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七十八章 巴伐利亞獨立?(求月票)
2024-08-05 10:57:20
作者: 小鹿愛小胖
三個有權有勢有錢的男人聚在一起,不可避免的聊到了ZZ,男爵意味深長的說了句,「英國的脫歐可是帶了個好頭啊~」
威廉莫名其妙,「什麼意思?」
「本來鬧獨立的情緒就很高漲,最近因為英國帶頭,巴伐利亞獨立的聲浪可是一浪高過一浪~」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楊橙問,「你怎麼看?也希望獨立?」
「從家族的角度出發,獨立對我們確實有好處,但這個事情不現實。」
男爵說的也夠實在,近年以來,由於歐洲經濟的整體不景氣,大量民族主義與地區分離主義抬頭,向來以民主平等自居的歐洲國家也開始為主權統一問題而苦惱。
再加上英國脫歐造成了逆一體化潮流,從而使得歐洲一體化的歐盟模式受到廣泛的質疑。
作為歐盟經濟的發動機,德國向來以強大的日耳曼民族意志而為世人稱道,不過,即使是看似鐵板一塊的德國,同樣存在著內部分裂勢力,就是坐落在德國東南的最大聯邦州——巴伐利亞州,在最新的調查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巴伐利亞受訪者希望脫離德國獨立,這個比例可不低。
其實本來巴伐利亞就是半路加入,又怎麼可能指望他們對德國同心同德呢?
翻開歷史書,查理帝國加洛林王朝於公元843年覆滅後,整個東法蘭克王國,也就是德意志地區由四個地區組成,分別是薩克森、法蘭克尼亞、施瓦本和巴伐利亞四個公國。
既然王朝都快沒了,得選出來一個國王統治,東法蘭克王國的這四個公國代表一商量,決定還是讓西法蘭克人來當這個東法蘭克的國王。
可這又招致貴族們的不滿,說好了分家還找人家來當國王,這是等著復辟呢?可上層的決定也沒法反對。
於是,西法蘭克一名叫康拉德的公爵堂而皇之成了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
次年,薩克森公國的統治者——薩克森公爵逝世,新繼任的薩克森公爵是前任公爵的兒子「捕鳥人」亨利。
亨利剛即位時,康拉德國王提出要剝奪薩克森公國在圖林根這一片土的地主權,這一舉動激怒了新上任的亨利公爵,然而他並沒有直接跟國王硬碰硬,畢竟直接向國王宣戰萬一國王聯合其它三個公國自己根本沒有勝算。
於是他遷怒於國王的顧問美因茨大主教,並把美因茨教會趕出了圖林根。
康拉德國王也不傻,知道這個薩克森人有造反的念頭,但在別的公國看來亨利並沒有直接反對國王,於是國王只能派自己的弟弟前去討伐,結果埃雷斯堡一戰,亨利公爵大獲全勝,國王只能親自率軍趕來。
亨利避其鋒芒,選擇撤退到自己的領地堅守,長期的對峙對於這個新生的國家來說只有壞處,於是國王不得不於亨利簽訂停戰協議,這也使亨利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戰勝王權、保住自己領地財產的公爵。
不僅如此,918年康拉德國王在臨死前認為「國王的幸運」已經交到薩克森人手裡,亨利就這麼從公爵變成了國王,這也是德國歷史上第一位來自本地區的國王。
事情還沒有這麼結束,一直默默無聞的施瓦本和巴伐利亞倆地跳了出來,憑什麼你們薩克森人能當國王?施瓦本還相對安分,巴伐利亞直接選出了自己的國王,想要從東法蘭克王國,也就是德意志地區獨立出去。
新上任的亨利國王見到這種情況知道自己再不做點什麼這王位也坐不穩,先是拿下來搖擺不定的施瓦本公國。
被孤立的巴伐利亞見狀沒有退縮,打算開始持久戰。
其實亨利當時還陷入另外一場爭鬥,那就是與西法蘭克爭奪萊茵河附近的洛林。
雙線作戰讓亨利始料未及,一方面洛林易手於西法蘭克,意味著收復無望,另一方面針對巴伐利亞的圍城部隊不能撤離,不得已只能與巴伐利亞國王和談,巴伐利亞放棄獨立向亨利國王稱臣,而亨利國王則保證巴伐利亞的獨立自主權,表面上德意志第一次完成了統一,但權力仍未集中於國王。
誰都能看出來巴伐利亞現在是個國中之國,亨利覺得無所謂,他兒子奧托一世就不這麼想了——我堂堂國王竟然管不了自己領土裡的事務?奈何有之前的合約,自己也拿巴伐利亞沒什麼辦法。
直到937年,曾經的巴伐利亞王逝世,奧托一世國王覺得可以試探一下巴伐利亞地區對統一的態度,提出了小小的要求,即收回巴伐利亞公國內教會的特權。
