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歷史形勢與史學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2024-08-14 17:52:42
作者: 瞿林東著
第一節 從分裂到統一的歷史形勢
一、朝代頻繁更迭和隋唐的統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死,其子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並將漢獻帝的年號改為延康。這年冬天,漢獻帝迫於形勢,同曹丕演出了一場極富悲喜劇色彩的政治禪代的鬧劇。漢獻帝在「禪位」冊書中,一面援引堯、舜、禹的禪位故事,一面又借用「皇靈降瑞,人神告徵」的名義,給這種嚴酷的政治鬥爭塗上了一層莊嚴肅穆的色彩。
曹丕稱帝,改國號為魏,建元黃初,這標誌著東漢政權的結束,同時揭開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序幕。次年,劉備稱帝,建立蜀國;又過一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三國的紛爭,在政治上和軍事上表現得有聲有色,而在經濟上也有所恢復和發展。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蜀後主炎興元年),魏滅蜀,打破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兩年後,司馬氏仿效漢魏「禪代」故事,奪取了曹魏政權,建立西晉皇朝。西晉和吳的並存,代替了原先的三國分立。晉武帝咸寧六年(280年,吳末帝天紀四年),晉滅吳,結束了三國以來的分裂局面,實現了統一。
西晉的統一是短暫的,在它統治的後期,已有成、漢、前涼等民族政權的建立。由於政治腐敗和民族矛盾的發展,西晉在愍帝建興四年(316年)為劉聰所滅,全國又陷於分裂之中。
本章節來源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西晉滅亡的第二年,鎮守江南的宗室司馬睿即帝位於建鄴(今江蘇南京),是為東晉。在東晉存在的一百零幾年中,中國北方先後出現了由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建立的十幾個政權的興亡更迭,是為十六國時期。
東晉在恭帝元熙二年(420年)為劉裕所滅。劉裕建立了宋皇朝,繼之是宋、齊、梁、陳的更迭,史稱南朝。十六國時期,北方各族經過百餘年的大規模遷移、鬥爭、組合與融合,至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方統一;而後,北魏經歷了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的分裂和更迭,至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齊武平元年),北周滅北齊,北方重新歸於統一。大定元年(581年),北周被隋朝所取代。隋朝建立後,進一步謀求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發展,為南下滅陳做積極的準備。以上,史稱北朝。南北朝的對峙與交往,持續了一百七十年之久。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隋軍南下一舉滅陳,結束了自三國以來大約三百七十年的分裂局面,中國在政治上又出現了統一的皇朝。隋朝只存在三十多年,於大業十四年(618年)被農民大起義所推翻,但它在開創新的政治統一局面方面,是有偉功的。
隋亡之年,唐朝建立。隋唐是繼秦漢之後,中國古代歷史上又一次出現的兩個蟬聯的統一皇朝。秦漢和隋唐在各自所處的時代,都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不同的是,隋唐的政治統一,是在經歷了幾百年間許多皇朝的並立、對峙、更迭和許多民族的遷移、鬥爭、融合的基礎上實現的,因而具有更充實、更豐富、更深刻的歷史內涵。
唐皇朝創造出了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持續百餘年的發展勢頭,造成了在當時世界範圍內的「偉大的領先」。唐中葉爆發的安史之亂,使歷史進程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唐皇朝結束了它的極盛時期而開始走下坡路了。晚唐的各種矛盾的激化終於引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統治階級中的各種政治勢力也進行著激烈的角逐。天祐四年(907年),年少的唐哀宗被權臣朱全忠所逼,「奉皇帝寶綬,敬遜於位」[1],其詔書、冊文與實際步驟,同漢魏「禪代」如出一轍。
歷史竟如此「巧合」: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六百六十七年的歷史,以「禪代」始,亦以「禪代」終。當然,這一時期的歷史內涵無疑要比這種歷史表象複雜、豐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