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李世民穿越劉禪> 第一百五十八章軍中有猛將柳隱可攻上庸

第一百五十八章軍中有猛將柳隱可攻上庸

2024-08-01 18:08:04 作者: 退休奧特曼

  吳懿得到蔣琬提醒,想起陛下自丞相薨逝以來,時常提起的新政。

  之前陛下也曾多次與自己等心腹詳談,表達過希望改變兵制的想法。

  如今東吳相邀共同伐魏,自己朝廷算是輔助牽制,自然不需精銳盡出。

  即便精銳盡出,蜀中那三兩萬精兵,也經不起幾次折騰。

  方才陛下讓自己「定下大方向」看來是有意在此次出兵事宜上做文章。

  再往深層想,陛下曾言新政必然受到士族豪強抵制。

  如果陛下無端提出改變兵制的新政,怕是更難令眾人信服,以至無法施行下去。

  要是蜀中原有士兵不足以達成強軍北伐之願呢?

  屆時兵制改革不就順理成章了?

  想到此處,吳懿心中稍定,略微組織語言,稽首道:

  

  「啟稟陛下,臣以為,既然是配合東吳伐魏,那重點應當在『配合』二字之上。

  出兵之時,應儘量減少錢糧消耗,甚至保存本就稀少的精兵強將。

  今日朝會討論方向,應當在如何令一偏師配合一員猛將,震懾魏國西南邊境上。」

  「嗯,吳將軍言之有理,此方向倒是符合吾大漢利益。

  其餘諸公是否有其他意見?」

  何宗在班列中觀察許久,發現蔣琬方才行為怪異,吳懿發表意見之前也遲疑許久。

  再想想方才吳懿所言,何宗突然也明白了什麼。

  看了看不遠處的杜瓊,發現杜瓊也正轉頭看身後益州朝臣。

  兩人目光相交,杜瓊看出何宗有附和吳懿的意思,微不可查的點點頭。

  何宗會意,正要出列發話,杜瓊又給何宗使了個眼色。

  見杜瓊口中不住默念一個名字,眼睛還一直瞟向末席柳伸處。

  何宗一聯想,頓時明白了杜瓊的意思。

  向杜瓊再次點頭示意後,何宗穩步跨出班列,稽首道:

  「啟奏陛下,吳將軍之話,臣附議。

  另外,吳將軍提到此番需派出一員猛將。

  臣以為陛下麾下戰將如雲,且皆在軍中有威名,此番偏師之戰倒是不需他們出面。

  況且諸多戰將幾乎分散在蜀中各地要衝,為此等小事不值得令他們奔波。

  臣願為陛下舉薦一員猛將,可為陛下分憂。」

  「既然是何鴻臚推薦,朕當靜聽。」

  得了陛下准許,何宗輕咳一聲,恭敬道:

  「前些日陛下曾令吾等推薦朝中有資歷之良才,當時杜太常提到與柳伸齊名之人有二。

  除了杜太常之子杜禎外,還有一人名為柳隱,乃當世之猛將。

  現為軍中牙門將,素有賢名且勇武不亞於平北將軍馬岱、永安都督陳到等成名已久老將。

  此番陛下出兵攻上庸,可令柳隱為先鋒,曹魏守將若見此人,必然如臨大敵。

  如此一來,陛下佯攻牽制曹魏之策,必定馬到成功!」

  「何大人此言甚合朕意,柳隱現在何處?」

  「啟稟陛下,柳隱就在成都外軍營之中,陛下要當即召見?」

  「早朝過後,令柳隱前往御書房覲見,朕要親自向柳隱下令。」

  何宗意見被採納,眾人發現陛下似乎對派誰卻持寬鬆態度,一時間也都動起了心思。

  蔣琬、吳懿見益州諸公已經有人被陛下選中,也不甘落後,趕忙爭先推薦自己派系之人。

  此時大家皆以為陛下對出兵佯攻上庸之事,並不是分重視。

  不重視才會任由群臣發表意見、推薦出征人選。

  這種無甚危險的佯攻,說白了就是將士撈取功勳的最佳時機。

  蔣琬嘴快,先一步出列向陛下道:

  「既然陛下有意令吾等推薦賢臣良將率領偏師佯攻上庸,臣不才,也願為陛下推薦可用之人。」

  李世民知道三派必定誰也不肯落後,蔣琬見自己答應了柳隱出征,必然不肯落後。

  況且今日自己主旨是將選派兵將之權交到諸公手中,最後這支「偏師」由誰來帶倒是無所謂。

  實際上吳懿方才將大方向定為「猛將引一支偏師」之時,今日自己想法就已實現。

  可憐諸公重點皆放在「猛將」身上,而忽略了「偏師」之說。

  待會只需順勢令諸公決定調取哪郡「偏師」便可將此事徹底辦成。

  「嗯,朕自然願聞公琰高見!」

  蔣琬觀察陛下言行,發現確實如自己猜想那般,陛下主要是為了令「偏師」出擊,並不怎麼擔心何人帶隊。

  看來此番陛下欲令蜀中兵制弊端顯現,好借題發揮,理所當然施行新政。

  實際上推薦之人只是陛下順帶提拔一些不得志的賢才罷了。

  「方才何大人曾提到前些日舉賢任能之事,正巧臣所推薦之人,也是那日所提到之人。

  中典軍胡濟久經戰陣,且長期跟隨丞相北伐,此番佯攻上庸當可為三軍主帥,為陛下分憂。」

  「此人朕多有耳聞,前些日也曾答應酌情提拔之。

  正巧胡濟善於領兵、調度之事,可為三軍主帥。」

  不等陛下話音落,吳懿趕忙出列,急切道:

  「陛下可不要厚此薄彼,吾等東洲人士也不乏善謀略、戰陣之人。

  如今荊州、益州諸公爭先,皆推薦了猛將。

  臣以為此事關鍵在於謀,如何能令魏軍誤認為吾等要死磕上庸,才是此番行動成功關鍵。

  既然都從前幾日推薦之人中挑選,那臣也一樣。

  臣推薦選曹郎陳祗,此人才學出眾,又乃許司徒外孫。

  行軍主簿一職,非他莫屬!」

  「朕以為陳祗可勝任!」

  三家都有了自己推薦的人選,眾朝臣也覺得差不多了,朝堂頓時安靜了下來。

  大家都開始猜測陛下會如何利用這些人來謀劃此次行動。

  李世民在腦中盤衡片刻,發現還少個參軍。

  見眾臣都沒了再推薦人選的意思,李世民目光掃過堂下眾人,試圖找到合適的參軍人選。

  片刻,李世民眼前一亮,興奮道:

  「大軍主帥、先鋒、主簿皆已齊備,如今還差隨行參軍一名。

  朕觀諸公皆無再度推薦人選之意,不如這參軍就由朕親自指定吧!」

  略微一頓,李世民目光落在督軍從事王離身上。

  「王離曾受丞相擢拔,才思敏捷、處事公正,正是參軍所需人選。

  此役,王離暫代參軍一職,輔助胡濟佯攻上庸!」

  見眾人並無異議,李世民繼續道:

  「將有了,兵又從何而來?」

  早就領會陛下意思的吳懿,見到又有可以表現的機會,剛忙接過陛下話頭。

  「啟稟陛下,今日大方向所定,當以胡濟、柳隱等領一偏師,虛張聲勢威逼曹魏新城、魏興二郡,作佯攻上庸狀。

  既然是偏師,那不如就地取材,令巴中三郡各出郡兵兩千,再輔以漢中屯田之兵數千、永安都督麾下北伐世兵數千,湊成萬餘大軍出魚復、永安、漢豐,三路共進威逼曹魏。

  如此一來,既能快速調集軍馬,又能減少行軍消耗。

  不知陛下認為可行否?」

  吳懿所提之策,按照益州諸公的心思來講,是最合適的。

  畢竟郡兵、屯田兵、北伐兵大多為益州本地兵。

  柳隱、王離又皆為益州士族,如此安排更方便二人指揮軍隊、搶奪功勞。

  荊州諸公則是無所謂,反正除了昔日先帝帳下白毦兵,如今益州所有軍隊之中,幾乎沒有荊州兵。

  東州諸公自然是希望自己麾下東州兵出戰,不過自家領袖吳懿親自提出的方略,眾人又不好反駁。

  這種人各懷心思,皆看向陛下。

  李世民聞言,覺得吳懿真不愧為東州諸公表率、魏延之後武將之首。

  此番調度,合情合理,還如了自己的心意。

  「看來諸公對於吳將軍之言皆持默認態度,既然如此,朕就不再折騰了。

  不過依吳將軍所言,幾處相加不過萬餘人馬,朕擔心魏國不肯就範。

  這樣吧,在此基礎上,再派五千禁軍隨行,爭取湊夠兩萬大軍,詐稱五萬。

  即日起前往魚復集結,而後由胡濟等自行決定如何分兵、虛張聲勢。

  切記,不可戀戰,只做佯攻。

  一旦魏軍傾巢出動前來圍剿,立刻退回蜀中!」


關閉