這位年輕的國王太早實施了自己的計劃,導致新公爵直接舉起反叛的大旗,可沒想到這只是各個公國對於薩克森人當國王所不滿的冰山一角。
早先奧托同父異母的兄弟唐克馬爾曾要求一個邊疆爵位,奧托否決了他的提議,這讓唐克馬爾懷恨在心,而蠢蠢欲動的法蘭克尼亞公爵和洛林公爵勾結西法蘭克這隻境外勢力,推舉奧托的另一個兄弟公開叛亂,全國上下亂作一團,王位岌岌可危。
這下好了,奧托算是明白了父親為啥當年會妥協了,大家聽命於王室只是給王室個面子。
939年,在萊茵河畔洛林公爵一度把國王逼到絕境,正在緊要關頭,五大公國中一直未發聲的施瓦本突入戰局,決定站在國王一邊,奧托總算是平息了叛亂,保住了父親開創的王朝。
奧托也從中吸取了教訓,在這之後奧托利用了一系列手段來「報復」各個公國,法蘭克尼亞甚至永遠失去了公爵,整個公國直接被王室接手;
接管洛林的人是奧托的好友;對於功臣施瓦本,奧托讓自己的兒子,也就是下一任皇帝,迎娶施瓦本公爵的女兒,從而建立親戚關係;而巴伐利亞則在後來被授予冊封給了不久前還在叛亂的另一位投降的公爵。
也就是說,從加洛林王朝查理帝國分裂成中東西三部分之後,巴伐利亞的真正統治權從來就沒有被東法蘭克國王所擁有。
捕鳥人亨利沒有收回主權,他的兒子奧拓也只是把主權交給一個非親非故的投降公爵。
接下來的百來年裡,凡上任的國王都不願意干預幾個公國間的關係,有時間安內,還不如攘外容易點。
德意志先是向東打下波西米亞,也就是現在的捷克,而後又直接干預義大利內部紛爭,雖然義大利對於德意志半推半就,表面上加入德意志王國,然後等軍隊撤走後立馬叛亂。
於是,以今天德國領土為主,形成了一個叫「神聖羅馬帝國」的新國家。
多說一句,這個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因為跟天主教半毛錢關係都沒有;也沒在羅馬,只是因為該國皇帝加冕需要跑到羅馬去一趟,說白了就是德意志帝國的馬甲而已。
放任不顧的巴伐利亞漸漸被一個名為韋爾夫的家族控制,一開始韋爾夫三世作為巴伐利亞公爵只是把妹妹嫁到了皇室,之後便確保了韋爾夫家族永遠統治巴伐利亞,韋爾夫四世的兒子黑亨利憑著皇家關係把薩克森的部分土地強行規劃到巴伐利亞。
黑亨利的兒子還迎娶了時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洛泰爾二世的女兒,甚至仗著自己是前任皇帝的女婿競選神聖羅馬帝國皇位。
包括薩克森地區等大部分領地都被來自巴伐利亞的韋爾夫家族控制,神聖羅馬帝國皇室漸漸被這個家族蠶食。
這時,神羅帝國的一位皇帝即位,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紅鬍子」腓特烈·巴巴羅薩。
「紅鬍子」的稱號來自於他六次出征義大利,義大利人的血把他的鬍子染紅了,足以彰顯他的殘忍。
腓特烈的母親就出身於韋爾夫家族,但他為了當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並鞏固地位,決定大力削弱控制著巴伐利亞的韋爾夫家族勢力。
腓特烈雖然成功讓韋爾夫家族在巴伐利亞的公爵獅子亨利黯然下台,但對韋爾夫家族的權力,則只有抑制,而無法消除。
該家族勢力深深植根在巴伐利亞州的各行各業,而且竭力將家族人馬安插進入帝國高層。
腓特烈這種類似於我國歷史上「削蕃」的操作,也只能讓韋爾夫家族不再繼續擴張其權力,對該家族老巢巴伐利亞也姑且讓其繼續統治,只不過不要太鬧獨立,給皇帝一點面子就好。
到了中世紀末期,教廷對各地在經濟上的榨取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16世紀初德國交出去給教廷的財富比15世紀末皇帝所征的稅款高二十多倍。
教廷的壓榨剝削遭到人們的反抗,來自德國的馬丁路德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革命,然而他的改革還並不徹底,深受教廷迫害的人們還覺得不夠過癮。
於是廣大人民群眾投奔另一位在反教廷上主張更激進領袖閔採爾,也正是在閔採爾的帶領下德國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起義軍主要來自三個地方,分別是法蘭克尼亞、薩克森和施瓦本。
作為古老的公國,巴伐利亞缺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