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的功能

2024-08-14 17:34:12 作者: 李宗桂

  上述中國傳統人文思想,作為中華民族整體智慧的結晶,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構成,它有著特殊的功能。這種特殊功能主要表現為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勵功能、價值整合功能、行為規範功能。

  民族凝聚功能是其首要功能。中國傳統人文思想是歷史地發展著的。它的精華集中表現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具體化為堅韌不拔的從道精神、超越功利的人文精神、貴和尚中的和諧理想、「文化中國」的包容意識、守成創新的進化觀念、崇德重義的價值追求,以及中華一體、天下一統的整體思想,等等(限於篇幅,恕不逐一論述)。近代以來,傳統人文思想在被批判繼承、創造轉化的同時,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特別是通過社會變革的實踐,逐漸形成了追求科學、民主、自由、富強、法治的思想觀念,以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追求民族獨立的思想觀念。改革開放以來,又進一步形成了自立自主的觀念、效益與公正統一的觀念、道義與功利一致的觀念、契約觀念,等等。這些思想觀念,適合社會的需要,反映著不同時代的時代精神,因而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和統攝力。它能夠使人們超越地域、時代、種族、階級的界限,為了長遠的、整體的利益而克服個人自身的諸多局限,尋求文化心理的歸宿,找到價值規範的依據,進而同心同德地為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而不懈奮鬥。

  精神激勵功能是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的另一重要功能。傳統人文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體現,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它應當而且必然反映著中國文化的健康的發展方向,能夠激發人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它理所當然地成為維繫民族統一體存在、發展、壯大的精神力量,成為推動民族進步的思想源泉。文化中國的理想追求,激勵著人們不斷發展自己民族的文化,提升其品位,超越野蠻、粗魯,突破狹隘的地域界限,包容更多的文明追求者,邁向更高的文明。貴和尚中的和諧理想,引導人們努力創造和諧融洽的局面,反對偏激,做事適度,「保合太和」,不以無謂的鬥爭為榮,而以有條件、有原則的讓步換取統一、和諧的狀態,從而在維護整體利益的同時,更好地保存自己、發展自己。堅韌不拔的從道精神、崇德重義的價值追求,對於價值理性的弘揚,對於人的精神境界的升華,都有無可替代的濡染、催化作用。

  價值整合功能是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的另一重要功能。中國古代文化是在多元一體的格局下發展起來的。齊魯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等等,都是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在特定的地域裡,通過艱苦而又富有創造性的探索,所創造出來的反映該地域人民文明發展程度的文化。這些地域文化,各有其自然環境特色和社會人文特色,反映著不同的價值觀念,彼此不能等同、取代。但是,這些地域文化都有著剛健自強的奮鬥精神、中華一體的認同意識、理想至上的從道精神。這些,體現著不同之中的「大同」,即價值取向方面的一致。正是在這種共同理想、共同精神的催化、交融下,多元發展的地域文化逐步走向融合,成為中華民族文化整體的重要成分。同時,不同地域的文化被納入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框架之後,原本分別存在於各個地域文化之中的各種文化基因,仍然繼續存在,有的還被思想家們發掘、提煉,轉化為全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

  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文化的價值整合功能,其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通過文化大傳統的形成和擴展。天人合德、剛健有為、崇德重義、貴和尚中、守成創新、人本思想等,通過長期的歷史淘洗,特別是通過思想家們的理論創造和宣傳,以及政治家們的提倡,逐漸成為全社會廣泛認同並自覺實踐的文化觀念。這些文化觀念,超越了地域和階層的限制,成為共同的文化心理,代代承傳,不易為外來的力量——無論物質的力量還是精神的力量——所打破、所改變,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大傳統。在文化大傳統的浸染下,原有的地域文化所蘊涵的文化小傳統吸納了更多的中國文化的共性,同時又繼續保持著自己的個性,兩者形成適當的張力,推動著中國文化的整體發展和中國社會的穩步前進。

  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的又一重要功能,是行為規範功能。人文思想作為思想文化的精華,它所蘊涵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理想人格、倫理規範、審美情趣等,雖然屬於不易為人們感知的深層結構的東西,但它在通過社會政治制度、經濟生活等層面的運作表現出來後,特別是通過具體的個人行為展現出來後,就反映出其間的規範所在。修己安人、正己正人、成聖成賢、安邦治國、民胞物與、仁義禮智、天人合一等思想觀念,一旦落實到具體的個人的操作層面,便強烈地顯現出其行為規範的一面,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面。這些思想觀念,實際上是傳統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準則,是人們的安身立命之道,它規範著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在價值目標方面趨同,從而在客觀上增強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通過上述的民族凝聚、精神激勵、價值整合、行為規範等功能的發揮,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中國傳統人文思想對全民族的價值觀念產生了統攝作用,對民族文化心理產生了激發、認同作用,增強了中華民族凝聚力,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和中國文化的發展。

  中國傳統人文思想,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起著不同的作用。有學者指出,先秦人文精神表現為「人文化成」的文明創造精神、「剛柔相濟」的理論思維力量、「厚德載物」的倫理道德規範,中國古代文化中這些人文精神的基本方面,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一直發生著作用。[181]還有學者認為,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表現為以倫理、政治為軸心,不甚追求自然之所以、缺乏神學宗教體系;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係中孤立出來,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而是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容的天人合一思想;表現為人不把天作為僅供認知的對象物,不去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表現為反功利主義,等等。台灣學者徐復觀提出的中國文化的「憂患意識」和大陸學者李澤厚提出的「樂感文化」,都揭示了、強調了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但都有不足之處。憂、樂之外,應當加上「圓融」——憂樂圓融,這才是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這個人文精神作為文化傳統,鑄就了我們民族的基本性格;它在各個不同時代有其不同的變異,呈現為不同的時代精神。」[182]就中國古代文化傳統而言,人文思想的具體內容包含著並體現為仁民愛物、修己安人、義以為上、天人合德、以人為本、剛健有為、貴和尚中等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價值觀念。就近現代文化發展歷程而言,人文思想包含並表現為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科學精神、民主精神等最為基礎的價值觀念。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數十年的艱難探索,特別是通過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人文思想正在神州大地孕育出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具有社會主義時代色彩的、充分顯示中華民族人文意識的精神因素不斷增強,並成為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重要凝聚力量和激勵力量。以重人情為特徵的傳統人際關係,正在逐漸轉變為契約關係而又不乏人情;以長官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運作系統,正逐漸轉變到民主法治的軌道上;過去以他制他律為根本要求和顯著特徵的個體自我,正轉變為以自制自律為特點,並與他制他律相結合的覺醒的主體意識;片面宣揚動機而忽視甚至蔑視效果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正在為動機與效果並重、不尚空談、重視效益的新型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所取代,等等,不一而足。質言之,契約觀念、法治觀念、民主觀念、主體意識、效益觀念等,正在成為新型人文思想的重要內容。[183]

  

  應當指出,中國傳統人文思想有自身的缺陷。龐朴先生就曾指出:「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像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兩重性一樣,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也有兩重性。」[184]「中國文化是人文主義的。但這是一種缺乏近代西方那種科學與民主精神的人文主義。」[185]我覺得,這些見解是十分精闢、深刻的。

  思想當隨時代。我們在邁向現代化的途程中,應當揚長避短,改造傳統的人文思想,鑄造具有現代意識、吸收外國優秀文化的新的人文思想。我們在鍛造新型文化價值觀的時候,在弘揚傳統的人文思想的時候,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弘揚時代精神,用時代精神引導、提升傳統人文思想的品質。只有這樣,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才能不斷更新,不斷成長,成為人類文化之林中的參天大樹。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