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美利堅縱享人生> 第兩千零八十三章 權游的現實版(求訂閱)

第兩千零八十三章 權游的現實版(求訂閱)

2024-08-05 10:57:37 作者: 小鹿愛小胖

  告別了男爵以後,回程的路上,威廉的臉色不太好看。

  楊橙問,「怎麼了?跟誰欠了你幾個億似的。」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威廉搖搖頭,「不是錢的事,最近歐洲風波不斷啊。」

  聽他的感慨,楊橙不知道該說點什麼,畢竟這不是一個商人該關心的事情,反正只要被影響他做生意,愛怎麼鬧怎麼鬧。

  「想到蘇格蘭了?」

  威廉嘆氣,「是啊~」

  比起巴伐利亞和加泰,蘇格蘭的獨立問題更嚴重,不只是蘇格蘭,其它的幾個鄰居,都有獨立傾向,英國現在的局勢才真正稱得上是內憂外患,所以也不知道他們腦子裡裝的是什麼,居然還有閒情逸緻管其它國家的內政,難道是下雨太多了,受潮嚴重,腦子長毛了?

  眾所周知,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也就是說英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三個地區及愛爾蘭島上的北部地區,共四部分組成,且是個王國。

  就相當於過去的高麗之於Z國,就是個宗主國罷了,因此理論上來說,他們都不能夠成為一個國家,他們只是一個地區,擁有獨立自主內政的地區,就像香江、澳門之於Z國。

  所以,誰要是敢稱呼香江為國家,那就是Z國的敵人,不用猶豫的那種!

  有本事去跟英國人說蘇格蘭是一個國家,看他們會不會暴跳如雷?

  包括蘇格蘭在內的幾個地區,離心力可是非常強大的。

  假設以倫敦所在的英格蘭地區為「本」向外看,就會發現愛爾蘭一直想要合併北愛爾蘭;威爾斯要不是因為形成了歷屆王儲做威爾斯親王的習俗,之前也是鬧的很兇;而北邊的蘇格蘭則是至今都在鬧獨立。

  既然是「綁在一起過日子」,那麼往往鬧獨立只能算是「兩口子相愛相殺」,可從歷史進程上審視,蘇格蘭和英格蘭卻是「相愛」甚少,「相殺」居多。

  在公元1707年前蘇格蘭一直是個獨立國家,哪怕是開頭英格蘭被羅馬帝國吞併的那長達三百多年時間,蘇格蘭依然是堅挺的、擁有獨立外交、經濟、軍事、立法權的國家!

  也就是說,蘇格蘭跟英國合併至今也不過三百來年。

  在此之前,就要追述到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地的早期土著,跟歐洲很多地方一樣,都指向凱爾特人,但宏觀上雖屬同一種族,但凱爾特人也因長期居住地環境的不同而出現各種分支,而在大不列顛群島這塊地方,主要生活著三個大的分支:

  一是生活在大不列顛南部的蓋爾人;

  二是生活在大不列顛島北部的皮克特人;

