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解決
2024-08-10 16:06:50
作者: 寧席
「秀英啊,一中的師資力量別說是在Y縣,就算在咱們Z省也是有名的,你那麼喜歡讀書,千萬別因為家庭暫時的困難而自誤前程。老師們可都希望你繼續為咱們清溪學校爭光呢!」初中部的教導主任,也就王秀英的班主任樓老師看著王秀英頗有些恨鐵不成鋼。
「王秀英同學,雖然我們高中部的確很希望把你留在清溪學校,可是比起一中,清溪學校的確大大不如。雖然說師傅引進門修行靠自我,可是好的師傅卻是十分重要的。
再說了,我們高中部還希望你能夠給留在清溪學校的同學支持一些一中的資料和課堂筆記呢。」這是高中部的教導主任,他看著王秀英的眼光十分殷切,仿佛王秀英就是一中的教案、一中的筆記。
老師們你一言我一語那麼一番勸說,王秀英倒真的覺得有些辜負的老師們對自己的期待,露出一個羞赧的笑容,很不好意思地說道:「我也只是有那樣的想法罷了。這兩天我正在想辦法安排秀誠,若能將秀誠安排妥當,我自然是想去一中上學的。」
「王秀英同學,為了解決你的後顧之憂,學校與金老師以及家屬進行了溝通,決定由金老師負責照顧王秀誠同學,等開學了你只需要把秀誠同學的糧食和換洗衣服一起送去金老師家就成了。」得了王秀英並非堅決放棄一中的就學機會,校長似乎鬆了口氣,連忙將學校的決定告訴王秀英。
王秀英沒想到學校為了支持她的學業,居然做了這樣一個意想不到的決定,眼窩不由一熱,淚水氤氳了雙眼。
坐在她身邊的金老師輕輕拍了拍她放在雙膝上的手,溫暖而乾爽的感覺讓王秀英覺得仿佛媽媽就在身邊。
學校提出的這個建議,的確是一個相當完美的建議。
雖然明知這是最好的辦法,王秀英還是沒有一口答應下來。
畢竟王秀誠才是這個建議的主角,因此在確定金老師一家都對王秀誠成為家庭臨時成員表示歡迎,王秀英依然決定先與王秀誠進行了直接的溝通。
只有王秀誠真心愿意接受金老師家的照顧,王秀英才能放心。
聽說從下學期起他將暫時住在金老師家,王秀誠先有些膽怯,王秀英進行了耐心地解釋,終於讓王秀誠點頭答應下來。
得到王秀誠的首肯,王秀英專門帶著王秀誠去了一趟金老師家,一是讓王秀誠認認門,熟悉熟悉金老師的家人,二也是當面向金老師的家屬表示感謝,三就是與金老師敲定王秀誠在金家的生活費用。
現在王秀英家的糧食基本就是靠從糧站購買,因此原本學校建議的每月王秀誠帶糧給金老師,就直接改成了一個月給金老師八元錢並十斤糧票。
開始的時候金老師一家只肯收五元錢,最後在王秀英的堅持下才定了下來,卻因此讓王秀誠多了兩套換洗的衣裳和鞋襪。
就這樣清溪學校的老師替王秀英解決了後顧之憂,給了王秀英就讀Y縣一中的機會。
解決了上學路上的障礙,為了讓外公外婆舅舅們放心,王秀英帶著王秀誠去棗林村探望了外公外婆,在外婆的挽留之下住了兩天,卻也不肯再多住了。
雖然家裡的田地放給張玉生家幫忙耕種,不需要王秀英再下地干農活,可是後院的菜地還是需要打理的。
更何況王秀英還準備在暑假期間通過後院種著的韭菜多少籌集一點資金。
這些日子她精打細算著過日子,可是只出不進的現狀,存摺上的錢只會越來越少,這又成了壓在王秀英心頭的一塊大石頭。
從棗林村回家,王秀英每天一早割些新鮮的韭菜,帶著王秀誠蹲在集市的角落,希望多少能夠貼補些家用。
只是能賣出去的時候實在是少數,就算有人同情憐惜他們姐弟,也不會次次都來他們姐弟這裡買,更何況他們的後院的菜既使看著更水靈,也不過只是大路貨罷了。
王秀英心裡倒是有幾個可以賺錢的點子,畢竟她有著前世的記憶,總能比別人更先知道歷史的發展腳步,只可惜現在還不行,還得再等一些時間。
等到來年五月,中央會肯定農村分田到戶包產到戶的作法,並在沿海地區設置經濟特區。
屆時Y縣也會有樣學樣,先是在縣城中辦起小型農用物資交易市場,然後從農用到家用,漸漸涉足生活各種領域,慢慢從小到大,最終造就了聞名世界的小商品批發城。
只是拿到那裡的攤位並不容易,錢是一方面,時機更加重要。
前世王秀英初中畢業後就進了戲校,對Y縣小商品批發城的發展也只知道個大概的時間點,並不知道具體的時間。
雖然很快她就會去縣中上學,但是並不等於她就能得到第一手的消息,畢竟作為學生學習者第一要務,學校內的消息也會十分閉塞。
手上的這點錢,既要交納姐弟倆的學費書本費,還有生活費的支出。
要抓住機遇,王秀英明白她不但不能總動用存摺里的錢,還得設法讓存摺里的錢多起來才行,否則就算她比別人點了先機,沒有啟動資金,一切也是枉然。
於是整個暑假,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十三歲的王秀英帶著七歲的王秀誠在集市的角落占了個位置。
姐弟倆面前總是放著一隻竹編的小籮。
小籮雖有些舊了,卻被涮洗得很乾淨。
小籮里不是放著被紮成一小把一小把的香韭菜,就是撿洗得乾乾淨淨水靈靈的小青菜,顆顆翠綠欲滴,只是少有人問津。
這是個經商還被說成投機倒把的年代,雖還是有不少人趁著趕集,將自家地里的產出青菜、蘿蔔挑來賣,換些小錢再買些家裡必須的油鹽或給孩子積攢學費。
只是這裡不過是Z省東部山區的一個小集鎮罷了,除了那少數幾家吃公糧的,幾乎家家都會在門前屋後弄點地種些蔬菜,因此除非種出些稀罕的蔬菜,自然是賣的人多買的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