伯峻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92頁。

  [201] 《孟子》卷一《梁惠王上》,楊伯峻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3頁。

  [202] 《孟子》卷一《梁惠王下》,楊伯峻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31頁。

  [203] 《孟子》卷一《梁惠王下》,楊伯峻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37頁。

  [204] 《國語》卷十七《楚語上》,韋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29頁。

  [205] 《論語》第十七《陽貨》,楊伯峻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85頁。

  [206]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一《易教上》,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頁。

  [207]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973頁。

  [208] 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八十一,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466~467頁。

  [209] 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二《內翰王文康公》,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239頁。

  [210] 魏徵等:《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964頁。

  [211] 魏徵等:《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990頁。

  [212] 鄭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氏族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439頁。

  [213] 《國語》卷十七《楚語上》,韋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28頁。

  [214] 《論語》第二《為政》,楊伯峻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1~22頁。

  [215] 《論語》第三《八佾》,楊伯峻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6頁。

  [216] 劉勰:《文心雕龍》第十六《史傳》,周振甫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69頁。

  [217] 劉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0~281頁。

  [218] 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八十一,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467頁。相傳古代史官,左史記動,右史記言(《禮記·玉藻》),一說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漢書·藝文志》)。此詔書本《禮記》說。

  [219] 吳兢:《貞觀政要》卷二《任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3頁。

  [220] 參見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七《酈生陸賈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252頁。

  [221] 劉昫等:《舊唐書》卷七十二《虞世南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566頁。

  [222] 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百五十四《國史部·恩獎》,周勛初等校訂,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第6348頁。

  [223] 班固:《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735頁。

  [224]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末《進書表》,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9608頁。

  [225] 參見王夫之:《讀通鑑論》卷末「敘論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552~2554頁。

  [226] 參見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一「秦始皇」,卷十二「晉愍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7、880~881頁。

  [227] 參見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漢高帝」,卷十二「晉懷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9~21、860~861頁。

  [228] 參見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十七「梁武帝」,卷十九「隋文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287~1290、1445~1449頁。

  [229] 《孟子》卷十二《告子下》,楊伯峻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298頁。

  [230]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一輯《乙丙之際箸議第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頁。

  [231] 參見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頁。

  [232] 王重民等:《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233] 曹寅等編:《全唐詩》卷七百七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8771頁。

  [234] 這裡涉及的有關論點,參見王重民等:《敦煌變文集》引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1~8頁。

  [235] 郭湜:《高力士外傳》,《開元天寶遺事十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20頁。

  [236]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鄧之誠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33頁。

  [237] 蘇軾:《東坡志林》卷一《途巷小兒聽說三國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7頁。

  [238] 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94頁。

  [239] 參見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七「胡仲彬聚眾」,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43頁。

  [240] 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六,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年,第11頁。

  [241] 本節有關宋元講史的部分闡述,參考了程毅中所著《宋元話本》一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242]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五十五《劉岳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32頁。舊說有認為此傳中提到的《兔園冊》系唐初虞世南所撰,恐系訛傳,不取。參見拙著《唐代史學論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104頁。

  [243] 王令:《十七史蒙求》原序,長沙:嶽麓書社,1986年,第1頁。

  [244] 章炳麟:《重訂三字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第48~49頁。

  [245] 《左傳·昭公十七年》,楊伯峻編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389頁。

  [246] 《周易正義·大畜·象傳》,《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40頁。

  [247] 《國語》卷十七《楚語上》,韋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28頁。

  [248]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975頁。

  [249] 劉知幾:《史通》卷八《人物》,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37頁。

  [250] 胡三省:《新注資治通鑑序》,《資治通鑑》卷首,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28頁。

  [251]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末「敘論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554頁。

  [252] 胡三省:《新注資治通鑑序》,《資治通鑑》卷首,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28頁。

  [253]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一輯《尊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2頁。

  [254] 馬克思、恩格斯:《神聖家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8~119頁。

  [255] 鄧小平:《振興中華民族》,《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8頁。

  [256] 劉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1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