  三是生活在愛爾蘭島的布立吞人。

  當時的蓋爾人及布立吞人分別在大不列顛南部和愛爾蘭島上形成了不少王國,雖然沒有什麼統一的大王朝,但這些王國的規模也已經不算小了。

  而最北邊的皮克特人,依然處在部落聚居狀態,只是靠南一點的地方出現過極小規模的王國。

  在這些分支各自處於小範圍生活狀態時,歐洲大陸的羅馬軍團跨海而來,對於這些土著來說,頭戴鐵盔、身穿鎧甲、手持長矛劍盾、肅立成排的軍隊這是第一次見。

  只見一蓋爾人壯漢猛的拿斧頭砍去,同伴發現他已經身首異處。

  就這樣羅馬帝國很快吞併了大不列顛島南部地區,也就是今天的英格蘭和威爾斯,當時還沒有威爾斯這個說法。

  經過大規模戰爭洗禮之後的蓋爾人,要麼死於戰爭,要麼生存於偏僻山區接受羅馬人的統治,還有的往西邊渡海逃亡,聚居於愛爾蘭島的北部,南北愛爾蘭至此有了不同。

  至於羅馬人為什麼沒有繼續西進或北上?答案是有力的時候無心、有心的時候無力。

  本來不列顛群島對於羅馬帝國來說,在當時就沒什麼戰略意義,在歐洲地緣上連「邊陲」都不算,只能說是個「海外孤島」。

  只不過是凱撒在征服高盧雄雞的進程中,「順手」拿下的大不列顛南部,就是個雞肋。

  而後,剛剛設為不列顛尼亞行省時任命的幾個總督是想繼續擴張的,甚至還向蘇格蘭地區派出了整個羅馬第九軍團,結果全軍覆沒。

  在羅馬人看來,當時的北邊的皮克特人和西邊的布立吞人就是「野蠻人」,而兩地當時也確實是叢林密布的蠻荒之地,可謂窮鄉僻壤出刁民。

  以羅馬帝國的實力如果再派軍隊前往是能夠拿下的,但對於一個龐大的環地中海帝國來說,要打理的地方還很多、要鎮壓的叛亂四處都是,根本沒有心思來繼續啃這塊「硬骨頭」。

  之後的幾任總督則因此地沒有得到帝國總部的大力支持而一心只想保住現有領地,不斷承受著北方皮克特人的南下侵擾及愛爾蘭島上布立吞人的海盜搶劫。

  歷任不列顛尼亞行省的總督都因有心無力還處於「自保」的狀態中,不斷的修築一些防禦工事,比如安多寧長城。

  但是就算這樣依然能看出北方的皮克特人不依不饒的精神,他們既不是為了替南部蓋爾人報仇,也不是為了吞噬羅馬人占領的區域,而是一些分散的部落,單純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以及劫掠一些物資而南下屠村。

  就這樣大不列顛南北的分化在戰中的愈發嚴重了,當安多寧長城也守不住而被棄用的時候,羅馬帝國史上集權最巔峰的哈德良皇帝上台了,他的執政理念核心就是守住養父圖拉真打下的天下,而不是繼續擴張。

  他在位期間不列顛尼亞省修築的哈德良長城,成為了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地的地理分割線,也是《權游》中長城的靈感來源。

  在大不列顛島上統治三百多年後,歐洲大陸北部的日耳曼人各部族南下摧垮了羅馬帝國。

  日耳曼人的分支很多,在摧枯拉朽的過程中分別沖向了歐洲各個地區,其中兩個分支——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遊走的路線就是跨海登島,他們很快占領了英格蘭地區。

  此時羅馬帝國剛剛覆滅,島上還處於沒有任何穩固政權的良機下,之前從西邊愛爾蘭島一直跨海侵擾不列顛沿岸的布立吞海盜,開始大批登陸並在不列顛西南部建立起幾個小王國,而且日耳曼人對其久攻不下。

  這一地區就形成了與英格蘭歷史文化背景不同的——威爾斯。

  日耳曼人雖沒能打下威爾斯地區,但在英格蘭地區建立起了一個個小王國,通過長期的互相征伐、兼併,最終形成了七個王國,是不是很熟悉?就是權游的背景架構來源。

  好景不長,在權游中是異鬼來了,而在現實中則是維京人來了。

  他們的到來不像之前的羅馬人和日耳曼人,你臣服了就可以在其統治下生存,雖然生存的很慘。

  維京人則很早就踐行了「三光政策」,而且他們也是有分支的,其中挪威人占領了蘇格蘭、丹麥人占領了英格蘭,於是兩地各自展開了驅逐維京海盜的鬥爭。

  蘇格蘭這邊由皮克特人其中一個國王肯尼斯領導,成功驅逐了挪威人,且降服了之前四分五裂的皮克特人小王國,形成了統一的蘇格蘭王國,所以至今蘇格蘭人還是皮克特人。

  肯尼斯加冕的時候坐在一塊栓有鐵鏈的石頭上,這塊石頭被稱為「命運之石」,這塊石頭後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英格蘭這邊的七國在那個粉色的國家威塞克斯的國王阿爾弗雷德的領導下聯合了起來,他的後代領導英格蘭最終驅逐了維京政權,因此阿爾弗雷德也被認為是英格蘭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國王。

  但是沒多久就被趁機登陸的法國諾曼公爵威廉一世擊敗,從此英王室從威廉一世開始延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